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凱


Enio Ohmaye是出生在巴西的日本人,擁有日本和巴西的血統,在美國受教育,并入了美國籍。對于初次見到他的人而言,很難單一定義眼前這個“老外”,因為他有著“日本人的身體,巴西人的心臟,美國人的頭腦”。作為EF英孚這家全球最大的私人教育機構的CTO,他把諸如云計算、社交網絡、移動應用的創新技術帶到英孚的教學中,為英孚1500萬全球注冊學員提供了隨時隨地的學習平臺和體驗;他還是英孚的“CEO”——首席體驗官(Chief Experience Officer),他把自己所理解的體驗式經濟學在英孚充分實踐,讓“英孚教育在學員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體驗式經濟學
對于體驗式經濟學,Enio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講了一個生日蛋糕的故事。
在上世紀20年代,如果要想在孩子生日的當天做一個生日蛋糕,需要到一家商店買糖,去另一家店里買雞蛋,去第三家店里買面粉等其他原材料,然后回到家里自己做成一個蛋糕,買這些原料花費了你25美分——這叫做“商品式經濟”。
上世紀50年代,出現了很多商店開始幫你預制這些生日蛋糕的原材料,在一個包裝袋里,既有面粉,也有雞蛋和糖,都按照不同比例放好了,你回家后只要把這一包東西倒出來,加上牛奶攪一攪,就能烤出來一個蛋糕。這時候你買這這包東西,需要2.5美元——這叫做“產品式經濟”。
到了上世紀70年代,你只要去樓下街邊的一家蛋糕店,就能買到上面用優美的花式字體寫著Happy Birthday的美味蛋糕了。蛋糕店幫你把從蛋糕原料采購到最后的烘焙的一切都做好了,你只需要把蛋糕買回家即可,方便了很多,但是你要花25美元——這叫做“服務式經濟”。
而現在,如果你想給自己的小孩一個特別的生日,就會到一家派對公司去為孩子定辦一個別致的生日派隊,他們會給你提供派對上一切所需的東西,包括氣球、小丑、變魔術的,等等,他們會把那個生日蛋糕作為免費的副贈品送給你,但整個生日派對需要你花費250美元——而這就叫做“體驗式經濟”。
如今,教育行業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行業,年產值超過3萬億美元——年產值5萬億美元的醫療行業排名第一。在全球扁平化和村落化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的非英語系國家成為眾多英語教育機構眼中的“蛋糕”,“教育行業的英語培訓市場,保守估計每年會以30%的速度增長。”Enio說。而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對英語學習需求增長最快、最大的市場。面對如此誘人的市場,如何把英孚的體驗式教學付諸實踐,正是Enio的職責所在。
T+E+D=新體驗
誕生于瑞典的英孚,在創立之初有著最簡單的商業模式,即把瑞典的高中生送到英國倫敦實地學習英語和感受當地文化。但全世界可能只有1%的人有機會到國外學習,剩下的99%怎么辦?“有了TED,讓我們可以幫助這些99%的人。”Enio說。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在倫敦的英孚老師,一個在上海的學生,每人都有一臺iPad 2電腦,通過專門開發的英孚App應用及iPad上前置與后置的攝像頭,倆人可以實現互聯,進行在線視頻教學。在泰晤士河的游輪上,老師可以通過iPad用英語告訴學生左手邊是倫敦塔橋,遠處是大本鐘,那邊是白金漢宮……還會詳細地說明大本鐘的建造歷史,以及英國皇室在白金漢宮舉行典禮時的種種禮儀要求……作為蘋果公司的前任資深科學家,Enio為英孚設計并創建的Englishtown,成為全球首家通過網絡實現24小時即時在線真人口語教學的線上英語學校。“雖然我們不可以把這99%的人送到倫敦去,但有了iPad和云計算后,我們能把倫敦帶到他們的面前。”Enio如是說。
在Enio看來,T、E、D是實踐體驗式經濟的三個最佳工具,T即Technology,“技術”;E即Education,“教學”;D及Design,設計。而T、E、D三者的交集,正是英孚最核心的競爭力,“學習應該是一種體驗,而技術+教學+設計=新體驗。”Enio強調說。
英孚有一種教學模式叫“適應性教學”。當對一個新學員正式教學之前,英孚會給學員看一幅教學圖片或一段視頻,或者聽一段教學錄音,看看學員對哪種方式更感興趣,哪種方式更能容易地記住教學內容,然后會綜合分析出究竟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或方式的組合)才適合他,為他設計出適合自己的最佳教學體驗。
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多媒體教學,在聲、像、影的后面,是英孚設計的個性化的“新體驗”。這些體驗不僅讓學員在與老師面對面的時候進行英語學習,還可以讓學員下課后在回家的地鐵上,通過手中的移動設備復習剛才老師教過的;回家后,用自己的電腦連接上英孚的數據庫,再進行復習。認知科學協會(Cognitive Science)一項專門的研究指出,如果一個人在兩個(或以上)不同的地方學習同一樣事情,會記得更牢,學得更好。
除了可以體驗為自己專門定制的“適應性教學”外,學生們還可以隨時隨地“點播”。在英孚的教學庫里,已經有超過1500多個學時的生活場景化的互動多媒體學習內容,并且每個月都會上傳數萬課時新的現場課,老師每個月在線上批改的作文接近10萬篇。英孚在中國包括烏魯木齊在內的主要大城市都設置了服務器鏡像,并且還把一些在美國的服務器搬到了中國。這就是說,除了在上海英孚的教室里,你還可以在成都的公園里,或者烏魯木齊的咖啡館里,無論你身在何處,只要手中有一個能聯網的移動設備,都可以隨時隨地地體驗對自己最為有效的教學模式。除此之外,“我們還開發出新的應用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比如,我們推出了一個跟蹤學員的機制,可以看到學生大概上了多少課,所上的內容,以及不上課的原因等等。”Enio說
為了給學習者提供更豐富、更鮮明的學習體驗,英孚專門雇傭了EA公司的前任創意總監Clay Jensen成為公司設計團隊的核心成員。Clay在EA的時候,參與制作了EA《極品飛車(Need for Speed)》等諸多經典游戲。“‘游戲設計師是最了解如何創造沉浸式持久性體驗的一批人,也是在教育上開創類似體驗的最佳引路人。”Enio如是說。
在Enio的設想中,通過TED,英孚未來提供的體驗應該是這樣的:在一間空的屋子里,利用數字模擬和全息投影,為學習者營造出如同在紐約第五大道的星巴克咖啡館里同朋友暢談的場景,而不必非讓朋友舉著iPad走在第五大道上。
“侵入你的大腦”
在英孚,作為體驗式經濟學的實踐者以及公司的CTO,Enio對技術一直保持持久的熱情,并以開放的態度來接納。10多年前,Enio曾在蘋果公司與李開復在同一樓層共事三年。 “在蘋果實驗室的時候,我們關注語音識別技術。而如今,當你對著iPhone手機里的Siri問她‘愿意嫁給我嗎的時候,‘她會說‘我們還不認識呢。” 在Enio看來,以前在實驗室的技術如今已經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而在有了諸如云計算這樣的一些新技術后,結合有創意的設計,就能創造出更新的體驗式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課堂上,老師一個人站在前面,以“廣播”的方式把教學內容單向推送給下面的學生,雖然當中也會有“提問、回答”的互動,但并不能做到與所有的人都互動。而在英孚的一間教室里,情況則完全不同。
老師手里會有一臺iPad電腦,下面的學生每兩人結成一組,共同使用一臺iPad。教課時,老師會把自己的教學內容推送到下面每臺iPad上。
老師可以在電腦里面選擇需要學生現場閱讀的材料,直接推送到每組的iPad,然后讓他們現場做習題并在規定時間內及時傳回答案。這除了把教學材料最大化有效傳播之外,更在iPad與iPad之間、隊組與隊組之間形成一種相互競爭學習關系,而在對組內則形成一種與之相反的合作學習的關系,最終得以讓教學反饋集中化、教學效果也實現最大化。“與傳統的教學相比,如果提問的話,只能問你一個人,而且要先問后答,但是現在可以同時問所有的人,所有人幾乎可以同時作答——這是新技術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個改變。”Enio說。
在Enio看來,隨著技術的革新,傳統教學模式也在被革新,“幾十年前,人們用WalkMan、CD機聽教學錄音,如今人們有了各種可以實時聯網在線的移動設備,可以隨時隨地在線學習,科技一直在通過不同的方式改變教學。”他說。而當云計算、社交網絡、移動應用等技術出現后,Enio正在為英孚的學員設計一種“‘侵入式教學”。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成為隨時通過手中的移動設備來連接世界的“C(Connected、Cloudliving、Computerized)一代”,人們已經不能習慣沒有網絡、沒有手機,不能連接的生活。夸張點說,你在iPad上做的一件事,幾乎在下一秒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我們可以用這種‘同步技術讓英語教育‘侵入你的大腦。”Enio說。
在課堂上,你可以用iPad來與同組的學生合作回答老師的提問;在回家的地鐵上,你的手機會突然蹦出一條消息,告訴你現在可以復習老師剛才講過的內容了;回到家里,當你打開電視,屏幕上就顯示出了老師專門為你定制的Flash適應式教學。“不只是你的電視,我們甚至可以讓你的冰箱也能教你說英語。”Enio說。“我們就是通過云計算、社交網絡、移動應用這些技術,‘侵入你的大腦,讓你置身于無處不在的英語學習環境中。”
Enio在蘋果公司的時候,發現在第一臺蘋果機后蓋的里面,印著包括喬布斯在內參與設計原型機的6個工程師的名字。在Enio看來,這對于一個工程師而言是無比的榮耀。現在,Enio希望自己與英孚全球主席菲利普·霍特(Philip Hult)、英孚中國區首席執行官費比然(Bill Fisher)成為英孚的“三個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