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棠 孫曉萌 解建慧
摘要: 目前,法語作為第二門外語已經成為英語專業學生的考研科目之一。如何更好地根據當下的形勢,輔導學生進行法語二外的學習,不僅使他們開闊視野和了解法國文化,而且使其打好基礎,順利地通過研究生的考試,并取得優異的成績,這是值得每一位法語二外老師認真思索的問題。
關鍵詞: 考研試題學習與分析法語二外
法語二外作為非專業課的考試,在學生學習和復習的過程中,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其成績是否過線和優異卻決定著學生最后的考試結果,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重視。在教學的過程中,得充分地考慮到考研中法語試題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有側重的、專項的講解和訓練。
考研二外法語由各個學校來自主命題,但考題的類型、題量具有著許多的共性。在對最近些年來一些院校的法語二外的真題試卷進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之后,我總結出普遍存在的幾種題型,并將對每種題型如何應對進行逐項闡述。
一、單選題
選擇題在題目難度的設置上不是特別大,以基礎知識為主,主要集中在以下幾種題:(1)日常用語的考查。比如打招呼的方式,在傳授知識的時候,教師詳細解說每個句子的應用環境,日常表達法中的知識點不能按照漢語的思維來理解,要考慮到法國文化中的風俗和表達習慣。(2)短語的運用。在上課講解單詞的過程中,教師要細致地列出每個詞組的具體用法,需要注意的事項。對于應用面較廣的短語在課上讓學生造句來強化相關知識點的記憶。(3)時態的選擇。單選中時態的選擇經常要參考前后句子所暗示的信息,結合前后幾句話的意思來判斷和選擇。
二、介詞填空
介詞是法語里重要的一章。不同的動詞與不同的介詞搭配會形成不同的意思。面對眾多的介詞,如何去記憶?課堂上,為了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教師不妨用英語中類似的表達方式來舉例子。比如:法語句子“Je parle avec Marie.”和英語里面的“I talk with Mary.”意思和表達方式完全一樣。這里的“parle avec”就是英語中的“talk with”。在學生理解這種方式之后再去記憶,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積極倡導他們在課后用法語交談,在不斷重復中加深對這些介詞的印象,而一種語言語感的形成不僅僅利于記住詞組、介詞,對于寫作和閱讀都是有益的。
三、形容詞和動詞的過去分詞的陰陽性的配合
法語中形容詞和一些過去時態中的動詞都有陰陽性和單復數的變化,這些細小地方容易因為掌握不牢而出現錯誤。
形容詞的陰陽性和單復數的變化主要取決于名詞。法語里面名詞分陰陽性,如果在背的時候記錯了,就勢必會影響形容詞的運用。
過去分詞的直接賓語若以名詞或代詞的形式出現在它的前面,就要斟酌如何配合了。搭配的前提是提前的是直接賓語,而不是間接賓語。多安排并督促學生進行相關練習,可以不斷鞏固這些知識點。
四、動詞的時態變化
一段短文中動詞時態的變化是很多試卷中分值很重的一道題。要填對這些變位,首先得明確地記住每種時態下動詞的變化規則,眾多的時態變化令學生頗為苦惱。僅就在考試中頻繁出現的未完成過去時和復合過去時為例,這兩個時態很容易混淆,未完成過去時表示對過去環境和背景的描述或者說明過去習慣性、重復性的動作,而復合過去時強調過去的某個時間點發生的動作,同時,這個動作已經在過去結束了。在具體的練習中,這些時態的變化往往出現在記敘文中。當學生分辨不清該用哪個時態的時候,不妨給他們打一個很形象的比方:整段文章就好比一棵大樹,復合過去時是樹干和枝丫,未完成過去時是葉子,它們在具體的情境中是可以區分出來的。
五、閱讀理解
閱讀中許多知識是涉及法國風俗和文化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講課的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適當地增加些法國文學、文化的內容。比如:法國的交通、建筑、流行時尚、教育、住房、文學作品、人們的休閑方式等。這些講述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站在法蘭西文明的角度和立場對文章進行分析、理解、判斷。類似基礎知識的積累,是正確理解許多文章的關鍵。
在閱讀理解中存在一個很容易犯錯誤的地方:部分題干在設置的時候會問“Quelle phrase nest pas vraie?”注意,這里要問的是哪個句子不正確,而不是考查哪個句子正確。如若不注意,學生就會因疏忽而丟分。
六、翻譯句子
在每套二外法語教材的編排中,課后題都會涉及句子的翻譯。平時在練習的時候,我都會要求學生找出整句的主干。比如“我建議她明年暑假和我一起去馬賽。”第一次見到這個句子,我便讓學生找出句子里關鍵的短語“conseiller à qn de faire qch”,提煉出這個基礎框架之后,再加入具體內容,這樣一個完整的句子就成型了,總之,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來琢磨,而不是mot à mot地翻譯,才能使造出來的句子更合理。
七、作文
這是考試中主觀性強的一道題,也是能體現考生功力的一項。在眾多的備考方式中,有一種策略頗為流行,那就是教師讓學生在考前背完幾篇范文,等到考試的時候插入文章中去。這種方法看似巧妙,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態度,也是一種經過實踐檢驗行不通的戰略。
寫一手好文章需要日復一日的多次演練和修改,“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課上解釋課文時,我把優美的句子,恰當的表達方式,經典的短語重點劃出來,課后讓學生結合所學的單詞和內容自己練習小作文,之后我對學生的作文認真地,逐字地修改。他們不明白的地方,師生一起切磋、探討。在不斷的練習中,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提高。
在寫作時,我們不提倡作文模板。首先,有了模板依靠的學生容易心生惰性,不自己動腦筋思考了,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其次,作文模板只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框架,但不能保證學生作文的流暢表達。如果學生平時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僅用模版的話,就好比一棟嶄新的大樓,格局合理、設計美觀,但是里面的桌椅板凳不夠雅致,甚至陳舊不堪。文章骨架和內容的水平落差太大造成的不和諧將會嚴重影響考生的成績。最后,運用模板這種治學態度是不夠腳踏實地,不夠實事求是的。學習應該秉承一個理念:一步一個腳印,正如做人一樣:人間正道是滄桑。
僅有對考題的分析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日常備課的過程中,教師深刻、透徹地研究書本,扎扎實實地制作授課計劃和撰寫教案。根據考試要求和形勢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輔導。
課后學生作業的反饋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環節。課后我經常布置些作業要學生完成。我對他們的要求是:獨立、認真地完成,可以有自己的創新點,但是不能照答案書抄。經過反復思考仍然得不出答案的題目可以空著不寫,消除了學生做作業時因為害怕寫不對而產生的恐懼心理。這樣收上來的作業,真實性比較大,我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深度和寬度,發現不足之處,在講題的時候重點講解他們把握不牢和容易犯錯的地方,這種做題方式,對課堂教學起到了良好的補充作用。
總之,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全方位、多角度地審視和權衡,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他們成功地通過考試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謝漢琪.法國概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