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是水族文化最集中表現的地方,文章通過分析水族文化60年來在三都的發展與變遷,從開發性保護、建立博物館、依托教育三個方面提出對三都水族文化的開發與保護的措施,希望借此探索出一條保護與發展民族文化和諧并進的道路。
關鍵詞:水族;開發;保護
一、 引言
貴州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省份,水族在貴州是一個世居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在三都水族自治縣,其比例大約占全國水族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是水族文化最集中表現的地方,這里保持著水族傳統的文化生活習慣。他們身著民族服飾,居民通用水語,水族有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但僅限于宗教活動中使用,且文字全靠謄寫抄錄,沒有刻版印刷,有趣的是雖然他們通用水語,但是只有“水書先生”才懂得水書。水族也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歷基本一致。
二、水族文化的時間性變遷
在建國以來的六十多年時間里,水族文化的發展變化呈現出了階段性的趨勢:
(一) 第一階段:1949年—1966年恢復階段
建國后初期,國內各項事業百廢待興,國家施行了積極的民族宗教政策,如1954年開展了全國性民族調查、識別工作;1956年對全國性的歷史和社會文化進行了一次空前規模的調查研究;1958年中央民族學院、北京大學等學校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社會歷史調查等等,這些活動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水族文化的恢復與發展。
(二)第二階段:1967年—1977年抑制階段
因為“文化大革命”,水族文化同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一樣被批為“牛鬼蛇神”。當時的“紅衛兵”阻止水族人民過自己的端節、卯節,水書被看成是“四舊”,遭到嚴厲的批評;水書先生被批斗迫害,家中被抄沒;被收繳上的水書大多被燒毀。因此,水族文化也轉向了“地下”。許多家族冒著生命危險,由一些不太為外人所知的水書先生將家里的水書包裹起來,藏在巖洞或者稻田里(目前留下來的水書主要就是這部分)。
(三)第三階段:1978年—1991年繁榮階段
為了挽救文革中對于文化的嚴重破壞,1978年國家開始了水族文化調查工作;1980年3月,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成立“三都水族自治縣文史研究組”,將水書搶救保護工作列為重要內容;1986年在上級的支持下,三都縣檔案局對水書進行了小批量的征集;1987年,中國國家檔案局撥專款給三都水族自治縣檔案館,征集到《水書》100余冊;1990年,“貴州省水家學會”在三都縣成立,標志著水家研究在新的歷史時期獲得新生。
(四)第四階段:1992年—2002年危機階段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地區之間的商品活動和文化往來進一步頻繁,外來文化(尤其是漢文化)越來越多地對水族進行著影響與沖擊,越是經濟發展迅速的村寨、越是公路沿線的村寨,沖擊力就越強。在一些較富裕的村寨,人們逐漸蓋起了磚房而放棄了原有的木屋,水族男子逐漸不再穿民族服飾,只是在節日時才象征性的穿上。
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于水書以及水書先生不再象以前那樣崇拜,甚至有人公開質疑水書先生的“靈”性,人們對學習水書幾乎沒有什么興趣,覺得費時費力,認為當水書先生是一個苦差。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追求與向往遠遠高于對精神生活的追求。
(五)第五階段:2003年至今搶救階段
政府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展開對于水族文化的搶救,民間也在政府引導下進行自發保護。2002年,《貴州省“水書”文獻》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2003年,三都水族自治縣成立,由四大班子主要參加,縣委書記李文智擔任組長的水書搶救領導小組,水書搶救和保護列入了縣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2005年2月,召開了由國內外專家學者參加的“水書譯叢會”;2005年7月出臺《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書搶救保護辦法》;2005年10月,出版《中國水書集成》影印本;2006年6月,由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制作文本的《水族水書》、《水族馬尾繡》、《水族端節》,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時召開了“中國三都?水書國際研討會”;2007年4月,成立水書文化古跡申報“世界記憶工程名錄”領導小組,開展文本草案的編寫工作。通過政府的努力,水書搶救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諸如,收集到水書7320卷,完成《水族醫藥》水族文字的編寫、譯注;建設了“中國水書展館”以及“中國水族文化研究所網站”;并完成了水書進課堂的《水書地方普及教材》的編寫,讓水書走進校園,弘揚民族的優秀文化。
雖然政府采取了十分積極的保護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水族文化依然在走下坡路,政府的努力充其量也就是減緩了水族文化衰退的速度,這是很令人擔憂的,對于水族文化的保護是迫在眉睫的。
三、水族文化的開發與保護
(一)開發性保護
1.傳統開發方式——旅游開發
現在很多地區都在嘗試通過走旅游開發這條路線,有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實現了雙贏,但同時也有失敗的例子,過度的商業化操作模式反而加速了民族文化的衰落。因此在開發過程中一定要尋找適合當地實際的開發模式進行操作。
一是依托節日特色月。水族的節日與眾不同,它不以公歷,農歷推算,而是以自己的水歷為標準。其重大節日有“瑞節”、“卯節”、“蘇念喜節”、“敬霞節”等。
端節,相當于漢族的大年。依照水族歷法,每年農歷8月為歲尾,9月為歲首,所以每逢8月的第一個“亥日”,水族一些村寨開始過年,水族過年分7批,歷時49天,是世界上過得最長的節日。全寨男女老幼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聚集在端坡上觀看賽馬,人山人海,盛況空前。晚上人們用豬、牛、魚、雞、鴨等和窖陳多年的糯米酒招待客人,他們手拉手吃團團酒,通宵達旦,不醉不休。卯節,也稱歌節,多為6月第一個卯日過,卯日這天身著民族盛裝的青年男女急忙趕往卯坡,他們聚集在一個坡頂上,三五成群圍著對歌,夜晚回到家吃罷晚飯,女的關在房內,男的則在房外,融壁對歌,通宵達旦等等。
鑒于三都農村居住、交通條件有限,這些水族的特色節日也可移到縣城舉辦,把民族節日辦成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形式,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二是發展水族人文特色 。水族至今還保存有一種古老的文字:水書。水書記載了人與神之間的交流,因此,水書的識別是極其神圣的行為,水族中只有極少數的擁有很高威望的“水書先生”才能對水書進行識別和解讀。水書中記載著了大量的水族天文、歷法、氣象和宗教資料,因而對于研究水族的語言文字、社會歷史、哲學思想、天文歷法氣象、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具有重大價值。
水族人民能歌善舞,水族歌曲按其內容可分為古歌、頌歌、生產歌、風物歌、風俗歌、禮儀歌、酒歌、情歌、婚嫁歌、喪葬歌等,男女老少均會唱。
水族的民間工藝作品中最為世人稱道的就是“馬尾繡”。“馬尾繡”原材料的制作非常考究,以白色馬尾最佳,經過數道工序制作而成。其刺繡作品以花鳥魚蟲,龍鳳為主,體現吉祥如意,平安和諧的意境,藝術價值頗高。
三是挖掘飲食特色。水族喜歡養魚、吃魚,水族的“魚包韭菜”堪稱一絕,是水族的傳統佳肴;九阡酒是用月亮山上的巴巖香、地瓜香等100多種草藥制成,以純糯米作原料,用含多種微量元素的井水釀制,具有舒筋活血功能。當地有“不喝九阡酒,枉到三都走”之說。
2.特色創新的開發保護方式
一是以網絡游戲傳播民族文化。進入21世紀,世界已經全面進入網絡時代,網絡已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截止2011年底,中國的網民已達到5.13億人次,這其中參與網絡游戲的占63.2%,即3.24億人次。在如今的網絡游戲中,2D、3D游戲受到越來越多認得追捧。這類游戲普遍設置一個很大的背景環境,在該環境中闖關,在闖關過程中有諸如進入關卡時的密碼識別、武器貨物的買賣、利用地理條件的人員配置等環節,提高了游戲的檔次,使游戲更加智能化,更加吸引人。可以利用網絡游戲與當地水族文化結合,如利用相關傳說,設立三都相關景點場景,在游戲中設置各種具有地區特色的標志。
二是以解讀水書為亮點進行水族文化開發。水書是記載人與神之間的溝通,解讀人數的稀少,解讀方式的多樣,記載內容廣泛。因此對于水書的解讀就是一項及其繁雜而困難的工作。
(二)建立民族博物館使保護和開發并重
貴州省就有許多體現民族風俗的博物館,如黔東南州的“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凱里的“露天民族民俗博物館”,黎平的中國首座侗族生態博物館等都各具特色。因此在三都縣可以興建展現水族特色民俗的博物館。但是需要強調的是:
一是增強社會關注力,積極吸納各類財力資源。建立民族博物館需要爭取社會各界支持,第一要靠自身的努力,第二靠國家的扶助,第三靠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建立國家、集體、個人乃至國際贊助多層次的投資機制。
二是民族博物館建設要從三都水族自治縣的實際出發,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采取生動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和方法,制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具有教育導向作用的本鄉本土的專題展覽,比如三都水族文化的發展歷程展示。
三是博物館建設要緊緊圍繞著“物”進行,使水族文物煥發光彩。以水族民俗文物為基礎,通過文物展品,如各個時期國家、政府頒布的關于發展水族文化的相關文件、有特色的民間工藝作品“馬尾繡”、水族寶典水書等等,以鮮明的特色、豐富的內涵,向觀眾展示水族文化的精華和信息的過程。
四是利用水族文化優勢,博物館應積極主動加強與旅游、教育、科研、娛樂、商業等機構的聯合協作,使之成為旅游資源、教育資源、娛樂資源、商業資源,會對民族博物館的經濟起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三)依托教育進行保護
教育是文化延續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各民族文化能一直延續至今,教育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具體到水族,建議采取以下教育策略,構建水族文化傳承的長效教育機制。
在中小學教育中增加水族文化的教育,如學習水族文字,學習水族傳統文化等。
進行水漢雙語教學,語言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格外重視對于水語的傳承。而現實情況不容樂觀,會說水語的青少年已很少,所以學校應在日常教學中嘗試水漢雙語教學,使本民族語言順利傳承。
大力開展水族文化進校園的教育活動,在水族地區的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凸顯濃厚的水族文化色彩。建立水族文化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依托有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拓展水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層次研究,提升水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學術研究水準,同時要建立一批水族文化教育實驗學校,探索文化傳承的科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史本林,趙文亮.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理念[J].旅游資源,2006(5).
[2]馮英.中國水族文化研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6(1).
[3]陳玉美.水族地區旅游開發初探[J].工作論壇,2006(3).
[4]岑家梧.水書與水家來源[A].三都縣民族文史研究組,1985.
(作者簡介:邱曉敏(1979.1-),女,江西興國縣人,貴州財經學院旅游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旅游、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