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芬
摘 要 作者分析了高一學生學習歷史課的現狀,進而提出了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利用生本理念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好的學習習慣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 歷史 教學 學習興趣 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
Use Student Concept to Develop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Habits in History Teaching
WU Yufen
(Chongqing Tianjiabing Middle School, Chongqing 400050)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statu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history lesson, and then put forward in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how to take measures to use the student concept philosophy to develop students' learning and good habits.
Key words history; teaching; learning interest; learning habits
隨著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這種形勢下,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已經難于適應歷史教學的需要。生本理念,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思想,它的核心是: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學生具有無限的學習潛能,培養、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快樂的行為,并時時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是至關重要的。
1 歷史課學習的現狀分析
高一學生,對歷史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本身對歷史的原始興趣依然不減,遺憾的是一方面學生仍然停留在聽歷史故事、歷史傳說的層次;另一方面教師卻固守著傳統教學的老路。
造成這種結果的部分原因是不健全、不科學的初中歷史教學。筆者的學生在寫周記、總結時,95%以上的人都認為:“歷史課無外乎就是平時老師講講故事,考試時劃劃,考前發一張試卷背背,考試都能考個八九十分。”筆者在平時調查中還發現,有些學校平時歷史課時被其他學科老師占用,臨考前才用幾節課的時間上完一學期內容,這其實是應試教育下的扭曲現狀。一方面,對初中歷史要求不嚴,只要有人上課就可以了;但更為嚴重的是師資力量的單薄。目前筆者所任教的高一班級中,有很大部分的學生在初中沒有經過專業歷史教師講授,大多是由其他學科的老師代課,在這種教育形勢下,學生學了三年歷史仍不知歷史為何物,高一學生對歷史的陌生也就理所當然了。
在這種情況下,當前的高一歷史教育異常艱難。如何以學生為本,如何激發學生潛能,如何激發學生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就更加顯得迫在眉睫了。
2 如何激發高一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講,對其所學內容中國近現代史部分內容并不是十分陌生。他們在初二時接觸過,并且現在的許多文學、影視等經常接觸到;再加上這段歷史并不是十分遙遠,日常生活隨時隨地都可以接觸到近代現代史知識,學生的興趣還是很高的。但他們對于事件的本身并不很了解。更為重要的是,高一的歷史學習又完全不同于他們初中的歷史學習,高一歷史強調的是不僅要知道為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不僅是歷史知識的積累,還要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對于接受了三年不科學的、不正規的歷史學習的高一學生來說,其觀念是不可能馬上轉變過來的。
2.1 利用生本理念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中來
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在做了許多的摸索之后,試著將有關歷史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啟發。“生本教學”就是以學生為本,想辦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開動腦筋,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主動把自己想的說出來跟別人分享和討論,這些都需要在活躍輕松的環境下進行,犧牲一定的“課堂紀律性”是難免的,高中生需要在歷史學習中進行思考,體味思維帶來的快樂。因此,具有較強實用性和現實性歷史才能更大地激發他們的興趣。在講到“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時,“辛亥革命前后,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如何理解這句話呢?學生回答:“群眾因反對‘二十一條而掀起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筆者進一步問到為什么群眾抵制日貨、提倡國貨就會促進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嗎?同學們紛紛展開討論,再繼續問大家能不能舉出幾種韓國的商品,很多同學講了許多他見過的韓國商品,并指出韓國經濟在當今世界上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這時補充: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韓國人民抵制進口商品,提倡使用國貨是韓國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樣學生不僅對這一知識理解的深刻,而且記憶也比較深刻,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對現實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2 在歷史教學中,要把暫時的興趣轉化成持久的習慣
對于剛剛邁入高中大門的一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歷史絕不可再像初中那樣“講故事”了。但并不能一下子就能把他們的興趣全部激發出來,生本教學的開展有一定的步驟,它是一個循序漸進地進行實踐并且不斷改進的過程,我們要重視過程,享受過程的成功,而非急于求成地盲目追求目標。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可以使他們轉變歷史學習的態度,這是一個系統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掌握一個恰當的度。興趣激發出來之后,還要進一步的培養、發展。葉圣陶先生坦言,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因此,努力培養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歷史的習慣與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良好的習慣,可以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積累知識,扎實基礎,使思維的火花經常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具體做法就是:每一次上新課之前,有五分鐘預習,這種預習并不是簡單的把教材從頭到尾看一遍,而是要求學生注意本節內容的結構,使學生對本節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其次就是培養學生學會聽課,以學生為主體,精心策劃: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參與,使其思維活躍起來,在思考問題中再產生疑問。使問題在經過他們的大腦思考整理與反思后聽課,在聽課的過程中解決這些問題,用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并隨手記下要點,課后整理;課后鞏固也絕不可以簡單再看一遍書,而是先合上書思考,思考課堂上講過的本節內容,給學生一個回憶的空間,對知識進行再一次的思考整理,從而真正的掌握知識、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另外,必須使學生的學習思想與學習行動統一起來,學生只有從思想上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才會主動地去進行學習實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對學習的興趣。要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有效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實踐,實踐是生本教學的關鍵。讓學生去切身實踐,讓事實告訴他們學習的重要性。因此這個“事實”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在歷史學習中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讓他們去思考,這些問題的設計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太難,學生不僅沒有興趣反而會產生回避心態;太容易,學生會產生驕傲心態,興趣會稍縱即逝。
2.3 在歷史教學中,重視傳授方法,培養自學習慣
對于剛剛邁入高中的高一學生來講,主動地學習歷史并增強自學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教,是為了不教”,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知識,更要傳授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但又有幾個能做的到?但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沒有學習的激情,是談不上主動去學習的。那么被動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而興趣隨著學習情況的發展又不是長久不衰的。因此,利用生本理念激發學生潛能,培養他們的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習興趣的保證。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處處為學生著想,給予她們必要的引導,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學生才能不斷獨立、自主地學習新知識。但無論是興趣、習慣,自始至終都貫徹一種思想:歷史思維。思維是興趣的源泉,思維是創新的重要前提,高一歷史學習的創新就是使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有效的分析、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為他們高二、高三的歷史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迎來歷史教學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王曉榮.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之我見[J].甘肅教育,2010(16).
[2] 史聯盟.高中歷史師生互動教學中的幾點反思[J].文教資料,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