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蘭 顏寒
一、解題
本文要探討的雙賓句式僅限于具有給予義和索取義的雙賓句式,我們將這一句式表示為“NPa+VP+NPb+NPc”,其中NPa是施事,NPb是與事,即間接賓語,NPc是受事,即直接賓語。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給予義和索取義并不是VP本身帶有的,而是整個結構所具有的。句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認為每一種句式都是一個“完形”(gestalt),句式可以賦予其組成成分原本不具有的語義特征。如本文要探討的雙賓句式,由于句式本身具有事物領屬關系轉移之義,所以進入該句式的非交接動詞在進入該句式之后便同時獲得了給予義或索取義。如:
(1)單位照顧我一套房子。
(2)張三罰李四一百元錢。
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例(1)中“照顧”的本義為“考慮到;注意到”,例(2)中“罰”的本義為“處罰”,但在進入了雙賓句式后,“照顧”就具有了給予義,而“罰”就具有了索取義。可見,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為方便下文論述,我們有必要對“給予義”和“索取義”做出相應的界定。朱德熙(1979)給出的“給予”意義是:
①存在著“與者”和“受者”雙方;
②存在著與者所與即受者所受的事物;
③與者主動地使事物由與者轉移至受者。
給出的“取得”意義是:
①存在著“得者”和“失者”雙方;
②存在著得者所得即失者所失的事物;
③得者主動地使事物由失者轉移至得者。
按照朱德熙的定義,下面做如下描寫:
給予義雙賓動詞:安(例:安他一個罪名)、安排、掰、報告、撥、補充、補助、測驗(例:測驗學生外語)、搭、遞、發、放、分配、給、告訴、奉承、規定(例:這次規定你兩個條件)、還、回、回答、寄、獎勵、交、交待、教、繳、敬、救濟、開、賣、派、盤問、賠、賠償、批、讓、扔、輸、送、貼、通知、投、吐、退、退還、托、委托、喂、獻、優待、照顧、支援。(共52個,據孟琮、鄭懷德《動詞用法詞典》1987,有修改。)
索取義雙賓動詞:收、訛、受、誆、得、拿、要、討、哄、奪、搶、坑、接、騙、偷、竊、拔、賺、贏、罰、占、娶、買、扣、詐、抄、取、接受、騙取、收取、勒索、繳獲、訛詐、貪污、請教、審問、問、吃、喝、挖。(共41個,據張國憲、張國光《索取動詞的配價研究》1997,有修改。)
除以上列舉的給予類和索取類雙賓動詞外,還存在一類兼具給予義和索取義的多義雙賓動詞:貸、租、借、分、傳、捐(例:捐他一套衣服)、賃、勻、換、賒、支、繳、典借、租借、租賃、轉租、盛、倒、換(例:你換我五十斤大米)(共19個,據張國憲、張國光(1997),有修改。)
關于給予類雙賓句和索取類雙賓句的典型性,語法學界一直都有爭論。李宇明(1996)認為,由于在索取類雙賓句中NPb和NPc之間具有領屬關系,這一關系的存在對句式的語義和句法都存在影響,所以盡管索取和給予兩類雙賓句是反義句式,但因NPb在語義——句法平面的兼格情況不同,于是有了典型與不典型之分。李宇明認為,只有給予類雙賓句才是典型雙賓句式。

張伯江(1999)也認為只有給予義雙賓句(他使用“雙及物結構”這一概念)才是典型雙賓句,給予義是雙賓句的基本語義。他認為,現代漢語中存在若干不同類型的雙賓句式,它們構成一個放射性的范疇,以給予義雙賓句為核心和典型,通過引申機制而得到其它類型雙賓句。索取類雙賓句就是通過空間的轉喻這一引申機制而形成的。如:
(3)我問他一個問題。
(4)他偷了東家一頭牛。
例(3)的索取“一個問題”的答案這一意義,是通過給予“他”一個“請求”引申而來的,例(4)的索取義也是通過給予“東家”“一頭牛的損失”引申來的。張伯江采用這種家族相似范疇化理論來解釋雙賓句式這一多義句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但給予義與索取義在雙賓句式范疇化過程中的地位問題仍然可以斟酌。
劉丹青(2001)在探討雙及物結構時也以給予類雙及物結構作為原型來考察。
張國憲(2001)認為索取義雙賓句式中的近賓語更有資格充當賓語,索取類雙賓句式更具有典型性。他以古漢語雙賓句以及大冶方言中的雙賓句式為論據進行論證,得出結論為:現代漢語雙賓句式的原始語義似為“強制的索取性轉移”。這與張伯江(1999)得出的雙賓句式的語義核心為“有意的給予性轉移”的結論相悖。
基于眾多語言學者們的考察,我們對給予類和索取類雙賓句的典型性暫且不論,下面將對以上兩類雙賓句式的共同認知模式作出探討。
二、共同的認知模式
古川裕(1999)曾發現現象句和雙賓句兩類看似不同的句型,其實有一個共同的認知結構,并且認為“給予”和“奪取”是同類事情的兩種不同的描寫方法。后來,古川裕(2001)進一步描述了隱現句、結果賓語、消失賓語和雙賓句的認知結構。他認為,從語義關系來看,隱現句所描寫的“出現”和“消失”是彼此相反的對立情況,但從認知結構來看,“出現”和“消失”并不是對立的,而只是同一件事情的表里兩面而已,他用了影像圖式(image schema)這一途徑來概括“出現”和“消失”。
影像圖式即意象圖式,Langacker提出的“意象”概念是為描寫語義結構(以及直接映射語義結構的句法結構)而設的。認知語言學家Johnson和Lakoff明確提出了“意象圖式”這一概念。意象圖式是指“來源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世界的互動經驗的簡單而基本的認知結構”,是在身體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基本認知結構,是聯系感覺與理性的一道橋梁。認知語言學把語義結構看作是語言規約制約下的概念化的產物,故其語義分析是從概念化過程、心理經驗、認知處理等角度進行的。圖1是古川裕給出的解釋“出現”和“消失”的圖式:
下面我們用這個圖式來解釋雙賓句的認知特點:從A的立場來看,凸出的陰影小方塊部分代表給予義雙賓句中的受事成分NPc,左邊陰影代表NPc的原領有者NPa,右邊空白代表NPc的新領有者NPb,這是一個NPc從NPa到NPb的轉移過程的影像,方向是A→B。而從B的立場來看,凹陷的陰影部分代表的是索取義雙賓句中的受事成分NPc,右邊空白代表的是NPc的原領有者NPb,左邊陰影代表的是NPc的新領有者NPa,這是一個NPc從NPb到NPa的轉移過程的影像,方向是B→A。圖式中最顯眼的部分便是中間一塊陰影部分,即NPc的影像,這也是有一定認知基礎的,在下文談到NPc的分布動因時將作出解釋。
古川裕的這一圖式固然給出了一個較為合理的關于給予類和索取類雙賓句認知方面的解釋,但筆者認為以上意象圖式的解釋還無法做到非常準確。因為以上圖式只能說明雙賓句式所蘊含的部分語義,即事物領有者的轉換,而圖式所缺乏的是雙賓句中包含的主動與被動關系。換句話說,施動者的控制力沒有體現出來,NPa在結構中的主動地位被隱沒了。但限于筆者現階段的知識結構,目前還無法進一步完善這一圖式。
三、認知動因促成的予取類雙賓句語序
一些新興的語法理論,如生成語法、關系語法都把語序的形成作為研究的重點內容。認知語言學也探討語序問題,其著重探討的是認知程序如何投射為語句順序,或者反過來說,語句順序是如何臨摹認知程序的。張敏(1998)利用認知語言學的句法象似性觀點探討了現代漢語中“的”字隱現的一般規律,還考察了現代漢語多項定語的語序規則。由于漢語的語法特點,使得認知角度成為探討漢語語序形成動因的很好切入點。沈家煊(1993)也作出了這樣的論述:“漢語句法參照概念領域的原則多于參照句法和形態范疇上起作用的原則?!毕旅鎻恼J知的角度來解釋予取類雙賓句語序形成的動因。
(一)NPa的分布動因
古川裕(2001)認為,就一個典型事件而言,人們總是傾向于把事件或活動看作由一個有意志的動作發起者通過動作而作用于某個承受者的過程。在“施動者——動作——受動者”這個心理上的“完形”圖式里,施動者應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為來控制事件的發展;事件應由施動者引起,且只有施動者對事件負有責任;作為施動者的行為結果,應當能在受動者所代表的事物身上引發什么;對受動者的影響是施動者的意圖等等。這種施動者的控制力表示得越充分,就越容易匹配成人們心理預期中“主語——動詞——賓語”結構。
在予取類雙賓句式的認知模式中,NPa無論是作為舊領有者還是新領有者,它都是作為一個主動者而存在的,這一點前面已作出論述。如:
(5)老師送了這位同學一本書。
(6)學校去年分了他一套房。
(7)一氣之下,爸爸給了他一耳光。
(8)昨晚他們一伙偷了圖書館很多書。
(9)湯姆搶了瑪麗50元錢。
在例(5)~(7)中,“老師”“學?!薄鞍职帧倍际墙o予動作的主動發出者,例(8)和例(9)中,“他們一伙”“湯姆”都是索取動作的主動發出者,他們的行為都給受動者帶來了一定的后果,使受動者的狀況發生了改變。施動者的這種控制力得到表現的同時,句式中的NPa也就自然地作為主語處于VP之前了。需要注意的是,這里討論的只是主謂結構的無標記形式,至于其它由語用因素造成的帶介詞“給”“被”等的帶標記句式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
(二)NPb的分布動因
劉丹青(2001)采用跨語言、跨方言比較的類型學方法考察了現代漢語中存在的四種給予類雙及物結構。劉丹青認為,“VP+NPb+NPc”類雙賓句式相對于帶介詞的“VP+NPc+給+NPb”類介賓補語式結構而言是一種標記性句式。雙賓句式不符合認知語言學提出的觀念距離象似性原則。距離象似動因是指語言成分之間的距離反映了所表達概念成分之間的距離。劉丹青指出,許多方言,如贛語、湘語、粵語中根本就不存在雙賓句。根據劉丹青的結論,雙賓句式是有標記的句式,這與我們通常把雙賓句式作為一種典型句式的印象不符。
筆者認為雙賓句式是符合距離象似動因的。從予取類雙賓句式的認知模式中可以得知,作為交接動作VP的交接雙方,施事和與事對稱分布在意象圖式的左右兩側。既然認知領域內的施事和與事作為動作完成必不可少的雙方,處于交接行為的左右兩側,那么在句法結構上必然有所體現,即NPa與NPb應該和VP是等距的,也應對稱分布在VP左右兩側,而且位置不可互換,否則句義將完全改變。如例(10),“獎勵”這一動作是在“學校”和“他”之間完成的,行為發生過程為:校方的代表人和作為領獎人的“他”之間實現“獎品”占有者的角色轉換,并且“學?!笔莿幼鞯闹鲃诱?,具有對整個事件的控制力。
劉丹青(2001)提出了一些其他原則來解釋雙賓句式的形成動因,認為漢語雙賓句式的出現動因主要是間接賓語的話題性。間接賓語的話題性高于直接賓語,這種話題性體現在生命度和有定性兩方面。統計表明,占據間接賓語位置的與事NPb總體上強烈傾向于已知、有定、生命度較高的事物。如:
(10)學校獎勵他一塊手表。
(11)你應該敬爸爸一杯茶。
(12)姐姐這個月救濟了我兩百元錢。
(13)村里罰了富貴一擔米。
(14)他訛公司一筆巨額遣散費。
無論是給予類的例(10)~(12),還是索取類的例(13)、(14),雙賓句式中的間接賓語,“他”“爸爸”“我”“富貴”“公司”都是有定的與事成分,并且均相對傾向于有生事物。而受事“一塊手表”“一杯茶”“兩百元錢”“一擔米”“巨額遣散費”等都是無定的、生命度較低的事物。有定、有生的語義特征使得與事的話題性較強,根據話題前置的語用原則,與事就分布在無定、生命度較低的受事的前面。
綜上所述,NPb的分布動因受到距離象似動因和話題前置原則的共同制約。
(三)NPc的分布動因
對NPa、NPb的分布動因作了初步探討之后,雙賓句式的語義結構也已經很明顯了,即施動者和與事者之間對無定受事成分的占有轉移,施動者具有對事件的相對控制力。從以上歸納出的語義結構來看,受事在事件中的定位應該是一個傾向于無定的、未知的移動事物。
首先,由于受事是傾向無定的,且生命度較低,所以相對于傾向有定、有生的與事來說,其話題性就比較弱,因此NPc分布在與事NPb后面。另外,從以上眾多實例中可以看出,與事一般都是已知的舊信息,而受事則是未知的新信息,而且受事在行為發生過程中是一個被移動的事物。在認知領域,活動的事物容易成為認知的焦點,未知的新信息也同樣容易成為認知的焦點,從這幾點可以看出,受事毋庸置疑地成為整個交接行為的認知焦點,NPc也毋庸置疑地成為整個雙賓句式的信息焦點?,F代漢語句尾信息焦點原則在NPc的分布動因中占據了重要位置。
四、結語
本文從不同的角度對予取類雙賓句式的認知模式、語義結構和語序動因均作了初步考察。筆者認為,將認知的角度作為研究現代漢語句式的切入點,不僅是雙賓句,現代漢語其它各類句式都可以從認知的角度進行考察。
筆者認為,要考察一個現代漢語句式,首先應該以漢語語法形成的歷史演變、漢語方言,還有其它類型的語言作為參考,來確定句式的原始語義結構或典型語義結構,這是針對多義句式而言的。確定了句式的典型語義結構之后,以典型語義結構為突破口來探討該句式的認知模式,最后用認知語言學提出的各種認知原則對該句式的形成動因作出解釋,并排出各原則對句式制約作用的優先序列。這是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漢語句法分析方法,這種方法有助于漢語特點的深層解釋。在論證過程中,嚴密性和科學性尤其應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日]古川裕.談現象句與雙賓語句的認知特點[J].漢語學習,1997,(1).
[2][日]古川裕.外界事物的“顯著性”與句中名詞的“有標性”——“出現、存在、消失”與“有界、無界”[J].當代語言學,2001,(4).
[3]李宇明.領屬關系與雙賓句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3).
[4]劉丹青.漢語給予類雙及物結構的類型學考察[J].中國語文,2001,(5).
[5]孟琮,鄭懷德.動詞用法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6]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
[7]張伯江.現代漢語的雙及物結構式[J].中國語文,1999,(3).
[8]張國憲,周國光.索取動詞的配價研究[J].漢語學習,1997,(2).
[9]張國憲.制約奪事成分句位實現的語義因素[J].中國語文,2001,(6).
[10]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1]朱德熙.與動詞“給”相關的句法問題[J].方言,1979,(2).
(王慧蘭河南洛陽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二系471003;顏寒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管理大隊4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