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文化孕育出優秀的學校教育,它是一種精神,一種氛圍,一所學校的精髓和靈魂,是激發活力的源泉,是源于歷史、基于現實、引領未來的氣質稟賦和核心理念,對學生的道德人格、倫理規范、思維方式等產生深遠影響,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軟實力。學校的生命力根植于富有學校特色的校本文化,學校的特色和個性化,也體現于校本文化。我們東港小學立足課程文化,以課程建設為著眼點,開啟學校特色之門。其中以“港文化”學習為主體的研究型學習課程,已成為校本文化的濃縮點。
一、鎖定“文化場”,立足校本優勢,定位方向
學校始建于1990年,最初由連云港港務局建造,并以“港”命名。背依云臺山脈,云臺山珍聞名遐邇;面臨浩瀚黃海,黃海美味令人垂涎;毗鄰東方大港,以港興市戰略雄起;位于東部城區中心墟溝,墟溝老城歷史悠久。學校有一定的歷史,校園玲瓏有致,文化長廊與“名師道”曲徑通幽,茵茵草坪與芬芳花圃交相輝映,依山而建的“百世園”中果木古老,參天聳立,種類繁多,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相當豐厚的區位優勢、地域資源和校本建設營造了一個靈動的學校“文化場”。于是,我們立足校情,體現校本,鎖定這個豐厚的“文化場”,以“港”做文章,設置學校“港文化”課程,以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
“港”包涵多層意義,一為學校以“港”命名,二為家鄉是“東方大港”,三為“港灣”,無論學校還是家鄉大港,包括家庭、周邊社區環境,均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搖籃、生命茁壯的港灣。于是研究型課程教材《在生命的港灣里起航》應運而生。
二、架設“文化線”,涵蓋多重領域,構建體系
連云港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又裹挾著多元文化,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形態各異、璀璨非凡,散落在每一寸土地中,改造著人們的文化視野,影響著人們的文化認知。這就亟需我們充分認識文化的實質,遵循兒童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找準著力點,架設一條鮮明、凝煉的“文化線”,把這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甚至要將已分化為碎片或者已瀕臨消逝邊緣的蹤影,重新鄭重拾起,用心去探索,悉心去找尋,專心去發現,還原其鮮活的精神層面和物化層面。因此我們以“立足東港,追求學生多元發展”為核心,以“挖掘東港特別資源,開展兒童特點活動,追求學科特色發展”為指導思想,挖掘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自然景觀、家鄉特色、風俗習慣和大港情懷,突出東港小學與東方大港的雙重特性,緊扣“港”字,以“在生命的港灣里起航”為主題,從“家庭、學校、家鄉、港口”四個緯度,圍繞“溫暖的港灣——風之淳、家之馨;快樂的港灣——土之味、園之純;多彩的港灣——山之靈、水之秀;激情的港灣——人之韻、情之魅”四大主線,生成主題領域及單元。(內容體系如P13頁表)

這樣突出“港灣”主題的四條“文化線”,體現了學生親近自然的豐富性、成長環境的多重性、體驗探尋的創意性,真正實現在“溫暖的、快樂的、多彩的、激情的”“港灣”里快樂地起航、詩意地成長,深化了“港文化”的品質。
三、挖掘“文化點”,體現區域特色,凸顯內涵
1.在溫暖的港灣里培育家庭文化。家庭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諸方面,既有形,又無形,既有物質的,又有精神的,直接影響著孩子的道德意識和成長過程。因此,我們找準基點,從“可愛的家”出發,引導孩子們認識自己的大家庭,做“家庭小主人”,對家居環境進行布置,了解居家安全知識,為家庭作貢獻,培養良好的高雅的愛好,營造家庭文化,享受民風的淳正樸實,家園的溫馨舒適,為生命健康成長奠基。
2.在快樂的港灣里書寫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富有生命力,孩子們在文化浸潤中積淀、生成并書寫新的有活力的文化內涵。近年來“六一”兒童節和學校一些特色活動中師生歡聚一堂的快樂場景呈現于文本中,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而且在對這些美好節日充滿期待的同時,“討論臺”上獻計獻策,“實踐窗”中實踐操練,使系列的創意內化為校園文化;我們將目光聚焦于校園植物,了解習性,合理分類,學生在觀察中明白了木本、草本、喬木、灌木的特點,還對校園里古海州志中記載的“金鑲碧嵌竹”進行深入探究,并生動詮釋了校園草木賦予的內涵與意義:挺拔的棕櫚“君子坦蕩蕩”,提醒東港學子“樹成棟梁身要直,人欲成才德為先”,松柏與柿子兩樹組合栽種,喻意東港人“百世流芳”,櫻桃期望校園中莘莘學子學業優異,“捷報頻傳”……學校依山而建,校園給人曲徑回環、鬧中取靜之感,《錯落有致的建筑》一課初步涉及到建筑學的某些知識領域;孩子們還在《校園的變遷》中對學校今昔進行對比,做調查報告,見證學校發展,樹立遠大志向。在“快樂的港灣”里,在日益濃厚的“飄溢書香”中,孩子們開闊視野、洞悉善惡、修身養性,在“夸一夸”學校的特色體育中展現“颯爽英姿”。這種氛圍訴說的信息處處裹挾著、感動著并浸潤著孩子們,使校園成為生命快樂成長的重要港灣。
3.在多彩的港灣里領略山海文化。家鄉的山,散發著特有的清香;家鄉的海,像母親的乳汁;家鄉的人,淳樸勞作在這片秀美的土地上。山水靈秀,濃厚芬芳,山海文化源遠流長。在多彩的港灣里,詳盡的地圖勾勒出家鄉的版圖范圍,標志性的建筑以及特色地域躍然書上,孩子們在欣喜的找尋中俯瞰家鄉概貌,初識連綿起伏的云臺山,浩瀚無垠的黃海,美在海中央的連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領略連云區的山文化,實地調研北崮山、大桅尖、保駕山等名稱由來,欣賞名勝景致……這樣的探究過程中不僅有美麗的傳說,還有真實的再現;不僅感受了連綿的山脈,還“品嘗”了美味山珍。進一步領略海文化,親歷金黃的沙灘、生機盎然的蘇馬灣生態園,嘗試了“捕撈”與“養殖”,嘗試了海產品的制作……這樣的探究過程中不僅感受了靈潤的島嶼,還實踐了黃海美味的烹制方法;不僅游覽了名勝,還進行了“山海探幽”。孩子們在山海的滋養中變得更加水潤、靈氣,并處處留心為家鄉建設出謀劃策,自豪感與成就感溢于言表。脈落分明的同時,“文化點”上涵養豐厚。
4.在激情的港灣里感受大港文化。每一位連云區人都稱自已的家鄉為“港城”,境內的東方大港是我們的驕傲,一代又一代人為其建設奉獻著汗水,燃燒著激情,見證發展歷程的同時創造著大港文化。“激情的港灣”帶領孩子們走近港口,在版圖上感知位置,在實踐中感覺距離;走進港區,深入研究港口碼頭資源的合理分工,了解快捷方便的裝卸區域;走向工作人員,傾聽機械轟鳴、車船汽笛交織在一起的豪邁的勞動交響樂。孩子們在“文化點”上不僅欣賞了威武的大力士,還感受了繁忙的港口作業;不僅回顧了古“絲綢之路”的運輸通道,還挖掘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發展優勢;不僅了解開放的國門中的“安全守護神”——海關、邊防檢查站、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神圣使命,還深入港口服務單位,去感受“海港服務員”為國家創造大量經濟收入的同時所展現的良好素質和美好的港城形象;不僅步測我國最長的攔海大堤——西大堤,親歷這一港口建設中大手筆的絕妙之處,還為這連接海島形成的風平浪靜的助推億噸大港的超級港灣征集名稱,書寫價值;不僅梳理了港口的發展歷史,還展望了東方大港的美好未來……
四、探尋“文化徑”,綜合學習方式,生發效應
“文化徑”即為文化有效彰顯的適切路徑與科學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效應,落實文化實踐,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它是文化浸染的有效途徑,實行一點點滋養,一步步提升,對學生的影響是內在、強烈而持久的,雖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卻可熔鑄行為的品質,生成成長的不竭源泉,凝聚成生命的個性底色。而這種“文化徑”在研究型課程中應深入實踐,有效習得,從而伴隨終身。
在實踐學習中,我們引導學生緊緊圍繞共同主題,在強烈的問題動機驅動下,通過對文化資源的積極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研究,在完成既定研究學習任務建設目標的同時,引發新的文化探索與實踐活動,不斷突破與超越,進一步提升校本文化品質。帶著這樣研究的色彩,以“合作、分享、實踐、探究”為主體路徑并綜合運用,孩子們既是學習者,又是研究者,既是課程的實踐者,又是文化的構建者,既是當下生活的打造者,又是未來社會的開創者。平等對話,智慧分享,合作攻關,推動學校文化向縱深發展。
在教材編排中,我們不僅以語言、圖畫等引領著學生學習,還在欄目版式上悉心打造,處處引導教師教、學生習,在過程中闡釋著合理的路徑,達成文化效應,實現生成校本文化的最初愿景。“故事園”、“資料庫”、“新視點”等欄目,除介紹一些歷史故事和新觀點、新資料等,還引導學生博古通今,博取眾長,厚積薄發,拓展思維空間。“智慧谷”、“暢想坊”、“思考樂”等欄目則啟發孩子們積極動腦,大膽想象,這是學習成長的不竭動力。“聊天屋”、“交流會”、“討論角”、“夸一夸”等欄目,引導孩子們動腦、動口,將所見、所想、所聞盡情表述,進行互動交流、思維碰撞,從而生發更精彩的創造火花。“巧手亭”、“展示臺”、“摘星閣”、“研究屋”等欄目,則引導學生手、腦并用,進行互動探究,展示學習成效。“大搜索”、“實踐窗”、“采風苑”等欄目,帶領孩子們走出家庭,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進生活,走進港區,走進社會,進行采訪、調查、分析、研究,在實踐中生成知識,獲得體驗……這系列的欄目看似平常,卻蘊含深意,讓孩子們在行動中刨根問底、集思廣益,感受綜合性學習方式的樂趣與妙處。
校本課程不是功利性的短期行為,而是一項陶冶學生情操、積累民族文化、啟迪生命智慧、提升精神品位的長期實踐活動,我們將繼續深化研究,科學驗證,讓“港文化”之樹在東港校園更加枝繁葉茂,碩果飄香,讓東港的校本文化成為學校發展不可或缺的軟實力,并承載著學校騰飛的翅膀,越飛越高。
(劉虎平,連云港市東港小學,2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