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董哲
近年來,認知語言學的構式語法理論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掀起了對句法結構研究的新的革命。其中漢語的致使結構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興趣,學者們從構式角度對此類結構進行分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果。漢語“得”字致使句是致使句中較為復雜的一種,因為此結構有兩個動核,兩個動核使得其變量增加,從而增加了結構的復雜性。
一、漢語“得”字致使句的相關研究
漢語中存在大量“得”字致使句式,用法普遍,結構靈活。例如:
(1)風吹得我十分舒服。
(2)他哭得眼睛都紅了。
(3)老師罵得學生哭了。
(4)他驚駭得睜大了眼睛。
(5)饅頭熱氣騰騰,看得我口水直流。
例(1)~(5)結構可以總結為:NP1+V+得+S(NP2+VP)。此類句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一般要有兩個動核結構,因為致使是包含兩個微觀事件的宏事件;
2.兩個動核之間是致使力和結果的關系,或者說致使和被致使事件的關系;
3.兩個動核結構按照從原因到結果的先后順序,次序不能顛倒(宛新政,2005:51)。
正是由于這種雙動核結構的復雜性,導致了學者們的研究出現了分歧。例(5)中“饅頭熱氣騰騰”造成了“我口水直流”的結果,這是典型的倒置致使結構(宛新政,2005;熊學亮、楊子,2010)。前人的研究重點并沒有放在此類致使結構上,而是集中于一般的致使構式,而張翼(2011)采用了認知語言學中構式語法的思路,先從特殊的現象中找規律,然后再驗證此規律是否適用于一般的現象。張翼首先從此類倒置致使結構入手,用Langacker的行為鏈模式的力量傳遞解釋了此類倒置致使句式,然后又用行為鏈模式解釋一般的“得”字致使句式。而楊子和熊學亮(2010)用Fauconnier & Turner的語法整合理論分析了此類致使構式的原型,找出了此類句式的認知理據及其與該構式中其他成員相互間的深層促動關系。在“得”字致使句中有一種特殊的結構“我等得你心急”,楊子和熊學亮(2008)在另一篇文章中專門對此句式進行探究分析,兩位學者將該類特殊句式定位于“NP1+V+得+S(NP2+VP)”的一種變體,提出它的深層體現出一種隱含三動核結構的致使語義串,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對該類特殊句式的語義限制。
除了從認知角度對此類句式進行研究外,還有一些學者從其它的理論視角對此類結構進行分析。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句法、語義限制與語用含義的描寫上,有從三維語法角度的研究(范曉,2000;宛新政,2005等),也有從心理學主客體歸因角度的解釋(周紅,2005),還有從轉換生成語法角度對該句式深層結構及其轉換過程的探討(沈陽,2001;熊仲儒,2004等)。
在以上研究中,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論對此類“得”字致使構式進行解釋分析,進而也從不同的角度對此構式進行分類。在以上研究基礎上,筆者試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1.“NP1+V+得+S(NP2+VP)”字致使句分別有哪些不同的形式和意義?
2.在形式上和意義上這些構式之間是什么關系?
二、理論框架
本文將以Goldberg對構式的定義作為理論框架:
C is a CONSTRUCTION iff C is a form-meaning pair
(當且僅當C是一個形式-意義的配對
Goldberg在她的construction定義中表現了構式具有不可預測性,“得”字致使句式不能通過各成分的形式和意義來推斷整個句子的意義,所以可以運用構式理論研究此類句式。
構式語法接受了認知語言學的基本觀點,主張將構式視為語言知識在心智中的基本表征方式。Goldberg(1995)認為各個構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一些傳承連接(inheritance links)把構式聯系起來的,Goldberg所謂的傳承是一種“正常傳承模式”,僅是“一種陳述部分概括性的方法(a way of stating partialgeneralization)”,即:只要傳承性層級關系中的上位構式(支配構式)和下位構式(被支配構式)之間的信息不沖突,信息就可得到傳承。她進一步將傳承連接關系分為四個主要類別:多義性連接(Polysemy Links)、分部連接(Subpart Links)、例示性連接(InstanceLinks)、和隱喻性擴展連接(Metaphorical Extension Links)。
三、討論
(一)“NP1+V+得+S(NP2+VP)”致使句的不同形式和意義
筆者通過研究所搜集的“得”字致使句,發現此類致使句有不同的形式,其所對應的意義也不同。通過總結和歸類,筆者將“得”字致使句分為以下幾類:
1.NP1+V+得+S(NP2+VP)
(6)孩子哭得我們睡不著覺。
(7)他解釋得大家都笑了。
(8)這突然的聲響驚得狗汪汪叫起來。
此類結構是“得”字致使句式的原型構式,“得”字前后各有一個動核結構,“得”字前面動作的發生造成了“得”字后面動作的結果。如例(6)~(8)所示,“孩子哭”造成了“我們睡不著覺”的結果,“他的解釋”造成了“大家都笑了”,“這突然的聲響”造成了“狗汪汪的叫起來”。
此類構式的意義是:致使者(NP1)發出動作(V)導致致使對象(NP2)產生某個動作作為致使結果(VP)。
2.NP+V+得+O+C(補)
(9)他推得她險得摔下樓梯。
(10)老師罵得學生哭了。
(11)他的信惹得叔叔惱怒了。
此類結構與上述的原型構式具有同樣的特征,仍然是致使者的動作導致致使對象接受一定的結果,但不同的是,在此類結構中,致使對象是致使者動作的承受者,如例(9)~(10)所示,“他推”導致了“她險得摔下樓梯”的結果,同時“她”是“他推”的承受者,即他推她;“老師罵”導致了“學生哭”的結果,“學生”是“老師罵”的動作的承受者,即老師罵學生。而致使對象后面的動核是作為補語來表結果的。
此類構式的意義是:致使者(NP)發出動作(V)作用于致使對象(O)導致其產生致使結果(C)。
3.NP1+V+得+NP2+VP(NP2從屬于NP1)
(12)他哭得眼睛都紅了。
(13)他忙得滿頭是汗。
(14)他慌得腿都軟了。
此類結構的意義與上述兩類相似,仍然是致使者的動作導致致使對象接受一定的結果,但其特點是致使者與致使對象之間是所屬關系,如例(12)和(13)所示,“他哭”的動作導致了“眼睛紅了”的結果,“他忙”的動作導致了“滿頭是汗”的結果,其中“眼睛”和“頭”都是從屬于致使者“他”的。
此類構式的意義是:致使者(NP1)發出動作(V)導致從屬于致使者的致使對象(NP2)產生一定的致使結果(C)。
4.NP+V+得+VP
(15)他驚駭得睜大了眼睛。
(16)觀眾在臺下感動得流淚。
(17)我那時候興奮得夜晚睡不著覺。
從表面上看,此類結構與前述結構有些不同,在結構中看不見致使對象的出現,如例(15)~(17)所示,“他驚駭”導致了“睜大了眼睛”的結果,“觀眾感動”導致了“流淚”的結果,“我興奮”導致了“夜晚睡不著覺”的結果。雖然在句子中沒有致使對象的出現,但很容易把致使對象找出來。由于“他驚駭”導致了“他睜大了眼睛”,所以不難發現,因為致使者和致使對象重復,從而使致使對象被省略。
此類構式的意義是:致使者(NP1)發出動作(V)導致致使者本身產生某個動作作為致使結果(VP)。
5.NP1(受事)+V+得+NP2+VP
(18)這瓶酒喝得我暈頭轉向。
(19)雪地里這頓飯吃得我想哭。
(20)這文章寫得我都吐了。
(21)這文章寫得我看不懂。
此類構式是倒置式致使結構。與以上結構不同的是,此結構中致使者并不是致使動詞的施事,而是致使動詞的受事,在句法結構上,施事通常在動詞的前面,受事在動詞的后面,而在此構式中卻把受事放到動詞的前面,原因是在各成分進入到構式里時,會受到構式的壓制(coercion),同時各成分之間也會進行互動(interaction),從而形成相應的構式。而在此種致使構式中,構式要求致使力動核在前而結果動核在后面,兩個動核的位置不能互換,如例(18)所示,雖然“這瓶酒”是“喝”的受事,但“這瓶酒”導致了“我暈頭轉向”的結果,所以“這瓶酒”作為致使者發出一定的致使力,被放在了致使者的位置,即致使動詞的前面。因為“我”作為致使對象承受了致使結果,所以作為致使動詞“喝”的施事“我”被放在了致使對象的位置。但并不是所有倒置式致使句的致使對象都是致使動詞的施事,如例(21),“這文章”是致使動詞“寫”的受事,但“這文章”導致了“我看不懂”的結果,所以“這文章”是致使者,但致使動詞“寫”的施事并不一定是“我”,也可能是其他沒有必要提到的人,但這并不影響此類構式的意義。
此類構式的意義是:致使者(NP1)作為致使動詞(V)的受事導致致使對象(NP2)產生相應的致使結果(VP)。
(二)在形式上和意義上構式之間的關系
Goldberg(1995)認為,只要傳承性層級關系中的上位構式(支配構式)和下位構式(被支配構式)之間的信息不沖突,信息就可得到傳承。以上所述的幾種構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通過傳承連接(inheritance links)被連接起來,其中第一個結構“NP1+V+得+S(NP2+VP)”是原型構式,其他四種構式都和它有相似性,它們處于一個范疇之中。從形式上看,它們有相似性,同樣在意義上也有相似性。通過對所找到的語料的分析,可以總結出漢語“得”字致使句多用來表達具有較強感情色彩的情景,用來強調出乎意料的、負面的致使結果意義,可以看出句子的感情色彩也會影響論元結構。
四、結語
本文首先對漢語“得”字致使句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并提出兩個研究問題,在研究中運用了Goldberg對構式的定義以及她的傳承連接(inheritance links)理論,對所找到的“得”字致使句式的不同形式和意義進行分類分析。最后總結出五種類型的構式,同時還對各構式之間在形式和意義上的關系進行了總結,得出它們在形式上的相似性使之通過傳承連接被聯系起來,在意義上都表達了很強的感情色彩的結論。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Goldberg.A.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95.
[3]Goldberg,A.Cong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oach to language[J].T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2003.
[4]宛新政.現代漢語致使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5]熊學亮,楊子.N1+V+得+N2+VP/AP構式的復合致使分析[J].外國語文,2010,(1).
[6]熊仲儒.現代漢語中的致使句式[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
[7]楊子,熊學亮.“我等得你心急”類“V得”句的識解[J].漢語學習,2008,(4).
[8]張翼.漢語“得”字致使句式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5(3).
[9]周紅.現代漢語致使范疇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劉陽 董哲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