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國 葉治安

引言:從溪流水潭旁起源,在河灣湖泊邊興盛,沿大河大江畔繁榮,這是人類社會過往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
今天,江河已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科技已足以支撐人類面向藍海,越洋已成為跨國交往的必需,城市的生態足跡便從江河蔓延到了海洋。利用海洋,是國家科技進步的標志;駕馭海洋,是社會文明開放的象征;直面海洋,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審視當今世界,沿海的國家也許未必發達,但最發達的國家一定是沿海國家;沿海的城市未必先進,但最先進的城市一定是沿海城市。大海給了人類更大的生存空間、更多的可用資源、更便捷的交往渠道,因此,為了真正快捷、有質量地可持續發展,作為正在城市化道路上迅跑的中國大陸,一定要擺脫黃土文明的思維桎梏,敞開胸懷,去迎接蔚藍色的現代海洋文明。
一、人類:與時俱進的海洋觀念
葉:最近一段時期,因為南海島礁和釣魚島的歸屬爭端愈演愈烈,所以“海洋”成了中國大陸社會各界的熱點話題。
從歷史上看,華夏民族和歐洲人的“海洋觀”差異甚大。因為上蒼賜予華夏民族大片遼闊且富饒的土地,所以中國人眷戀土地的觀念根深蒂固,并因而使華夏民族對海洋的認識既膚淺又狹隘。比如,世界上同一時代的兩次遠航,哥倫布與鄭和在動機、目的和結果上就大相徑庭。前者是去探險,是去攫取財富,所以會“發現新大陸”;后者卻是去布施,去揚天朝之富,所以結果是“淺嘗輒止”(就地理學角度而言)。因為截然不同的思維觀念,以至于東西方的兩次遠航,在歷史上的影響和意義也是天壤之別,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你看全世界所有中小學的地理課本都記載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繞過好望角環球航行”的內容,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我臆測大概只出現在我們中國中小學的教科書上。
王:你說到中小學的地理課本,使我想到無論是教科書還是地圖冊上,標明的中國領土面積,大都是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面積,而470萬平方千米的領海面積卻很少涉及,我想這也從某個側面佐證了華夏民族對土地的眷戀根深蒂固,而疏于對藍海價值的重視。
前段時間央視播出了《大國崛起》,其中除了俄羅斯和德國稍遜,英、法、美、西、荷、葡、日七國,無一不是通過海洋發跡。事實證明,只有直面海洋,擁有海洋,才能成為強國。不管是黃土地、黑土地、還是紅土地,死守著門前的一畝三分地,最終肯定是要沒落的,因為你連直面大海的勇氣都沒有,怎么可能“守住基業并使之長盛不衰”呢?
實際上,洋山港附近的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有很多史料證明,清朝中期以前,無論是在航行歷史還是船舶建造方面,華夏民族一直是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但由于國人眷戀土地的情結根深蒂固,所以“漂洋過海”的理念就難登歷朝歷代的廟堂之上,這個后遺癥所顯現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我們的海洋科技水平被遠遠拋在時代的后面。不要說與歐美那些老牌的海上強國難以抗衡,就是和同是亞洲國家的日本也不可爭鋒。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就已造出了十幾條航母和排水量69000噸的超級戰列艦。但反觀中國,雖然在民用造船業方面因成為世界的噸位大國,某些類型船舶正與世界強國比肩,海上軍用艦艇個別領域有不小的進步,但相當多的造船科技,尤其是軍艦的研發能力,與世界造船強國、海軍強國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菲律賓、越南、日本等海上鄰國之所以敢在島礁上與我國頻頻叫板,關鍵就是我們的海洋科技水平還不給力。
葉:國家之間的島礁之爭,并非中國與鄰國之間獨有,世界上至少有50個以上的國家間均存在島礁之爭。30年前的今天,英國和阿根廷為了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歸屬,曾真刀真槍地大干過一場。英國的聯合艦隊遠航13000公里,去攻打12000平方千米、3000人口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付出過死傷1023個將士的代價。真的是為了“領土完整”嗎?稍有辨識力的人都不會信這話,說到底還是為了爭奪海洋資源。
王:100年前,人們對海洋資源的獲取主要是兩種,一是以魚類為主的海產品,二是供民用或工業用的鹽。今天,魚和鹽在資源上的地位已大大式微了,因為石油、可燃冰、天然氣和各種金屬礦藏等資源的價值,已遠遠高于魚和鹽的戰略價值。眾所周知,陸地資源正逐漸枯竭,所以世界各國對海洋資源的爭奪正日漸一日地加劇。海上石油勘探查明,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與陸地大致相當,現今已發現的海洋油氣田大約有1600多個,其中有70多個是大型油氣田,但目前真正被規模化聯片開發的只有亞洲波斯灣、美洲墨西哥灣、歐洲北海等數十個。就是這些油氣,也僅局限在近海范圍內。隨著人類遠海、深海勘探技術的進步,我想一定還會有更多、更大的油氣田被發現、被開采。
前幾天我看到一份材料,說是海洋中的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儲量巨大,專家們經勘探研究后得出結論,把人類已經用掉的和還沒有開發的石油、煤、天然氣加在一起,也不到海洋中可燃冰儲量的一半(有機碳總量)。所以,人類如果能在可燃冰的開采和利用上有所突破,那么石油、煤炭、天然氣在能源上的地位同樣將大大下滑。據悉,我國南海有儲量可觀的可燃冰。所以,南海也好、東海也罷,日本海也好、北太平洋也罷,世界任何一地國家之間的島礁之爭,本質上都是海洋資源之爭。
葉:國家是地緣政治的產物,但國家在形式和內容上被真正確定,大概也就3000年的歷史,而具有國家意義的疆域爭端,大概也不過數百年的歷史,而且,即便是爭端大都也僅限于陸地疆域。比如300年前,清王朝就曾與俄羅斯因邊界爭端而訂有尼布楚條約,但沒聽說過清王朝與哪個周邊國家有過海域或島礁之爭。因為受社會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的限制,加之膚淺、狹隘的“海洋觀”,所以那些拖著辮子、踱著方步的朝廷大員,絕對不會為了一個遠在2000千米之外的黃巖島勞神費思的,因為他們認為那些個荒礁對我泱泱天朝大國一點價值也沒有。
王:這也難以求全責備,因為當時沒那么多的飛機和汽車需要加油,也沒有那么高的冶煉技術需要挖掘海底礦藏。所以,我覺得也許不只限于中國,在科學技術沒到達相應的水準時,整個人類對海洋的認識不僅僅是狹隘和膚淺,甚至還是心懷恐懼的。這一點從城市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亦可得到佐證。因為,除了希臘、埃及、西班牙、意大利等少數幾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沿江沿河的城市歷史,大都比沿海城市的歷史悠久。
但從發展的角度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海洋觀”,可視為這個國家和民族進步與否的風向標。人們都說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這就更說明了海洋對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強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方面的重要性。
二、中國:海洋戰略的布局演繹
葉:現代海洋戰略的重要性,已成為各國決策層的基本共識,也倍受中國高層的關注。最近,我國出臺了一系列舉措,預示著國家正不斷加大“海洋戰略”實施的力度。早在去年,國務院連續批復《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和《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這三大規劃基本上囊括了我國領海今后“海洋戰略”的內容與發展方向。
王:從理念跨越的角度,直面藍海,有益于放眼全球、接軌世界;從需求跨越的角度,駕馭藍海,是資源利用、地域擴充、經濟一體、跨國貿易、互補交往、全球旅游的需要;從科技進步的角度,敢于下海,是定位、探測、架橋、航海、油氣、風電、漁業等綜合技術進步的標志;從能力提升的角度,能夠跨海,是衛星飛船、大橋隧道、深海開采、全球航行、能量利用、現代漁業等國力強盛的表現。所有這一切,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最近10年已見端倪。
葉:在歷史上,中國通常被視為大陸或陸地大國,盡管中國也有海上利益的需求,但總體上還是屬于大陸國家。
今天時代不同了,因為經濟結構變化等因素,海洋經濟發展勢頭非常迅猛。我曾查閱過海洋發展報告,中國2011年的海洋經濟總產值是4.57萬億元,在國民經濟比重中占9.7%,而10年前的2001年僅為1萬億元,年增速保持在10%以上。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的海上貿易占中國經濟的比重日益增加,目前總量大約在3萬億人民幣以上,約有85%的國際貿易需要通過海上通道運輸。最為重要的是,到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的65%需要進口(目前是一半),而這些石油主要都將通過海上運輸。
王:據專家分析,海洋戰略主要關注的問題是:1.海上經濟利益,包括對全球海上貿易通道依賴的加深;2.國家安全利益,包括海上通道安全、領土糾紛可能引發的潛在軍事沖突;3.海洋資源的利用,包括港口和海運,海上油、氣、可燃冰和風、光、潮汐,以及漁業;4.沿海及海島風光。世界各國如此,中國也是如此。
葉:業內權威人士總結中國海洋戰略未來的重要任務是:1.保護中國在有關海域的海上權威,2.發展中國的海洋經濟,3.加強海洋利用和島嶼管理,4.保護海洋環境,5.發展海洋產業和海洋地理科學,6.增加中國對世界海洋地理的貢獻。這六大任務基本上體現了我國三大海洋戰略規劃的主要內容。
王: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我國在重視藍海的同時,海洋科技與駕馭海洋的能力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包括:依托衛星群的海上全球定位、世界一流的超深海上探測、全球最大最深的海上鉆井平臺、國際級的大型油輪和集裝箱船舶、世界最長的海上大橋和超長的海上隧道、大規模的濱海風力發電等等。而所有這些科技的進步和能力的提升,為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駕馭藍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舟山:海洋經濟的破局拓荒
王:在我國三大海洋經濟戰略規劃中,我覺得最具藍海特性、發展潛力和腹地支撐條件的,當屬《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首先,浙江沿海地理位置重要、區位優勢明顯,其不僅居太平洋西岸中心,與上海毗鄰,又背靠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長三角);其次,浙江的海洋戰略規劃重點發展地區是舟山群島,而舟山群島,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經濟往來還是人脈,都與上海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系,腹地支撐作用明顯。
葉:舟山是全國兩個以群島設市的地級行政區劃之一(另外一個是剛成立的南海三沙市),所以國務院專門批復了《關于設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的請示》。專家認為,舟山撤市建區是這個海洋戰略規劃的一部分,也是國家一項做深做強海洋經濟的戰略決策。舟山群島新區已正式寫入全國“十二五”規劃,它的目標瞄準新加坡、香港等世界一流港口城市。
王:舟山的區位優勢使我想到了臨港經濟。當今世界上有兩個國家因為發展臨港經濟而創造了后來居上的奇跡。一是日本: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日本在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和瀨戶內海地帶新興建一批鋼鐵、石化、機械、汽車、造船等工業,僅用短短十年的時間,就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重化工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但在1960年前,日本的GDP只有2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的6%(1955年)。據資料顯示,日本1958年的GDP排名甚至還低于中國和印度。二是韓國:1960年以前,韓國一直躋身貧困國家行列,人均GDP僅可憐的60多美元。1962年,韓國在仁川港、釜山港一帶重點發展重化工等十大工業部門。到上世紀末,韓國GDP近5000億美元,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其中最顯眼的一個業績是,韓國的造船業在1997年竟然超過了日本,占全球造船總噸位的40%,日本為38%。
日本、韓國都是資源極其匱乏的國度,但都通過發展臨港經濟,用短短的數十年時間就躋身于世界富國俱樂部。這樣的他山之石,難道不值得我們效仿嗎?
葉:你提及韓國,令我十分感慨。我曾兩次造訪那個國家,并作過深入的社會調研,那種欣欣向榮、健康向上的社會現象令我印象極深。回來之后我還寫過一個有關韓國的長篇報道,《報刊文摘》曾轉載過。
王: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上海制作了一部電視片,名叫《來自西太平洋的震蕩》,里面說到韓國的一段解說詞,我至今記憶猶新:
一位名叫黃望青的新加坡外交官曾任駐日本及南朝鮮(今韓國)的大使。1969年他到南朝鮮(今韓國)的漢城(今首爾)觀光,汽車駛過漢江,江邊大多是破舊的草屋和泥濘的街巷。
1978年,他第二次來到漢城(今首爾)。舊地重游,只見奔騰漢江已砌起了齊整明亮的岸壁,一排排高達數十層的高樓大廈矗立江岸。
又一個十年后的1988年,投資30億美元興建的氣勢恢宏的漢城(今首爾)奧運會體育場館又在漢江畔拔地而起……
所以,我個人認為,舟山背靠上海、杭州、寧波三大城市和長江三角洲的遼闊腹地,又面向太平洋,具有較強的地緣優勢。從戰略角度看,舟山是中國大陸地區唯一深入太平洋的海上戰略支撐基地。以舟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條件,她理應可以像日、韓兩國那樣,在臨港經濟的發展上有一番作為。
葉: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這已是第六次到舟山采訪了,所以對她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以現實的客觀條件看,舟山的經濟產業鏈具有三大特色:第一肯定是漁業。舟山漁場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與千島漁場、紐芬蘭漁場、秘魯漁場齊名。其可開發利用的魚類有200余種、蝦類60多種、蟹類10余種、藻類50多種,還有貝類、海蜇等,所以,舟山一直享有“東海魚倉”和“祖國漁都”的美稱,海洋漁業歷來是舟山的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二是她是天然良港。整個舟山群島港灣眾多,航道縱橫,水深浪平,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天然深水良港。所以,無論是現在的狀況還是日后發展的方向,港口經濟都應該是舟山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該市有關部門領導曾向我透露,爭取到2020年,將舟山建設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組合港、長三角南翼國際物流的重要樞紐。三是旅游資源。于大多數國人來說,對舟山的感知莫過于聞名遐邇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但嚴格地說,整個舟山旅游資源是由海洋、海島、海鮮、漁業、漁村、漁民組合而成的,豐富的海洋島礁自然風光、悠久的海洋島礁開發歷史、濃厚的海洋漁村風情文化,構成了舟山獨特的海洋島礁旅游資源。
習近平在浙江擔任省委書記時,曾多次到舟山考察調研。他說:“舟山要充分發揮港、景、漁等海洋資源優勢,加快海洋旅游資源整合,挖掘海洋旅游文化內涵,大力發展海洋旅游業。海洋旅游業方興未艾,大有可為,要規劃好,搞旅游精品,確保長盛不衰。”
王:我認為,與此同時,舟山還可以考慮在創建海洋文化名城上下一番功夫。因為,文化是一個城市的精神和象征,它與城市共存共榮,它也是城市賴以名揚天下的一張名片。據我所知,現在全國范圍內提出創建海洋文化名城的城市有好幾個,如青島、大連、北海等,但就歷史底蘊、人文資源和地理屬性而論,舟山更有條件成為中國最富特色的一座海洋文化名城。因為舟山歷史上名人大家、現世精英豪杰不勝枚舉,所以她的文化遺產不但積淀深厚,而且史學價值極高,鴉片戰爭最慘烈的一仗就是在舟山定海打的。
葉:這是英國侵略者占領中國領土的第一仗,當時英軍占領了定海,并把該城據為南下和北上的戰略要點。定海竹山上的那個三忠祠,就是為紀念抗英殉國的三個總兵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而修建的。現在舟山市政府已整繕修葺了一批歷史名人故居,如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丁光訓,前香港特首董建華的父親、世界船王董浩云,臺灣著名作家陳平(三毛)等。舟山能挖掘和整理的歷史文化素材還有很多,要做的事不但量大,而且非常繁復,所以就像這個地區的經濟建設一樣,人文資源的發掘也有賴于自身的努力和各方的支持。
據悉,舟山還準備花大功夫精心印制一張城市名片,就是打造一座海洋花園城市。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舟山全島的生態環境良好,自然形成的植被覆蓋率也很高,舟山本島的森林覆蓋率有50%以上,可稱是天然“氧吧”。
王:我從資料上看到,舟山群島共有大小島嶼1390多個,分布海域面積達22000平方公里,但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島嶼僅58個,最大的舟山本島,面積也僅為502平方公里(和上海浦東新區差不多)。據說,在這1390多個島嶼中,有人居住的也就百來個左右,而真正具有現代人類社會屬性的島嶼,大概僅一二十個而已。嚴格地說,整個舟山群島95%的島嶼是荒無人煙的處女島。所以,我有個想法,政府決策部門能否在觀念上有所突破,在這些荒島上做點文章?這樣對整個地區的經濟建設和人氣提升都有好處。
葉:國外有錢人買島的事并不鮮見,據說還有相當部分人擁有此種嗜好。我女兒認識的一位美國醫生,就買了一座位于加勒比海上的荒島,聽說已在進行基建。但國內還從沒聽說過什么有錢人有如此“甩派”的壯舉。不過我在舟山采訪時,曾對擔任過市人大秘書長的王奕良先生戲言過買荒島的事。王回答說,先撇開一些行政上的條條框框不論,如果有誰真是買了一座荒島,光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就夠你喝一壺的了。即便是與本島盡在咫尺的一些小荒島,通一根光纜,排一條水道,要過多少關卡,要費多大精力,想想都令人頭疼,所以沒人愿意做這冤大頭。
王:但我覺得時代是發展的,社會是不斷進步的,20年前誰會想到中國能有這么多的私家車,鬧得那些舊住宅小區整天為停車位煩心?有人說,歐美國家的今天,就是我們中國的明天,這話不完全精確,但至少體現在的社會的很多領域上。所以我相信,20年后有人買下海上一座荒島建度假別墅,該不會是什么破天荒的大新聞。
附:舟山大陸連島工程概況
1.舟山大陸連島工程是由浙江省交通投資集團投資建設的跨海大橋,起自舟山本島的國道329線鴨蛋山的環島公路,經舟山群島中的里釣島、富翅島、冊子島、金塘島至寧波鎮海區,與寧波饒城高速公路和杭州灣大橋相連接。舟山大陸連島工程跨4座島嶼,翻9個涵谷,穿2個隧道。
2.工程共建“岑港大橋、響礁門大橋、桃夭門大橋、西堠門大橋和金塘大橋”等5座,全長48公里,按一級公路標準設計,雙向四車道,設計行車速度100千米/小時,路基寬度22.5米,橋涵同路基同寬。其中多座特大橋跨徑均進入世界前10名。
3.其中,跨越西堠門水道、連接金塘島和冊子島的西堠門大橋,是世界上僅次于日本明石海峽大橋的大跨度懸索橋。
四、城市:走向藍海的瓶頸困局
葉:我第一次到舟山距今已整整30周年。那次我和同學結伴去普陀山游玩,當時交通極為不便,因為沒有直達普陀山的船,所以我們在十六鋪碼頭乘一艘名叫“海星”的輪船,航行一整夜到舟山市的首府——定海,再轉公交車到沈家門,再轉乘船上普陀山,光這點行程就要一夜一天。當時的定海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一個比較沉寂的小集鎮,盡管它建城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但它遠沒有沈家門熱鬧,所以很多上海人只知沈家門,而不曉得定海。以現在的眼光看,當時的舟山還處在一個“原始狀態”,但現在定海已儼然成為了一座現代小都市,特別是舟山市政府所在地的新城區,那種現代化的程度,幾乎可與歐美最先進的城市媲美。
王:現在全國很多城市,包括一些縣級市,都已建造、或正在建造政府辦公區,而且都很漂亮、很豪華、很現代。有人說這是為了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也有人說是為了更好地為公眾服務,對此我難置可否。我只是覺得各級地方政府能否根據本地區特色,在城市文化上下點功夫?像舟山這樣一個極具地理特色的城市,可施展的領域肯定不少,所以,更應該把有限的財政用在刀刃上。你在“歐陸城市風情”一文中曾寫道,希臘的旅游是該國的第一支柱產業,而愛琴海上的那些島嶼奉獻了70%……
葉:我曾去過愛琴海上的愛琴島,每天上島的游客是島上居民的10倍以上,游客的消費總額占全島消費總額的92%。英國戴安娜王妃常去度假的那個希得拉島,光是每年上島的世界級名人就數以千計。
王:愛琴海上的那些島嶼,為什么舉世聞名,我想不外乎兩大原因:一是風光旖旎;二是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一個地區如果掌控這兩大資源,那就是聚寶盆了。我想,舟山群島掌控的地理風光、歷史人文資源雖不能與愛琴海比肩,但至少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朝這個方向努力總是應該的。
葉:但從目前直觀的角度來看,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的掣肘(連島工程前),所以舟山市的各項經濟指標在長三角16城市中,除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項列第八位之外,其余皆墊底。我曾查閱過上海社科院的《長三角區域城市綜合競爭力評價》報告,舟山的排名位于倒數第二(24+1);而在長三角核心區域城市中(15+1),舟山列倒數第一。盡管舟山現在已完成了連島工程,盡管舟山的各項經濟指標已有明顯提升,但要實現較大突破,尚需時日。
另外,舟山雖然與上海在地緣(洋山港)、經濟和人脈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終究因為有著行政上的分隔,所以在經濟上聯動還沒有達到一個游刃有余的地步。
很多專家和權威都認為舟山的發展潛力巨大,但就目前的情勢來看,還是不容樂觀。我與一些地方官員和學者交談后,大致總結出五大問題:
第一是城市的總體競爭力不強。在長三角16核心城市中,舟山綜合實力處于倒數第一的位置;即便是在浙江省內,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也僅高于地處山區的衢州和麗水兩地。經濟基礎薄弱,發展就受到限制。
第二是經濟發展顯現不足。因為人口偏少(112萬),社會需求量有限,所以舟山的經濟總量和工業產值在長三角城市和省內地級城市中都居末位,人均GDP等多項指標仍表現出極大的滯后性。
第三是城市的發展潛力有限(這和整個地區的潛力是兩個概念)。由于發展空間的局限性,所以舟山城區的發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定海、普陀、臨城三個城區都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地域上很難擴張。雖然現在舟山市的城市人口有40萬,但在長三角16個核心城市中,這個人口數量是最小的。
第四是縣城經濟的輔助效能低下。蘇州、無錫、紹興、寧波、嘉興等城市之所以成為經濟強市,關鍵原因是因為屬下的縣市都是位列全國經濟百強的“大亨”,而舟山卻沒有這個福份。嵊泗雖然是“中國縣域社會綜合實力百強”,但那是通過人均產值計算出來的,而該縣生產總值還不到30億,遠不能起到推動舟山中心城區發展的作用。
第五是為地理位置所囿。由于受海島環境的影響,所以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舟山市的行政管理、交通運輸等也處于相對劣勢,特別是在技術交流和人才聚集上,更難以和長三角幾個發達城市相提并論。當然,隨著大陸連島工程、杭州灣大通道和洋山港東海大橋的建成,這一劣勢將很快成為歷史。
王:但從發展的眼光去審視,舟山今日的地緣劣勢,也許就是明天的地緣優勢。無數歷史事實證明,優劣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不斷轉化的,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人類源于海洋,人類的發展源于海洋,海洋的面積占地球表面積的70%以上。現已查明,海洋所蘊涵的資源,絕對不少于地球的陸地資源。所以有理由相信,擁有2.08萬平方千米海洋面積的舟山新區,肯定將大有作為。
后記
德國歷史學家斯賓格勒在他的名著《西方的沒落》一書中說:世界歷史上曾出現過八種高級文明。
“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史學家”湯因比在他的巨著《歷史研究》一書中說,人類社會曾出現過21種、26種乃至37種文明。
人們都知道,除了四大文明古國,歷史上還有印加文明、瑪雅文明等。
但不可否認,這些時間跨度不等、形式地域各異、源于大陸及河流的文明,都因各種不同的客觀原因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式微了。當代史學界一致公認,迄今為止,真正執現代文明社會之牛耳的,是源于希臘蔚藍色的海洋文明。
21世紀,是一個海洋的世紀,也是一個更為先進的新的文明世紀。藍色,將是這個世紀文明的新的載體——直面、駕馭、探索海洋;綠色,將是這世紀文明的潛力——生態、低碳、平衡、協調、可持續。
責任編輯:王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