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森
摘要: 作者縱觀現在的語文課堂,共發現了五點問題:教學內容乏味、與生活脫節;教學形式模式化、單一化;教學評價簡單化、一刀切;教學方法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教學過程超負荷。這些問題為今后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五點問題改革方向
一、教學內容乏味、與生活脫節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課程觀,“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展的總和”,這種以知識為本位的傳統課程觀,顯然不再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F行語文教材有一些內容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接受有一定困難,一些內容過于繁難,一些內容又過于簡單,不同程度地脫離學生的實際。當今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應該全力追求的價值是促進學生和社會的發展。為此,要積極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除了知識、技能之外,人類創造的所有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構成課程的素材。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課程資源,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的課程標準改變了傳統教材的乏味、教學活動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脫節的現象,充分利用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素材,將教學活動引入生活,引入社會,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感受、體驗和領悟,學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內在含義,才能真正獲得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才能真正促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健康發展。
二、教學形式模式化、單一化
“模式化”就是教師不顧主客觀條件是否允許,在課堂上機械照搬他人的某一教學模式,甚至千篇一律地加以重復。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為了解決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脫節的問題,教學模式的研究開始成為國內教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起到了推動作用,對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一些教師墨守成規,他們對新的模式沒有深刻的理解,只是生吞活剝、簡單模仿,結果是千堂一面、千文一腔。學生置身凝固的課堂,興味索然。殊不知,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雖然總是與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教育的水平相聯系,受教育方針、教育目標的制約,但更多地表現在對教師把握教材的視角差的承認,對教學手段、教學環境、教學方法的關注,對教學對象個性的認同,更體現在教育者自身素質的個體差異上。缺少變化的課堂結構、程式化的教學步驟,不僅不能喚起學生的注意,而且只會加速大腦皮層的疲勞,抑制思維的活動,阻礙興奮點的產生。
三、教學評價簡單化、一刀切
“一刀切”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無視或忽視學生的差異性的存在,在實施教學行為和衡量學生發展程度時出現的簡單化現象。
承認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精髓,是對人的多樣化發展的承認。在教學實踐中,由于我們往往不允許出現錯誤,熱衷于區分優劣,否認差異,于是我們會在課堂上導演出一幕幕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受不了”的滑稽劇,抱怨甚至歧視學困生,并用一切手段把學生放置在一個整齊劃一的“?!敝屑右澡T造,扼殺個性的自由發展。
因材施教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原則?!安摹敝饕侵笇W生的個性差異,包括智力差異,只有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教師才能區別對待教育對象,使受教育者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方式,既達到統一的基本的教學要求,又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并獲得進一步發展;才能面向全體,充分考慮到學生實際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正確把握教材的分量和難易程度,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提出恰當的學習要求,使教育目標控制在既高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又完全可以經過努力達到的水平上,所謂跳起來就能摘到桃子。
四、教學方法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
部分教師習慣于課堂上照本宣科,輕視社會實踐,不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簡單地變過去的“滿堂灌”為“滿堂問”,教師在課堂上,高頻率、低效率地向學生提問,以致問題充斥課堂,把饒有興味的課堂教學弄成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則枯燥的問答課。
有的教師在課堂上一口氣連發數問,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問得學生緊張兮兮,目瞪口呆;有的教師習慣于用沒有思考價值、赫然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問題”,(實際上這樣的問題算不上問題)向學生發問,學生盡可以信口雌黃,教室里卻“異口同聲”;有些問題則超過了學生的認識水平,結果挫傷學生積極性,抬不起頭來;還有些問題則是老生常談,學生厭煩反感。
教學是在不斷地設疑、解疑的過程中進行的。必要的發問是課堂上教師強化重點、突破難點的手段,是激發動機、激活思維的利器??墒菫E問則會消耗寶貴的時間,降低課堂教學效益,在熱鬧氣氛后面,隱藏的是學生思維強度的減弱、學習動機的消退,甚至會使學生產生心理重負。發問的主要目的不是激發學生進行較高水平的思維,而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適宜的檢查。所以教師千萬不要滿足于課堂提問的現狀,而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是少問巧問。缺乏明確目的、僅有一個“花架子”的提問,是不能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只有根據學生的思維規律,充分考慮提問的頻率和場合,調整提問的內部結構,使“問”作用于讀書,作用于觀察思維,作用于語言文字的學習,作用于情感的熏陶,才能產生激發動機、引起思考的積極效果。二是讓學生多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想方設法活躍教學氣氛,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和勇氣;強化問題意識,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善于質疑;精心設置問題情境,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讓學生在信息交流、探究的過程中解惑。
五、教學過程超負荷
中小學生的減負問題一直受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所關注,但時至今日,由于學生承載失度、發展失諧、心理失衡的現象依然存在。它的產生根源于教師、學生、上級教育行政部門乃至社會的方方面面。“超負荷”即指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教育觀念和自身素質的原因而引起學生學習負擔的失度、失衡的行為。從根本上說,這種現象是“應試教育”結出的一個惡果。
有的教師重量輕質,相信“教師教得越多,學生學得越多”,于是唾沫橫飛,頭頭是道;有的教師一味強調苦學多練,認為“學習時間越長,學生學得越好”,便依靠書山題海,頻繁考試;有的教師求深求難,使得絕大部分學生不知所云,憂心忡忡。日復一日,學生對讀書便再也提不起興致了。
我們既要肯定學生要有必要的學習負擔,又要堅決反對逼學生超負荷學習的做法。這就要求教師平衡德、智、體、美、勞各學科的學習任務,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的書包再輕一點,作業再少一點,考試頻率再低一點,學習時間再短一點,給學生一片蔚藍的天空,還他們一個美好的童年。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式,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必將成為教育工作者長期探索的課題、我們既要立足當前,務實求真,切實解決現階段課堂教學中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又要放眼未來,探討課堂教學領域中的一些深層的問題,努力尋求提高學生素質的新的增長點,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朱英.對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遼寧教育,2007,(9).
[2]陳潔.淺析創新型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策略.考試周刊,2011,(76).
[3]吳丹青.“體驗—探究”閱讀教學模式的建構.教學月刊(中學版),2005.7,(上).
[4]陳愛鵬.當前語文教學幾個定位問題的思考.語文教學之友,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