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可曾去過道幃?是緣分還是感應,冥冥之中有一曲圣歌始終縈繞在耳邊,當我真正看見她,感受她,才知道她便是圣歌詠唱的那片土地。
2010年(庚寅)農歷6月15日,我有幸與《群文天地》編輯部的張永濤、侃本兩位主編前往循化縣道幃鄉,參加在那里舉行的民間民俗活動——“朝山盛會”。在去道幃的路上,仰望著湛藍的天空和哈達般飄散的白云,欣賞著一路盛開的油菜花,侃著青海史和當地各民族民間習俗活動,內心悠然,心曠神怡。道幃不僅有朝山會,而且還有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和民俗活動,就讓我帶你走近她。
一、道幃概況
“道幃”,藏語“石頭帳篷”之意,因該鄉寧巴村附近的河灘里有一塊形如帳篷的巨石而得名。
青海省循化縣道幃鄉位于青海省東部,地理結構為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結合部。該鄉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20公里,轄24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東面與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接壤,東南面與甘肅省臨夏縣毗連,南面與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為鄰,西與本縣北莊鄉相連,西南與本縣孟達鄉隔山相望。這里土地平坦,阡陌相連,村莊錯落,人煙稠密,四面群山環繞。當地居住的多以農區漢族和牧區藏族為主,耕地面積有3.56萬畝,素有循化縣“糧倉”之稱。全鄉有1.1萬人,其中藏族有9千余人,占全鄉人口的81%以上。在27個自然村中,藏族聚居村23個,撒拉族聚居村3個,漢族聚居村1個。這里的藏族群眾視野開闊,思想活躍,重視教育。截至目前,小學有20所,戴帽初中1所(位于古雷村古雷學校),在校學生1080人,入學率達98%。改革開放后,歷來重視教育的道幃鄉為國家培養輸送了一大批大中專學生和優秀人才。
二、道幃古剎
道幃古剎——古雷寺,又名“道幃扎倉”、“格旦派吉林”,為循化縣東部境內格魯派大寺,歷史上曾轄道幃鄉境內的東灣、寧巴、比侖、多什則、東那、吾曼、鐵尕楞、牙木、木洪等寺和丹麻尼姑寺。古雷寺,位于循化縣城東南26.5公里處,今道幃鄉政府所在地東北側的虎頭山下。該寺占地面積約為50畝,主體建筑大經堂坐北朝南,北依巍峨的虎頭山,南對雄偉的大力加山主峰,東鄰開闊的東洛朗溝,西為層巒疊嶂的貢英山。
據了解,公元1363年,同仁隆務寺三旦仁青初來此勘地建寺,當時屬薩迦派,稱“古雷扎倉”。約公元1644年,同仁隆務寺法臺洛桑噶哇主持該寺后,改宗格魯派,易名“格旦派吉林”,意為“具善興旺洲”,并建立顯宗學院,采用西藏哲蚌寺郭莽扎倉教程,制定寺規,振興學風,發展很快。在循化縣,古雷寺規模僅次于文都寺,位居第二?!肚嗪S洝份d,當時有寺僧125人,據傳最盛時達200余人?!肚嗪2貍鞣鸾趟略好麒b》載,1958年前全寺有二層大經堂、護法殿、二層彌勒殿、二層甘珠爾拉康、二層鼓樓、二層“占清寨”(誦經堂)各一座,共311間,另有二層尼丹拉康(羅漢堂)24間,講經院1處,活佛昂欠共8院,其中喜饒嘉措大師昂欠1院82間,其他活佛昂欠7院276間。1958年后,青海省委批示“古雷寺保留,并留喇嘛50人”。1960年開始,寺僧從事農業生產勞動。1961年國務院為了表彰喜饒嘉措大師的愛國行為,贈重約2噸的明代隆慶大銅鐘一口,青海省人民政府撥專款修建了鐘樓1座?!拔母铩逼陂g,寺院大部分關閉。1969年喜饒嘉措大師宅院毀于火災,國務院所贈銅鐘、緬甸總理贈送給喜饒嘉措大師的釋迦金佛像(高5寸)、大師金印及日本贈送的《甘珠爾》和《丹珠爾》兩部經典等珍貴文物均被燒毀。1985年國家先后為該寺撥給人民幣3萬元。1980年8月7日,古雷寺正式開放,當年修復“占清寨”。1985年國家撥專款33萬元,動工修建了喜饒嘉措大師紀念堂,1987年農歷8月15日落成,現為古雷寺主體建筑。那天,我以激動的心情走進喜饒嘉措大師紀念堂會客室時,眼前呈現喜饒嘉措大師生前的部分照片、遺物以及國務院、省、縣、鄉贈送的錦旗,當我走到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偉大領袖毛主席與喜饒嘉措大師親切交談的那張照片時,照片完全吸引了我的眼球,使我久久不能離去,在冥冥中追索著大師一生愛國宏愿的思想在眼前閃爍,歷歷在目。此時,在紀念堂前的大院內,綠樹成蔭,鮮花爭艷,馨香宜人,臺階兩旁的石獅憨笑,并整天守衛著大師紀念堂,仿佛向游人訴說古剎的往事以及歷史的滄桑。
目前,古雷寺主要佛事活動有:農歷正月初八至十六日舉行祈愿法會,其中正月十六日的跳欠活動有天女舞、法王舞和寶帳怙主舞(據傳淵源于薩迦派);四月千供會,即農歷四月十一日為度母設千供和四月十五彌勒設千供;降凡節,農歷九月二十二日是紀念釋迦牟尼在仞利天為其母摩耶夫人說法后降回人家,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法會;五供節,即農歷十月二十四至二十五日進行,首日設千供,次日燃燈供佛,是紀念宗喀巴大師圓寂的法會;插箭活動,從1990年開始,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至十七日,全鄉各族群眾舉行插箭活動,旨在團結致富;十一月法會,即農歷十一月十一日,是古雷寺主古雪合加圓寂日,這天眾僧聚會,設供誦經,所誦經文為般若、中觀學方面的經典,總稱為“堅堅”。
三、道幃格西
道幃格西——喜饒嘉措大師,1884年出生于青海省循化縣道幃鄉賀莊村的一個藏族家庭,1888年出家古雷寺,1899年去拉卜楞寺學經,1904至1939年在西藏哲蚌寺學經,1915年獲得了西藏佛學界的最高學位——格西拉仁巴(博士學位)。
喜饒嘉措大師是一位藏族著名的學者。1917年,擔任《布敦全集》的校勘工作,歷時6年完成了29函,約200余種的校勘任務。接著到羅布林卡(寶貝公園)行宮主持大藏經《甘珠爾》的??惫ぷ鳎慰傂>?。他用了近8年時間,出色地完成了《甘珠爾》的??比蝿眨⒆珜懶蜓钥逃〕霭?,受到了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嘉獎。為此,十三世達賴賜加佛號,尊稱他為“喜饒嘉措”、“堅華杰貝羅哲”。抗戰時期,他撰文號召佛門弟子團結抗戰,并反對英國侵略西藏的陰謀,維護祖國領土的完整。1949年解放后,他曾出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民委副主任,青海省文教委員會主任,青海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52年捐獻巨款支援抗美援朝斗爭,1955年當選為全國佛教協會會長,1956年擔任中國佛學院院長,曾出訪過緬甸、印度、柬埔寨、日本、瑞典、斯里蘭卡等國。通過佛教活動,積極宣傳我國政府的和平共處和友好往來政策,為增進國際間的友好往來做出了積極貢獻。1958年青海和西藏部分地區發生動亂后,他嚴厲痛斥動亂分子背叛祖國、背叛佛教教規的罪行,為平息動亂做了大量的工作。1968年11月1日喜饒嘉措大師謝世。
喜饒嘉措大師作為著名的學者,著述頗豐?,F今所收集到的大師遺著,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匯編成上、中、下三集出版留存。同時講學多年,為著名的三大寺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分別培養了一批有望的知識分子。如趙樸初、阿沛·阿旺晉美等。他勤奮苦學、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但他時時不忘學習,十分虛心,他說:“你們不要認為我的學問大,實際天下的學問就像大海一樣,我只取了其中的一瓢?!彼€說:“生老病死,是世之常理;不死之法,只有勤奮學習,攝取各種知識(學問)、善于全面解釋世間一切事物,揚善抑惡,與人為善,求得眾生安樂。讓自己的生命像金子一樣閃亮發光?!比缃瘢髱熾m然與我們離去43年之久,但他語重心長的話語與我們黨建黨90周年的今天提倡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要求是相適應的。
他生活儉樸,原青海省教材編譯室翻譯沈桐清在《大師事跡點滴》中寫道:大師的生活很簡單,每日除了酥油奶茶外不大愿意吃炒菜,中午拌一小碗炒面,下午少吃一點羊肉和面飯,每星期還要吃一次豆面飯。他說:“炒面是我的根本,我從前進藏時只拿了一尕皮袋炒面,我是炒面養大的,君子不忘本嘛。豆面能換口味,還能增進食欲,所以我也離不了它?!贝髱煼浅W⒁馇趦€節約對于國家建設的極端重要性?!稙閯撛飕F實的人間極樂世界而奮斗》一文中說:“國家建設,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的。因此,就要求我們生活問題上,不能脫離過渡時期的實際水平而過奢地提高。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固然是為了提高生活水平,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則是強大的工業建設,所以我們必須把從建設事業中得來的果實,主要用來擴大建設事業,不能大手大腳地用在提高人們生活上,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必須辛勤刻苦、克勤克儉來建設國家,為將來更加幸福的生活創造條件,這是我國提高生活水平的唯一途徑。不經過艱難困苦的建設,一下子就把生活提得很高的做法,是彎路,絕不是捷徑?!贝髱熤鲝垼骸拔覀儽仨毎压澕s變成全民性和全面性的運動,有效地建立節約制度,繼續發揚我國人民克勤克儉的優良傳統,與一般浪費現象做無情的斗爭!”大師的這些肺腑之言,當下為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仍然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喜饒嘉措大師是一位愛國老人。毛主席和周總理生前稱譽他為“藏族中有學問的人,是愛國老人?!彼麉⒓庸ぷ骱笥H身踐行各種社會活動,從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和著名學者的角度,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對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深刻理解,堅定了對黨、對毛主席、對社會主義的牢固信念,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他說:“我們佛教的信念和宗旨是“普度眾生”,但我們的大多數人往往只是停留在內省靜修和祝愿祈禱上面,很少實行直接有利于人民大眾的事,有些人甚至身為佛教徒,卻做出一些違反教義教規的事,令人痛心。共產黨并不信仰和宣傳佛教,卻講為世界上最大多數人謀利益,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且說到做到;為有偉大的共產黨,偉大的毛主席而引以自豪和堅定信心?!彼沁@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話至今仍然體現著我們黨為人民謀利益,為勞苦大眾謀幸福的崇高理想,也體現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科學發展觀的正確理念,寓意深遠,永不過時。
二十世紀80年代,在世的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稱:“至尊的喜饒嘉措大師一生為溝通交流漢藏文化著書立說,功垂漢藏;愛國愛教,為廣大僧眾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新中國成立以來,為祖國的統一,為人民的團結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F在,當我們在緬懷喜饒嘉措大師的同時,要學習他刻苦博學的意志,愛國愛教的宏愿和為各族人民幸福而貢獻終身的佛家精神?!?/p>
四、道幃螭鼓
螭鼓舞也叫龍鼓舞,是道幃鄉寧巴村民族民間舞蹈之一,2006年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歷史上,道幃鄉由于遠離西藏政治中心,交通不便,因而在宗教、風俗、語言、民間藝術等方面都較多地保留了藏族古老的傳統文化。同時,這一地區也受到了吐蕃文化以及吐谷渾、西夏、蒙古和漢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響和相互融入。道幃地區,每逢重要節日或其他民間民俗活動,就有表演螭鼓舞的習俗。螭鼓舞經世代流傳演變,現在已形成較為固定、完整的表演形式和風格。螭鼓舞蹈為多段(套)體例,結構完整、嚴謹,動作整齊劃一,舞蹈動作和隊形豐富多變,極具代表性。表演時,舞者左手執鼓,右手拿鞭,邊擊邊舞,無需其他樂器伴奏,每段以領舞者的鼓點為段首起始信號,眾人隨之起舞,段落之間稍有間隔,舞至中段時,可由4至6人居中央,演唱民歌等地域歌曲,使其他舞者趁機小息。螭鼓舞以集體舞形式,表現請神、敬神、送神、降魔等程序,反映了當地藏族群眾宗教信仰、民俗活動、熱愛勞動的生活情趣和民族審美觀念,展現出粗獷、剛健、熱情、奔放的青藏(雪域)高原獨特的舞蹈文化特征以及古老純樸的原始宗教文化遺風。螭鼓舞舞姿棱角鮮明,鼓點雄渾,變化多端,富有剛柔相間與男性陽剛之美,前曲腿勾腳擊鼓舞姿與漆部曲伸顫動,構成螭鼓舞的動作旋律特色,與藏族民間舞蹈的基本風格一脈相承。
近年來,經過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以及循化縣主管文化部門的大力保護、搶救、挖掘和整理下,螭鼓舞再次搬上舞臺,無論動作的發展,隊形的變化,或者情緒的渲染,都增強了這一舞蹈的觀賞性和藝術性,使其煥發出勃勃生機。自2009年起,螭鼓舞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多處赴演,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和贊譽,也引起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不斷地為建設社會主義小康文化村和推動道幃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讓青藏高原審美藝術之花——螭鼓舞,在自身辛勤的耕耘中綻放。
五、道幃朝山
每年夏季,道幃地區氣候宜人,山清水秀,綠樹成蔭,野花盛開,這里就是游客青睞“卻愛野花有定處”的好地方。農歷六月十五日這一天,道幃鄉仿佛披上了節日的盛裝,人們歡天喜地,喜氣洋洋,舉行盛大的“朝山會”,其主要內容有:法師插箭、煨桑祭山、龍鼓、神鼓表演和賽馬、民間體育、“拉伊”對唱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內容豐富,場面壯觀,在我省所有民間舉行的朝山會中是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活動之一。朝山時,每家每戶拿出一個大小不一、長短不等的五彩神箭(樹木制作)和部分祭祀供品。家家戶戶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邁著矯健的步伐個個赴入“朝山”會場。當舉行“朝山”插箭儀式時,首先法師誦經,送箭的男人們邊煨桑邊等待,女人們坐在旁邊的田野上邊觀望也邊等待。法師舉行插箭誦經儀式結束后,送箭的男人們站在固定的地點,以箭的大小整齊排隊,逐個插箭,直到全部神箭插完為止。插箭時,男人們的吆嚎聲、女人們的歡笑聲、鞭炮禮花的齊鳴聲響徹云霄,這一天的道幃鄉仿佛披上了節日的盛裝,人們歡天喜地,喜氣洋洋,會場周圍煙花飛舞,禮花響徹。此時此刻,人們默默祝福黨的富強,祖國的安寧,各民族和諧共處的美好時光,為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充滿無限希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憧憬著美好未來。
六、道幃小吃
道幃有各種各樣美味可口的小吃。據了解循化道幃早期的飲食以牛、羊、豬肉及奶制品為主,青稞等面食為輔。隨著社會的發展,飲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青稞等面食為主逐漸代替了牛、羊、豬肉及奶制品,現在卻以小麥為主食,兼食奶、肉、青稞、豌豆、洋芋及少量蔬菜。
現在的道幃人通常以小麥面和青稞面做成饅頭、花卷、錕鍋(饃饃)、油餅、烘烤圓盤饃、包子、扁食、面條、散飯、攪團等等。如:烘烤圓盤饃,藏語謂“塌食合”,一般厚約10公分,直徑約50公分,把酵面直接埋進燒熱的土塊里,等燒熟后,拂去表面的灰土即成,色澤黃而不焦,脆而味香。一般遇盛大節日或特殊慶典和贈送親友時燒制。據說,十世班禪大師于1987年回鄉探親時,有位藏族老農竟敬獻重120斤的“塌食合”,以表達敬仰之情;將鮮嫩的牛羊肉剁碎,稍加蔥末、花椒粉、食鹽及羊油拌合而成的水晶包子,蒸熟時餡子凝聚成一個圓球狀,食用時先吸湯再吃,湯汁豐溶新鮮,味美可口。蓋碗肉,藏語稱“尕夏”或“尕措”。把牛羊肉切碎盛于碗中,拌合蔥末、食鹽及調料,并盛半碗水,將一雙筷子搭在碗口,用面搟成薄餅蓋在碗上,放入蒸籠蒸熟食用,一般貴客臨門,新娘嫁娶,滋養病人時特意擺設食用。還有“干木尼乎”(“干木尼乎”,類似油攪團,在碗中盛水,加奶皮或酥油、胡麻油、青油、撒面粉攪勺成糊狀,蒸熟食用)、“牙熱”(“牙熱”藏語意為“牛角”)、“吉祥大寶飯”、“攪團”、“粑”、“都麻”、“手抓肉”等。另外,還有香甜可口的“酥油”、酸甜清涼的“達拉”、別具香味的“酸奶”和調味進食,別有風味的“漿水”等都是夏季飲用的優質飲料。藏族人生活中還有喜歡喝茯茶或大茶、奶茶、清茶、酥油茶的習俗。奶茶既止渴,又充饑;酥油茶營養豐富,潤肺化痰,是招待賓客的上乘好茶。
(作者簡介:陳鎂,女,土族,青海省文化館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