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奮



2012年是法國作曲家、印象派大師德彪西誕辰一百五十周年。同樣來自法國,擁有“世界最優秀鋼琴家之一”稱號的讓-伊夫·蒂博戴,也在今年開始了紀念德彪西的世界巡演之旅。2012年6月12日、13日,蒂博戴將攜全套德彪西作品來到上海,在東方藝術中心為觀眾奉獻兩場印象派作品的盛宴。這次并不是蒂博戴第一次踏足上海,此前他曾在2010年世博會期間,與倫敦交響樂團一起,在世博園和東方藝術中心演出,給中國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十歲的蒂博戴雖然已進入中年,但舞臺上的他仍然時尚和耀眼。去年他在北京演出時,顛覆了一貫演奏古典音樂的傳統與典雅,穿了一件黃色老虎運動衫;自從2002年蒂博戴第一次請時尚界的“朋克之母”薇薇安·維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為其在倫敦夏季逍遙音樂會上的亮相設計演出服,如今他的大部分音樂會演出服都由薇薇安設計。當然,樂迷們也不會忘記關于他的另一件“八卦”——他的同性戀身份。不過,雖然這些音樂之外的“亮點”足夠吸引聽眾的眼球,但真正讓蒂博戴在全世界聚集大量樂迷,還是因為他激動人心的表演、杰出的藝術表現力、如詩般的音樂性和令人炫目的演奏技藝。也正因如此,世界各大著名樂團、音樂節、指揮家和音樂家都為他那充滿光芒的音樂演釋和個人魅力所吸引,紛紛邀約與其合作。
生于法國里昂的蒂博戴,父母都是業余演奏家。父親演奏小提琴,母親是德國人,經常彈鋼琴伴奏,正是蒂博戴的母親讓他認識了鋼琴這件樂器。蒂博戴五歲便進入里昂音樂學院,跟隨幾個杰出的老師學習鋼琴。七歲,他便開始了首次公眾演出。1974年,十二歲的他獲得了里昂音樂學院比賽金獎,之后便進入了巴黎音樂學院,師從阿爾多·奇科利尼(Aldo Ciccolini)和盧塞蒂·狄斯卡維斯(Lucette Descaves)。三年后,他獲得巴黎音樂學院首獎,十八歲獲得紐約青年演奏家大獎。
奇科利尼和狄斯卡維斯無疑對蒂博戴的音樂教育產生了很大影響,在談到自己的這兩位老師時,蒂博戴說:“狄斯卡維斯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士,她年輕時曾和拉威爾一起共事過,她也是法國鋼琴學派的代表人物瑪格麗特·隆的學生。那之后媽媽每個月都要帶我乘火車去她家上課,我跟她學的主要是法國作曲家特別是印象派的部分。很多人都怕她,但她很喜歡我,就好像祖母一樣親切。她退休之后我就轉到萊那·賈諾麗門下。她也是一位很特別的老太太,是她為我打開了德奧音樂的視野,讓我迷上了過去一直不喜歡的巴赫,發現了他浪漫的一面。她彈奏的舒曼、勃拉姆斯、門德爾松有一種無與倫比的音質。可惜她很快就過世了,病休之前她把我交給了奇科利尼。他那時候也很忙,他出去巡演時我就在學院上其他老師的課,參加各種大師班……這都是美好的回憶。
我十六歲開始跟他學習,瘋狂地崇拜他,對我來說他不僅是鋼琴老師,更是精神上的導師。他不讓我對他用敬語稱呼,對我從來就像對待平輩一樣,他的課總是很長,不僅教我在技巧上突破,在他那里我慢慢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音樂。現在我每次回法國總會去看望還在世的老師們,去年我還和奇科利尼一起在音樂會上彈奏了舒伯特的《幻想曲》。”說到這些,蒂博戴滔滔不絕。雖然他并不愿意將自己稱為“童星”,但他的確在很小的時候便展露了超群的音樂才華,他的精湛技藝還曾讓鋼琴大師霍洛維茲稱贊不已。
雖然很多中國樂迷認為他是最適合演釋德彪西作品的當代音樂家之一,其實蒂博戴演奏的作品涉獵廣泛,包括勃拉姆斯、肖邦、格什溫、梅西安、拉赫瑪尼諾夫等作曲家都有所涉及。蒂博戴連續三個夏季出現在探戈塢音樂節上,完成了拉威爾全套鋼琴作品的演奏;2011- 2012音樂季中,蒂博戴將重心放在李斯特、拉威爾和圣-桑的作品上,他和英國皇家愛樂樂團、圣地亞哥交響樂團合作,演奏了拉威爾和李斯特的鋼琴協奏曲;2011年10月、11月間,蒂博戴與女中音歌唱家安吉麗卡·科許拉格(Angelika Kirchschlager)合作演出了李斯特和勃拉姆斯的民謠。當然,德彪西作品仍是蒂博戴曲目單中最占分量的一部分,同時也是這個樂季的壓軸大戲。在此次上海的演出中,他將會帶來《雨中花園》——他學習的第一首德彪西作品,以及《版畫集》——充滿東方傳統音樂色彩的作品。談到德彪西,蒂博戴說:“他是位偉大的作曲家,不僅從音色、技巧、結構和風格體裁,都對古典音樂和鋼琴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他的作品和亞洲也有很深的淵源。”而說起此次來上海演出所挑選的曲目,他說,“我相信中國觀眾在欣賞德彪西時會有獨特的感受,因為他和你們的傳統藝術、文化在內在精神上應該是相通的。”
作為一位法國音樂家,蒂博戴常常會挑選一些法國作曲家的作品特別加以推廣。他曾出過薩蒂作品全集的唱片,并在當時引起了一陣轟動。至今,他為Decca錄制了四十多張專輯,1997的專輯《與比利伊萬的對話》和1999年的《艾靈公爵之新演釋》都是即興爵士鋼琴作品。2007年初,Decca為其出品了一張名為《無詞的歌劇》的唱片,其中蒂博戴選取了一些他最愛的詠嘆調和歌劇序曲,2010年3月,他再次發行專輯,演奏由格羅菲改編的格什溫鋼琴和樂隊作品。蒂博戴還曾為多部電影原聲演奏鋼琴,包括《淑女本色》《風中新娘》《傲慢與偏見》《贖罪》等,其中《贖罪》還榮獲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2010年6月18日,蒂博戴的音樂成就讓他進入了好萊塢露天劇場的名人堂。
由此,蒂博戴常常被人們劃為“跨界”的藝人,但他卻說:“在我的詞典里不存在‘跨界這個詞,對我來說音樂有好有壞,一場高品質的爵士音樂會可能會吸引一批新的貝多芬愛好者,條件是要慢慢地引導。真正的難點在于,如何在普及古典樂的同時不丟失它自身的魅力。比如我給《傲慢與偏見》錄原聲碟,相信會有一部分人因此開始注意我的其他錄音,包括拉赫瑪尼諾夫的協奏曲或者德彪西的前奏曲。這只是方法中的一種,也是我目前所能做到的。”
雖然蒂博戴起步于法國,但美國無疑是他走進更多人視線的舞臺。上世紀八十年代,蒂博戴在美國的演出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受到美國樂界的矚目。盡管有一段時間,法國成了邀約他演出最少的國家,但到九十年代,他在歐洲的發展順利起來,他的祖國也開始重新關注他。現在,蒂博戴與男友在美國和法國都有安家,但他覺得在美國更自在親切一些:“在這個國家有無限的可能性,這里有最棒的樂團,有始終忠于我的熱情觀眾,在那段困難的時期對我非常重要,但這并不妨礙我為作為一個法國人而自豪。”
當然,蒂博戴也并沒忘記有大批優秀青年演奏家崛起的亞洲,他對他的經紀人說,每年的行程必須留出至少十分之一放在亞洲,尤其是中國。“這里有著與日俱增的古典樂市場——我不僅僅指商業層面,而是對藝術家而言。對我來說,一個‘藝術家應該是一個能將情感傳遞給觀眾,為他們打開另一扇世界之門的人。如果沒有觀眾,‘藝術家也就不存在。”蒂博戴想起多年前來中國的經歷:“2004年我來北京參加中央音樂學院的國際音樂大師班授課,學生們的專業素養讓我很震驚,我帶了四個學生,每個都很有天賦,而且準備很充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幾乎是看著中國的這個市場成長起來的。我親眼目睹了這里的人們對音樂有著怎樣的渴望,尤其是對古典音樂。這里除了演出之外還有很多領域可以大有所為。”的確,這里有著古典音樂廣闊的發展空間,蒂博戴帶給我們的,除了音樂,還有一種視野的拓展和對未來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