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新課標提倡語文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師生舒展靈性的空間,師生共同創造奇跡、探索世界的平臺。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樹立這樣一個理念:課堂是動的,是活的,是情境化的,是富有個性的,課堂更應該是充滿活力和魅力的,是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努力構建新型課堂,讓課堂生動而有活力。
1.以生動、妙趣橫生的課堂語言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幽默、風趣的語言是課堂氣氛的調味劑,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更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而只有語文教師自身有較好的語言功底和旺盛的求知欲,才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消除教學中師生的疲勞,改善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的心智活動,促使學生深入鉆研問題,并使課堂氣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亂,嚴而不死。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密切聯系的笑話、故事、游戲、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順口溜、民間諺語、俗語、當地方言、群眾口語、歇后語、古語詞、外來語、術語等均可引入課堂,運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營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從而吸引學生認真聽講。
教師不要一味指責、埋怨學生上課走神,上課無精打采或是心不在焉,我們應多一份思考,為什么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缺乏激情,缺乏斗志?是不是我們貧乏的語言惹的禍?因此,應提升我們自身的語言素養,讓我們的課堂語言猶如銀鈴般悅耳動聽;猶如春風化雨,滋潤學生的心田。
2.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
單單靠語文課堂是難以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教師必須指導學生自主地進行課外閱讀,培養學生廣泛的課外閱讀興趣。讓學生擴大積累后再走進課堂,將課內、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堂才會有無盡的生命力,否則便如死水一潭。指導學生閱讀中外名著,通過上網下載學習資料,從而拓展他們的閱讀空間。在廣泛而持久的閱讀活動中,他們必能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并積累廣博的知識,提升閱讀的水平。而經過此番磨礪的學生走進課堂后才能做到厚積而薄發,會把課堂當做是他們學習的樂園,思維不斷被激活,興趣越來越濃厚,課堂亦會煥發出無盡的活力。
3.構建師生互動的語文課堂,實現心靈對話。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習慣性地滿足于“講授”而剝奪了學生參與討論、發表意見的機會,教師是教學中的主角,課堂上充斥的只是主角的“臺詞”,幾乎沒有學生的聲音,沒有學生與教師的“對話”,也就談不上學生思維的主動發展。新型語文課堂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師獨白”,走向師生“對話”,構建互動課堂。
“對話”是一種以溝通與交流為基本特征的動態行為。它將以往教學中常常存在的“課堂權威”“話語霸權”轉變為“課堂民主”“心靈溝通”。在對話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在思考中獲取知識,并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對話教學”不僅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能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在傳播知識信息的同時也在交流著情感,進行著心靈與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和共鳴。在這種充分的課堂民主與人文關懷中,教師可以牽引學生的靈魂沉浮于作者的字里行間,體味作者的思路與情感,讓心靈浸染墨韻書香,激起學生率真靈動的生命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與熱情。因此,教師要構建有效的互動教學,通過互動引發教師和學生雙方的思考。
4.課內外結合,提升評價能力,培養高尚的人生觀。
近年來,一直有“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活動,這個活動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教育意義。可在平時引導學生關注這方面的資料及節目,頒獎致辭也可運用在平時的課堂中。
如2004年袁隆平的頒獎致辭是這樣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徐本禹的頒獎致辭這樣寫道:“如果眼淚是一種財富,徐本禹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在過去的一年里,他讓我們淚流滿面。從繁華的城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于他的責任。也許一個人力量還不能讓孩子眼睛鋪滿陽光,愛,被期待著。徐本禹點亮了火把,刺痛了我們的眼睛。”
學了海倫·凱勒的《享受生活》,可以仿照以上頒獎致辭,為自強不息的海倫·凱勒也寫一段頒獎致辭,讀了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可以為那個令人敬佩的淘金者寫一段頒獎致辭,魯迅筆下的日本教授藤野先生,教學嚴謹,關愛弱國學生,沒有民族歧視,是魯迅心中一盞不滅的燈,也可以為藤野先生寫一段頒獎致辭。在感受人物的同時,培養了學生自立自強、戰勝挫折的勇氣及力量,促進了學生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5.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語文教學手段。
傳統的語文教學不能很好地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教學手段的單調和呆板,僅憑過去用慣了的“一支粉筆一張嘴”,極容易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的淡化甚至厭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制作一些精美的動畫,將其運用于語文教學中,可以起到優化教學手段的作用。現代語文教學可以更靈活地選擇先進的教學方法,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平面型的教學方法轉化成圖、形、像、音、影、文字相結合的多媒體動態形式和立體式的教學,使課堂教學打破時空的限制,實現教育傳播手段的現代化、傳播信息的多樣化和傳播過程的自動化。在課件輔助教學中,鮮艷生動的圖形,聲像一體、動靜結合的畫面、界面可親的學習屏幕,都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喚起其高漲的學習情緒,誘導學生在情感和行為上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的教學活動。如:教學朱自清的《春》,首先放上一曲《春之聲》讓學生一開始就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中;然后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一幅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艷陽高照、綠草如茵、花紅柳綠、蝶飛蜂舞、鳥語花香、牧童弄笛、人們歡笑的畫面;再播放配樂朗誦,在優美的鋼琴曲中教師朗誦: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讓學生仿佛置身于課文的情境中,于美妙的情境中,體會到課文充滿激情、意蘊深刻的美。此時此刻,文學語言無可比擬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以及給人的形象逼真的美感,一下子被學生感觸到了,學生也自然體味到了作者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