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文化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特別是200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以來,公共場所的不規范用字現象有所好轉,但依然存在。費錦昌曾用“錯”“亂”“差”三個字來形容公共場所用字的問題。“錯”主要是指錯字、別字。“亂”主要是指規范字、繁體字、異體字、自造簡化字等并存混用。“差”指書寫水平低下。由于本次調查的主要對象是商店名稱,所以可以忽略“差”這種現象,主要對“錯”和“亂”兩種情況進行了統計調查。另外,商店名稱的“亂”也出現了新的情況,主要是指簡體字、繁體字、拼音文字、外文混用的現象。

為了摸清上海市商店名稱用字的具體情況,進而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我們對上海市福州路的商店名稱用字進行了調查。共調查了福州路上的208家商店,對1105個次漢字進行了統計。
選擇商店作為抽樣調查的對象的原因在于:首先,商店是社會的櫥窗,商店名稱用字的規范程度可以有效地反映社會用字的規范化程度。其次,商店用字,不論是在字種還是字次方面都比較多。再次,商店是人們重要的社交場合,商店用字的規范程度可以代表整個地區的用字規范。因此,我們選擇商店名稱作為調查對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調查方法
(一)在選擇調查地點的時候,我們主要考慮了文化氛圍和繁華程度兩個因素。首先,福州路是上海有名的文化街區,書店、出版社較多,集中了新華書店、外文書店、商務印書館等圖書出版銷售單位,相對來說文化氛圍較濃。其次,福州路與上海市有名的步行街只有一街之隔,并且直通外灘,相對來說比較繁華,客流量較大。第三,由于筆者經常到福州路淘書,對這一街區比較熟悉,易于進行調查取樣,這也是選擇福州路作為調查點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為了保證調查結果的客觀真實性,我們對福州路的商店進行了窮盡式的統計。我們首先進行了拍照,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標準對所得資料進行了分類統計。共統計商店208家,統計用字1105個(拼音文字和外文除外)。
(三)我們的主要調查對象是商店,對路牌廣告以及宣傳標語不予考慮,這有利于調查目標和增強調查結果的針對性。
三、調查結果
首先,我們按照商店名稱的組成成分進行了分類,共分為簡體字、含繁體字、簡體與拼音并用、簡體與英文并用、外文五大類。其中,外文包括純英文、純日文和純韓文。列表如下:
從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到,純簡體字和漢英并用的情況較多,約占總數的77.32%,繁簡結合的商店名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我們統計的1105個漢字中,規范漢字占到了97.1%,非規范漢字所占比重為2.9%。在非規范漢字中,異體字和不規范簡化字基本消失,主要以繁體字為主,約占到了96.8%。錯別字只有一個,占3.2%。相對來說,所謂的非規范用字主要是指繁體字。
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
(一)文物古跡;(二)姓氏中的異體字;(三)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四)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五)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特殊情況。
所以,我們統計的31個不規范的繁體字均指印刷體。手寫繁體字視為規范漢字。
四、簡要分析
(一)在不規范漢字當中,以繁體字為主。我們認為,繁體字在商店名稱用字中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有人誤將繁體字和“老字號”混為一談。繁體字可能會給人一種歷史感,但是繁體字并不一定代表“老字號”。調查結果顯示,用繁體字比較多的是一些書店或書畫店,在31個繁體字中,“書”的繁體字竟然出現了4次,占到了12.9%。其中,像“藝術書坊”“陶書公社”“明天書畫社”“外文書店”等都采用了繁體字。
(二)純外文店名開始出現,占到了約5.2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公共服務行業以規范漢字為基本的服務用字。因公共服務需要,招牌、廣告、告示、標志牌等使用外國文字并同時使用中文的,應當使用規范漢字。”雖然我們在表二和表三中沒有對純外文的字數進行統計,但是毫無疑問,純外文店牌應該屬于不規范用字的行列。
(三)純外文店名的出現,說明了我國對外交流的頻繁。在這些外文店名中,純英文店名為9個,純韓文和日文的各一個。各國店名數量的不同,也說明了各國對我國經濟影響力的不同。
(四)關于錯別字的判斷標準。本次調查中出現了一個錯別字。我們判斷錯別字的時候,排除了修辭的因素,以字典和詞典錄入的字詞為依據。這一個錯別字為“那瓦佳食尚咖啡館”中的“食”。可能這個字在這個店名中具有某種修辭義,但是,“食尚”一詞并未被大多數人接受,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錯別字。
(五)在此次調查中,沒有發現異體字和不規范簡化字,這說明我國近年來在語言文字規范方面所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量繁體字的存在也同時說明我國的語言文字規范工作任重而道遠。
五、改進策略
(一)早在20世紀,國家語委就確定了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基本思路,即“以城市為中心,以學校為基礎,以黨政機關為龍頭,以新聞媒體為榜樣,以主要服務行業為窗口,帶動全社會不斷提高語言文字應用的規范化水平”。并且提出“公共服務行業以規范漢字為基本的服務用字”。雖然我國已經頒布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但全文只有4章28條1000多字,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非常復雜的語言文字方面的問題全部詳細地寫進去,而推行語言文字規范化、現代化需要涉及方方面面,需要針對不同情況有相應的、詳細的、可供操作的依據,這就需要有關部門按照本法,制定出相配套的法規。所以,各地政府有必要根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基本精神來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商店名稱用字的范圍及條件。
(二)我國的文字法律不屬于懲罰性質的。比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對不規范用字者主要是重教育、引導,輕批評、處罰。對違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有關規定的,主要是通過批評教育的方法,而不是通過處罰的方法。即使是“干涉他人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或對批評教育“拒不改正的”,也只能是“予以警告”,這是最高的處罰。這樣的規定給相關部門的執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認為,國家有必要在商店名稱用字方面加大處理力度,提高語言文字法規的權威性。
(三)擴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規范用字的自覺性。現在商店名稱用的非規范字已經不是以異體字或錯別字為主,而是以繁體字為主。二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是無心的,后者是有意的。繁體字在商店名稱中的大量存在說明一部分人故意在商店名稱中使用繁體字,以達到引人注意的目的。對于這部分人應該加強教育,使其認識到一味地追求吸引人眼球而不顧國家相關的法律規定是行不通的。
六、總結
我們進行的商店用字調查由于時間、水平、經驗的限制,不可能十分準確地反映出商店用字的全貌。但是通過這份調查報告,讀者可以對當前上海地區、至少是福州路街區的用字狀況得到一點感性的認識。
社會用字的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文明程度,并且直接關系到社會生活的節奏和效率。全社會應該從上到下都重視文字使用的規范化。商店作為社會的主要窗口之一,其用字規范更應該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我國在相關的法律條文上還有待于進一步細化,在懲處力度上還有待于強化。我們相信,只要全社會對于語言文字規范有了明確的認識,有了明確的規范標準,再加上強有力的措施,那么實現文字使用規范化是指日可待的。
參考文獻:
[1]陳妹金.當代中國商號命名的問題與對策[J].語言文字應用,1995,(2).
[2]金敏呈.漢語商業名稱的語義探討漢語學習[J].漢語學習,1999,(6).
[3]張先亮.談談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幾個關系的認識[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6).
[4]鄭夢娟.當代商業店名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06,(3).
[5]費錦昌,齊聞.商店用字調查報告[J].語言文字應用,1988,(5).
(牟明磊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2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