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菲


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有一些人,就是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
四歲開始學習小提琴,但只是當作興趣愛好,從未想過當職業小提琴家。十四歲那年,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毅然放棄學習十年的小提琴,轉而學習鋼琴,短短一年之后就舉行了公開演出,從此視鋼琴為終生的事業。雖然參加過不少鋼琴比賽,獲得過一些大大小小的獎項,但天性并不喜歡比賽,曾一度發誓不再參加任何比賽了。然而,只是因為“單純地喜歡肖邦的音樂”,所以不惜破了一次例,參加了舉世矚目的第十六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結果一舉就拿下了亞軍,那還是在獲得絕大多數公眾支持、僅評委會主席一人不同意的情況下,否則,他拿到的很可能就是冠軍!
這就是年僅二十七歲的奧地利青年鋼琴家英格爾夫·馮德(Ingolf Wunder)。雖然起步比一般人晚得多,但他表示從未覺得自己“錯過了一些什么”。在采訪前,他與一些年輕的鋼琴學生侃侃而談,聆聽他們的現場演奏,并給予細致中肯的點評,這一切都是那樣自然親切,恍惚間,你似乎覺得站在面前的不是一位“八五后”的鋼琴家,而是一位富有經驗的名家正在上“大師班”。馮德就是這樣一位外表略帶青澀憨厚、思想卻異常成熟自信的年輕人。
馮德1985年出生于奧地利的南部城市克拉根福,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教師,音樂對他們來說只是業余愛好以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我父親會演奏一些樂器,還喜歡聽唱片,所以從小音樂就圍繞著我們的家。”他四歲開始學習小提琴,但只是作為一個興趣愛好:“我每天就練半小時到一小時,我不能想象一整天都練習小提琴,我的心從來不真正屬于小提琴。”他斬釘截鐵地表示道。就這樣,每天練個“半小時到一小時”,到了十四歲時,居然也“玩”到了可以拉協奏曲的程度了。面對我們的驚訝,馮德有點不好意思地辯解道:“雖然每天的練習時間不多,但我拉了十年呀,而且那只是非正式的學生音樂會而已。”盡管當時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經很不錯了,但他仍然未打算成為一名職業的音樂家。
十四歲那一年是馮德人生的轉折點。當時他已經學了一點鋼琴,在房間里彈著玩的時候,碰巧被一個很有名的鋼琴老師聽到了。“那個老師非常驚訝,說我是彈鋼琴的料。他跑去說服了我的父母,于是兩個月后,我就去了林茨跟他學習鋼琴,半年后,我就決定要成為一名鋼琴家了。”所有事情都發生得那樣迅速,現在他回想起來,自己也覺得難以置信。“我不能想象那是怎樣發生的,但是在我決定要當一名鋼琴家之后,我花了很多時間練習,我是真的把它當成專業的。”也許人生就是一系列幸運、巧合以及正確的開始,只要選對了道路,一切都會順理成章。
馮德的老師向他介紹了歷史上所有偉大的鋼琴家,建議他盡可能多地聽唱片,從中汲取養分。“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決定,我花了幾乎所有的時間來聽唱片,差點要把它們給‘吃了。一開始當然是模仿,你會發現,霍洛維茲是這樣演奏的,魯賓斯坦是那樣演奏的,這就是學習的方式。”隨后,他去了維也納的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師從波蘭鋼琴家哈拉謝維奇(Adam Harasiewicz),后者是1955年肖邦鋼琴比賽的冠軍。十五歲時,他在維也納音樂廳首次公開亮相。兩年后,他在巴黎的香榭麗舍劇院,與法國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了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他獲得過不少鋼琴比賽的獎項,包括意大利都靈的歐洲音樂比賽第一名、德國漢堡施坦威鋼琴比賽第一名等。
我們不難想象,獲得這些成就,馮德在背后默默付出了多少努力。然而他對此卻輕描淡寫:“每個人都不會停止學習。當然了,和那些從四歲起就開始學鋼琴的人相比,我起步得非常晚。可能我的鋼琴技巧不如他們熟練,我掌握的曲目也比較有限,但我從未覺得自己錯過了什么。我的老師一直給我很大的自由,讓我可以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樣演奏。他會給我設置一個界限,只要不超過那個界限,隨便我怎么做,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式。所以,我的藝術一直是相當自由的,因為我從未被強迫做什么事。”
馮德獲得肖邦比賽獎項的經歷頗富有戲劇色彩。眾所周知,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是世界上最有名、最嚴格、級別最高的鋼琴比賽之一,每五年在華沙舉辦一次,堪稱“音樂界的奧運會”。2010年恰逢作曲家誕辰兩百周年,因而更受世人關注。憑借著熱血風格和高人一籌的旋律表現力,馮德成為了網絡票選數最高的選手,直至決賽前,大部分的樂迷、樂評家和評委都認為他應該成為當屆的冠軍。然而,由于評委會主席阿格里奇的堅持,最后他輸給了俄羅斯人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edeeva),屈居亞軍,這也成為了當年國際古典音樂界最具爭議的話題之一。好在是千里馬總有伯樂賞識,2011年1月,環球旗下的DG唱片公司向他拋出了“橄欖枝”,簽下了這位極富才氣和靈性的青年鋼琴家,這也是這個百年廠牌第一次簽下肖邦比賽的第二名,卻沒有簽第一名,這似乎是對這位“無冕之王”的最大肯定。同年4月,DG推出了馮德的首張肖邦鋼琴獨奏專輯,受到各方好評。
與大賽的冠軍獲得者阿芙蒂耶娃純正的俄羅斯學派風格不同,馮德演釋的肖邦帶著一點與眾不同的德奧味道,他擅長在炫技和克制中找到平衡,同時有節制地發展低聲部和中聲部的旋律。他自己表示,一般來說德奧鋼琴家并不太擅長演奏肖邦的作品:“在歷史上,德語國家人民的性格,或者說模式化的觀念,和肖邦的音樂并不是很契合,我可能是一個小小的特例。”彈琴時,馮德的臉上帶著一種孩童般的興奮,表情豐富但絕不做作,仿佛用盡了發自內心的全部感情。曾有樂評人這樣評論馮德的演奏:“他的演奏非常優雅,充滿豐富的想象力和令人難以置信的技巧,在自我風格、貴族氣息與澎湃的激情三者之間有著相當完美的平衡。”
獲得肖邦比賽的亞軍為馮德打開了通向成功的大門:“它讓我能在世界上最大的音樂廳和世界上最有名的樂團一起演奏,我感到很榮幸。”不過,雖然身為音樂比賽的受益者,但他依然堅決反對比賽,因為一般的比賽都有很多作曲家的作品,評判的標準很難得到統一。“比賽通常有十幾個評委,如果你彈得很極端,就會造成有人非常喜歡你、而有人非常討厭你的局面。”他一再強調演奏時要聽從于自己的內心:“比賽只是讓人們知道你是怎樣演奏的,千萬別讓比賽毀了你的藝術,毀了你自己的性格。”
三年前,他本來已經決定再也不參加任何比賽了,但因為發現了自己對肖邦的熱愛,所以他說“好吧,為肖邦破一次例,再彈一次肖邦”。音樂是他參加比賽的唯一理由。“于是我到了那兒,以我自己所想的方式演奏了作曲家的音樂,不管得到什么結果,我都沒有遺憾了。肖邦大賽對所有參賽者來說都是難以想見的壓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很高興它終于結束了。”
在交談中可以發現,馮德是一個特別有頭腦的年輕音樂家,他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跟風。如今不少音樂家都喜歡錄制作曲家的作品全集,比如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等,認為這樣有一種整體感,可以對作曲家的風格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對此,馮德卻有不同的看法:“就我個人而言,我不贊同只是因為想要全集而錄制全集的做法。”他表示,現在市場上幾乎每部作品都有著數以百計的版本,在Youtobe上人們可以找到任何東西,但是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九無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不是藝術的目的,藝術必須真正觸動你的心靈,它需要時間,需要天賦,需要經歷。如果你去旅行,到了新的國家,遇到了新的人,每樣東西都形成了你的性格,最終形成你的藝術。”他是個重視質量而不是數量的人:“你錄制的每一部作品都應該是與眾不同的,你演奏的每一個音符都必須在傾訴著一點什么。如果你知道你錄制的全套作品中的每一首都會很特別,那很好,你可以想錄多少就錄多少,但如果你只是想讓它成為你的記錄,那最好還是別錄了。”
2011年,馮德和當屆肖邦比賽的其他獲獎者一起與華沙愛樂樂團合作,在日本舉行了非常成功的巡演,隨后又在圣彼得堡、弗吉尼亞和溫哥華等地舉辦了肖邦作品的獨奏會。如今,他的足跡已遍布全球各地,包括阿根廷、比利時、中國、捷克、盧森堡、葡萄牙等。除了肖邦,他還有很多喜愛的作曲家:“我不會一生只演奏肖邦,接下去我會為DG錄制幾張唱片,其中有一張涵蓋了三百年音樂歷史中從斯卡拉蒂到約翰·威廉姆斯的偉大變奏曲,這是一次奇妙的旅程。還有一張是和阿什肯納奇以及圣彼得堡愛樂樂團合作,演奏肖邦和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談到這些未來的計劃,年輕的音樂家眼里閃爍著難以掩飾的興奮光芒。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一定會蜚聲國際樂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