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蘭 李萍
摘 要:信息技術推進了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但因技術使用者的差異性和社會的復雜性,現代人類實踐受到信息技術創造的產品及其建構的關系的限制和奴役,當前社會出現了各種異化的表現形式。根據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四種分類、信息技術的基本特征、技術倫理的研究方法,提出信息社會存在實體上的技術異化和信息異化形式,認識上的精神異化和心靈異化形式,實踐上的制度異化和交往異化形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 人的異化; 異化表征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5-0020-04
信息社會中的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繼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誕生后,衍生出的一種全新技術形態。學者們從不同領域、不同運用范圍和不同層次上對信息技術作出了多元的論證。美國學者丹尼斯·朗利(Dennis Longley)和邁克爾·沙恩(Michael Shain)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辭典》(Dictiona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1]一書后,其對信息技術的定義得到學界廣泛認同。一般而言,信息技術是基于微電子學將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相結合,對聲音、圖像、文本和數字等各種信息進行獲取、處理、存儲和傳播的技術,是管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信息技術主要具有如下特質:以信息為對象;以各種媒體為媒介;以技術為手段。信息技術孕育了信息社會中人的關系的豐富與沖突,譬如勞動與資本沖突、人與物沖突、人和人的沖突、人和自然的矛盾,這也導致了人的異化狀況呈現多種新類型。正如馬克思指出,“人越是通過自己的勞動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神的奇跡越是由于工業的奇跡而變成多余,人就越是會為了討好這些力量而放棄生產的樂趣和對產品的享受。”[2]信息技術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有何作用呢?現代人處于信息社會的發展趨向下,人類在實體、認識、實踐三個方面受到自己創造的產品的限制和奴役的具體形態為何?本文將圍繞“異化的形式為何,何以產生各種異化”兩個問題,論證現代社會中信息技術下異化的新表征。
一、在實體層面上存在技術異化和信息異化
現代社會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技術補充和延伸人腦的功能,創造出客觀現實世界下的信息化生活。信息技術帶來了人類社會的巨大繁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客體性的技術也在不斷制約人的有目的性的活動,或者逐漸吞沒了人的主體性,使人的行為失去自主性,或者人的活動被非理性狀態下的本能動作取代。這種控制、限制在實體上表達為技術異化和信息異化。
1.技術異化
根據馬克思的人的異化理論,技術異化是指作為人的創造物的技術無形中成為統治人、壓抑人的一種異已性力量,這些力量表現為間接性的人類情感,受限制的人類理性和受制約的人類行為。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在其《單向度的人》一書中寫道,經濟、政治和文化以技術為中介融合成一個無所不在的體系,這個體系抵制一切替代品,這個體系的生產力和增長潛力穩定了社會,并把技術的進步包容在統治的框架內[3]。在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主體因素、價值因素作用中產生的技術的不確定性,技術逐漸遠離人本身而獲得中立。從技術異化的因素入手,我們認為造成技術異化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技術化自然的困境。人類實踐原初根植于自然,并依靠理性和技術開展勞動活動使自身從自然界分離,進而改造自然,企圖控制自然。異化作為自然界的普遍現象,是在生態層面上人類活動作用于自然,并與自然形成對立狀態,而產生的消極事實。譬如生態污染、空氣污染和基因倫理缺失等等。恩格斯指出,人類每一次對自然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人類。由此,人在運用科技控制自然的過程中逐漸發生了技術異化,自然界不再是感性的結構實體,而是成為服從技術法則的被決定物。在特定的生產方式下各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自然的技術異化。第二,人造技術本身的困境。從工業技術到信息技術,反映了人類的創造物在不斷完善演變。在信息技術產生后,技術本身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得到充分證實,技術有時可能產生超越技術本身目的的社會后果。又因為人類的認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受到實踐水平的限制,技術和時代發展的條件和程度不相適應,導致社會與人造技術的不和諧。第三,技術合價值性的困境。技術價值源于其蘊含三種關系,即自然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一,目的與手段的辯證統一,工具性和為人性的辯證統一。前兩種統一已經論述,第三種統一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技術工具性的為人性體現為由誰創造、誰控制、誰運用的問題;另一方面技術的為人性體現為技術與利益和政治的耦合性。技術的功利主義者為謀求眼前利益不恰當地使用技術,把技術合理性變成經濟的合理性,技術合理性變成政治的合理性,忽視了技術對人類自身發展的積極意義,導致人與自然之間尖銳對立。所以,在技術社會化進程中技術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矛盾凸顯,導致了技術在自然、社會和人本層面的異化。技術異化是人與技術的關系的異化,而人與技術的關系內部蘊含著人對人的本質的關系的異化。
2.信息異化
信息是信息技術最直接的作用對象。信息的功能演變過程也是技術的嬗變過程,信息異化是技術異化的伴生物。信息是指以適合于通信、存儲或處理的形式來表示的知識或消息,具有可識別性、傳載性、共享性、可轉換性以及時效性特征,以數據、文本、聲音、圖像為基本表現形式。信息社會中現代人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多媒體技術和因特網技術的進行信息形成的符號創造和符號交流。這和德國哲學家卡西爾在其《人論》一書中,提出的人是符號化的動物的判斷相一致。信息異化作為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產物,是人與信息關系的顛倒,是人在信息中的同化,喪失人的價值目標。這種異化形式表現出人們依賴信息技術,以快餐文化的方式獲取信息,盲目崇拜信息,難以分辨與取舍信息。從信息特征出發,我們認為導致信息異化的三種困境為:第一,信息符號化的困境。區別于工業社會異化的最主要表現形式是物的異化,信息社會還表現出基于符合的信息異化。美國哲學家莫里斯提出人類代代相傳的符號最主要的是語言,但人們在使用符號、駕馭語言時往往會出現過分概括、完美交往、欺騙性等偏差,有意無意地影響人們正確選擇[4]。第二,信息文化的困境。與物的異化相比較,符號異化多了虛實、真假混合的特點,其本質是創造主體自身的局限。信息文化異化是指使用文化符號過程中信息符號給人類帶來危害,信息符號成為異己的敵對力量的現象。信息文化異化的形式多樣,有鬼神崇拜、偶像崇拜、名牌追逐等具體異化表現,還有信息成謎、網絡成癮、語言暴力以及信息犯罪等深層次的異化表現。所以,信息文明創造者體驗不到自己創造主人的角色,卻要被自己所創造的符號所俘獲即信息文化異化。可以說,信息拜物教是人類信息符號異化之直接體現。第三,信息價值的困境。具體表現為過剩信息符號的擠壓,造成現代人類創造主體的迷茫;暴力信息符號限制人的個性彰顯;消費信息符號的污染導致人類主體的價值迷失;信息符合影響信息道德目標。因此,符號異化與信息異化都是科技的伴生物,具有內在一致性。技術異化的外在形式為信息異化,其內在表現為符號異化[5]。
二、在認識層面上存在精神異化與心靈異化
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是人的勞動。人類理性滲透、作用于自然后,人的行為獲得了合理的方式。這種手段的合理性、合價值性體現了人的自主性。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提出自我異化和勞動異化的關系。自我異化即人的本質與人自我屬性的分裂,也是人的內在本質的喪失。人的內在本質在于人的勞動能力。自我異化表現為勞動這種人的本質為他人所占有,勞動不屬于自身而屬于他人。在信息技術建構的信息化社會中,從認識層面看異化的主要表現形式為精神異化和心靈異化。
1.精神異化
精神異化作為理性的一種對象化形式,是外在異化形態。精神異化是人被某種理念、信仰所奴役,導致思想僵化、觀點偏激,并無意識地在其指導下去實踐而導致挫折的現象。精神異化還指精神產品同人的異化,這種精神活動不是主體自主自覺的而是被迫被動的行為;這種精神產品也不是有利于人自身的需要,而是把人的精神世界畸形化,使人在精神上淪為奴隸[6]。精神理性作為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為目標指向。從精神特質出發,筆者認為造成精神異化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忽視了精神理性的多層次性和差異性。精神理性異化的根源并不在理性本身,也不只是從人性出發,而應看到因為生產、技術水平的差異性,精神理性作為其反映也呈現出多層次性和差異性。當人們忽視精神理性的層次性時,人們則盲目追逐單一性,人自然被人自身的精神觀念奴役。第二,混淆了工具理性和目的理性的關系。馬克思認為,資本家作為人,他除了金錢以外別的什么都沒有的人。而事實是人作為一個復雜的生命體,其精神需要的滿足所蘊含的價值意義,決不亞于物質需要的滿足。同物質生產活動的異化現象相對應,精神生產活動也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異化現象。理性異化的根源來源于工具理性,將人的目的與手段相混同。精神理性異化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分裂,是人的社會角色與人的自我價值定位之間的沖突、對立。第三,忽視精神理性的雙重性特質。從人類歷史發展來看,技術進步直接推進了理性的發展,二者相互促進。精神理性異化作為一種客觀的歷史評價,它不是出于道德責任,而是以人的價值與社會進步之間關系相悖為依據。精神理性一般表現為正向效益與負向效益。信息與技術直接推動社會進步,社會進步的成果高揚有創造能力的人的價值。但是信息技術發展并不是全面推進人的價值實現,還出現對人的價值貶損問題。比如機器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但也把人變成了機器的部件;網絡技術出現推進了信息化進程,但人卻沉迷于信息,造成精神失控。因此,人被提升為萬物之靈,人的活動有別于動物的本能活動,根本原因在于人具有自身特殊的精神世界,在于人的活動具有有意識有目的的自覺能動性。
2.心靈異化
心靈異化作為自我異化的一種表現,是人被人自己頭腦中的價值觀念和態度所奴役的狀態。信息化社會中人們缺少自我價值認同的實質是與人性相違背的、心靈被異化的結果。基于認知科學發展,心理哲學備受關注,筆者認為造成心靈異化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心理空虛感普遍化。心靈異化表現為意義和自我價值缺乏的一種主體心理狀態,出現了生活空虛、精神無家感,自我否認等等,最嚴重的還有自殺、精神抑郁等極端問題。信息技術帶來了社會的高速發展,減少了工人肉體的痛苦,但也給人造成了心靈折磨和精神痛苦,造就了無根的靈魂。這種異化帶來的人性壓抑與精神痛苦比勞動異化帶來的工人物質生活貧困更加深重。當心靈異化擴展到整個社會,人們沉浸在沒有激情、動力的環境中不能自拔。有些人力圖擺脫這種束縛,選擇孤立自我、逃避社會,這恰恰成為一種尖銳的異化形式。第二,消極心理困擾。信息網絡技術社會智能化,操作方式單調化,使得人喪失精神恢復能力。當內在的不和諧重復和周期性發生時,出現威脅生命健康,影響整個社會的社會資本整合。出現了國家的經濟繁榮與文化沖突并存,人的智力豐富與人性的匱乏并存,傳統的累積與對傳統的背叛和隨意修改的并存,人之間地理疆界變小與心理距離加大并存等等悖論現象。第三,多元化沖擊心靈和諧。信息技術因載體的媒介化,產生形成了社會的多元化價值。在此背景下,人性的意識和心靈維度得以彰顯,當這種個體性上升到整體性時發生改變。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認為,現代工業社會最大的禍害在于它壓抑、扭曲了人性,造成了人性的異化。美國著名信息社會專家曼紐爾·卡斯特認為,信息化推進了電腦空間的隱私和自由,產生了超越集聚的超文本、網絡地理和數字鴻溝[7]。人的勞動、需要、享受乃至思維都被同一化了,這種虛假的同一化就是人的異化。因此,信息技術革命帶來了人性的極大自由,但在政治、經濟和技術的合力下方可總體上擺脫人的異化狀況,要在人類心靈深處進行革命。
三、在實踐層面存在制度異化和交往異化
人類實踐活動主要分為物質生產實踐和交往實踐,分別展開主客體關系和主體間的關系。前者的異化表現為主體客體關系的顛倒,這種交往的重要中介是制度和程序,因為制度和程序的剛性作用使得主體由活動的自覺主動者變為活動的消極受動者,結果形成了物對人的統治。后者的異化表現為主體與主體之間關系的沖突與矛盾。主體手段化和主主關系轉化為主客關系,直接結果導致物的關系取代人的關系。當然,物質生產實踐的異化和交往實踐的異化又是相互交織的。
1.制度異化
信息技術產生的智能形態是基于信息媒介對信息收集、運算、儲存和傳遞的具體方法。如統計技術、管理技術等。社會的運行基礎在于各種技術手段的運用。信息化社會區別于工業技術時代,勞動階級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狀況已經極大的改善,工人在勞動過程中的受奴役發生了實質改變,但并不意味著異化勞動的消失。但是社會出現了規范異化現象,制度規范作為一種異己存在物對人的統治形式,展開著并影響整個社會。交往過程中價值規范異化,反映了在交往的工具理性與人文精神的沖突。從技術社會制度規范特質出發,筆者認為制度規范異化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制度規范與人文精神的沖突。信息技術中人面對的程式化的操作,導致人的思維能力的衰退,人的情感本質的失落,藝術性弱化。在信息社會中,人被看作為高級目的的材料。馬克思從一開始就對異化勞動進行價值批判,揭示勞動價值理論,最終創立剩余價值學說,為建立全新人文價值體系提供了基礎。所以,當前分析技術制度與人文價值之間的關系可以為信息社會人本化提供的路徑。第二,制度基礎的政治虛幻性。信息化社會是一個復雜而多元的社會,既有工業社會中的官僚組織的冰冷外殼,又有信息社會的開放自主精神。雖然官僚組織具有形式合理性,但是因為缺乏態度、德行的引入,很難達到實質的合理性。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奇認為,“在官僚政治制度下工作的下層人員,承擔著酷似一部運轉機器的工作,實際情況還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的工作枯燥無味,千篇一律,這不僅是一個完全機械的、毫無主動精神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物化的問題。”[8]信息社會人既受到它自己創造出的核武器的約束與奴役,也同樣成了它所創造出的政治制度的控制物。第三,制度化社會專業倫理貧困。信息技術加速了社會的制度化,但制度化過程中沒有建構好與其相應的專業倫理,產生了人們過多追捧知識、技術,而忽視倫理價值,產生了專業倫理的困乏。人類主要不是與機器打交道,而是與符號和人所制定的制度規范打交道。著名的心理學家、哲學家弗羅姆指出,相比熟練的手工勞動者的異化程度,職員、商人和行政官吏在現代社會的異化程度更高。反思現代技術的掌握者的生存狀態,他們被技術異化了時間,又異化了精力。可以說,現代社會比起工業社會事情的專業人群受到的異化空間更廣和更深。
2.交往異化
承載信息的各種媒體是技術的物化形態,表現為平面媒介和立體媒介。信息技術背景下,人的交往載體最多的是借助于媒介。當前,從交往的虛擬化和媒介化特質出發,筆者認為造成人的交往異化的原因有三個方面:第一,交往載體的數字化。信息交往的內在代碼是數字。信息文明以科學和技術為依托,數字化技術彰顯工具理性,導致了人的交往的片面化。高度發達的數字化世界中,人的個性和價值被分解為多樣性的要素,抽象為數字符號。人際交往互動以電腦網絡為媒介,出現了虛擬化交往。這類似于工業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機器化。第二,交往態度的冷漠化。信息化社會的交往實踐具有開放性、虛擬性和平等性。基于這些特點,交往主體各自一旦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發展心態交往,而是帶著面具在虛擬社會冷漠化交往,主體和主體關系將轉換為主體客體關系,交往將走向主體冷漠化和疏遠化。美國公民身份專家馬歇爾指出,當我們說到一個人的活動動機,是為他能賺得的金錢所激發時,這并不是說,在他的心目中除了唯利是圖的念頭之外,就沒有其他一切考慮了。人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各種社會關系本來應是目的本身卻成為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最終導致實踐交往的工具化、手段化[9]。第三,交往基礎的角色化。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分工更加細致,主體的角色分工更加明顯。那些掌握著信息技術者如果能正向地以親社會的方式處理問題,將發揮意見領袖功能;但信息技術分工使得人都職業化、物質化和手段化,無形中磨損了人的實踐活動的多重價值,扼殺了主體潛能。異化作為失去個性的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生存方式,它是在個人扮演的社會角色服從社會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和語言范式時產生的。交往的角色化是人的片面性發展的特殊形式。當技術分工的片面化不再是外在強制,而是交往主體的內在認同,出現了角色極化現象。因此,為了實現交往的科學化和現代化,應發掘信息技術的優勢,整合經濟、理性、文化、意識等功能,改變交往理念和模式。
總之,信息技術視野下研究異化的類型及原因是深入了解當代社會發展的趨勢和人的發展趨向的一種研究方法。當前,中國社會隨著信息技術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活領域的縱深發展,逐步走入信息化社會,從實體、認識和實踐三個層面深入分析人的異化和社會異化的表現形式,為我們尋找理想社會建構路徑提供理論關照。西方社會在信息技術的推進下,產生了自由主義和社群主義的激烈爭論[10],其論證焦點是信息技術發展視野下的技術與價值、理性與心靈、制度與德行的矛盾如何調和問題。這為未來中國異化治理研究提供了一個論證方向。
參考文獻
[1]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計算機科學技術名詞(第二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25-30.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
[3] [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張峰,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7.
[4] [美]莫里斯.開放的自我[M].定揚,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2.
[5][6] 彭小蘭,李 萍.信息社會人的異化的新表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5-28.
[7] [美]曼紐爾·卡斯特.網絡星河:對互聯網、商業和社會的反思[J].鄭 波,武 煒,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83.
[8] [匈]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M].張西平,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110.
[9] [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M].朱志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43.
[10] Rawls,Justice as Fairness:Political not Metaphysical[M].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85:225.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