劉愛霞
【摘要】筆者在近幾年中,根據綱要精神和孩子的年齡特點,立足農村實際,進行了農村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實踐研究。具體做法:一是以生活為載體,開發和實施幼兒園課程,弘揚和培植幼兒的主體性,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強調學會學習;二是對幼兒園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和改革。
【關鍵詞】幼兒教育 課程 教學模式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049-01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條件的改善,農村幼教事業蓬勃發展,幼兒入園率不斷提高,幼兒教師隊伍日益壯大,但是數量與規模的增長與擴大,并不說明幼教質量的同步提升。對于如何改革農村幼兒教育中存在的陳舊教育觀念和課程以及落后的教學模式,已成為廣大幼教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課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就幼兒園的課程改革、教學模式改革等問題談幾點認識。
一、幼兒園教學課程的改革
筆者在近幾年中,根據綱要精神和孩子的年齡特點,立足農村實際,進行了農村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實踐研究。具體做法是:
(一)觀察幼兒的生活,在幼兒的生活中挖掘教材
幼兒的生活和成人生活是一樣豐富多彩的,它不但能引發幼兒的參與興趣,還能激發幼兒探索學習的欲望,因此在幼兒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教材。我們要注意幼兒的生活,從幼兒的生活中尋找挖掘教材。教師還要抓住一日生活中的偶發事件,作為教材,進行教育。只要我們能用一雙敏銳的眼睛去觀察,用一顆充滿熱情的心去體驗,就能捕捉到許多的活教材,隨時積累和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二)將課程內容融于幼兒的一日生活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又是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課程內容融于幼兒生活要體現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將生活與學習、運動、游戲等各類活動相互有機地滲透,融于幼兒的一日生活。對幼兒而言,一日生活的各環節都是教育的途徑。生活與教育,生活與幼兒的發展就是這樣纏連在一起。同時,課程內容融于幼兒生活,不但養成了幼兒關注生活的習慣,而且能有目的地幫助幼兒積累經驗,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
(三)創設真實的生活化情境,開展教育活動
真實的情境帶給幼兒的是所見即所得,所做即所悟,為幼兒提供實際的生活情境,能增加孩子的直接經驗,從而激起內心強烈的活動欲望。因此,我們在創設教室環境、活動環境中力求展現生活化的情境,讓孩子在與生活化情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主動充分地發展。
二、幼兒園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在教學活動中,應重視幼兒的主體地位
目前,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幼兒教師都是從社會上招聘或從小學教師中抽調,其中多數人缺乏幼教專業知識技能,致使其教學方式的小學化傾向比較明顯。它體現在教學活動中就是“我教你學”,一味地向幼兒灌輸,這種重復記憶和反復訓練的呆板教學方法,不僅壓抑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且極易導致幼兒厭學情緒的產生。
要想使幼兒達到“我要學”的效果,就必須變“被動挨灌”為“主動求知”,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有了這個觀念上的轉變,在具體教學中,就要求我們千方百計地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復習點數10以內的實物,并說出總數。這節計算課上,我們不是讓幼兒機械地重點點數,而是在課前準備好不同數量的動物卡片或玩具等實物,放置在活動室內。然后告訴幼兒:“今天我們的活動室里有許多小動物和好玩的玩具,請小朋友找一找,都有什么?有幾個?”最后再請幼兒把找到的東西放在相應的數字卡下面。在這一活動中,幼兒非常主動,思維也很活躍,每當一個幼兒找出一種實物后,老師就說:“來,咱們一起數一數,看他的對不對?”這時,連平時最不愛發言的孩子也會很投入的數起數來,完全忘記了是在上課。就這樣,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復習鞏固了知識,而且使幼兒的學習從消極被動變為積極主動。
(二)在教學形式上,應建立起以游戲為主的學習模式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然而,當前大部分農村幼兒園仍存在上課多、游戲少的問題,甚至課程設置與作息時間與小學基本一致,僅在課間十分鐘組織幼兒游戲。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完全脫離了《規程》精神,同時也嚴重違反了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
例如:“認識公園”這節常識課,根據農村幼兒的特點,僅僅憑圖片進行講解,恐怕效果不佳。我們可以先結合圖片作簡單的講解,使幼兒對公園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和幼兒一起動手,用沙土、硅石、積木等材料進行建筑公園的游戲,通過教師的精心指導,一座有假山、小橋、花壇、草地的小公園建成了。幼兒的作品雖然說不上漂亮,但他們興致勃勃,不僅每個幼兒都能繪聲繪色地描繪出這座公園的景象,而且還充分發揮其想像力,通過這一活動,幼兒自然地認識了從未見過面的公園,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三)在教學空間上,應提倡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學習,去探索
由于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大部分農村幼兒園在室內外環境方面都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充分利用農村自身優勢,為幼兒創設更加適宜的良好環境。
幼兒天性自然,每一個幼兒都喜歡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尤其在農村幼兒園,只要教師能夠巧妙地利用自然環境,有目的地引導幼兒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去探索,就會收到課堂所不能達到的良好效果。我們可以組織幼兒去野外進行各種主題課的觀察活動。可觀察周圍的田野,認識體會季節的變化,了解四季的特征;可參觀農民伯伯的勞動,培養幼兒愛惜糧食,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還可以觀察動植物的生長過程。
總之,要想改變農村幼教中存在的種種弊端,使廣大農村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就必須以《幼兒園工作規程》為指導,開展符合幼兒特點的課程教育活動,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農村自身優勢,不斷發掘幼教改革的新路子,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富有活力、富有創造力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