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摯 于國妮
摘 要:信息技術的普及給我們帶來便利和高效的同時,也給傳統的大學教育組織模式帶來了較強的沖擊,主要表現之一就是班級功能的弱化。如何針對研究生群體的特點,發揮班級集體的教育功能,實現網絡與傳統班級組織優勢的有機整合已成為擺在每一位高校輔導員面前的實踐課題。思想政治教育與柔性管理理論相契合,堅持以人為本,增強研究生班級建設工作的有效性;與契約管理理論相契合,構建長效機制,確保研究生班級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與網絡手段相契合,適度駕馭信息,增強研究生班級建設的導向性是在這方面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 班級建設; 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5-0106-03
網絡具有虛擬社會的因素,更是現實社會的一部分,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在研究生學習和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信息技術的普及給我們帶來便利和高效的同時,也給傳統的大學教育組織模式帶來了很強的沖擊,主要表現之一就是班級功能的弱化。研究生相較于本科生有更強的“離散”分布的特點,這樣的沖擊對研究生班級建設產生的影響更加明顯。如何認清形勢,直擊挑戰,實現網絡與傳統班級組織優勢的有機整合,揚長避短,高效率地開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為擺在每一位高校輔導員面前的實踐課題。
一、網絡思政視閾下研究生班級建設呈現的特點
1.班級建設逐漸“模式化”、“形式化”
研究生班級組建之初,一般都會由輔導員老師牽頭,班級干部配合,在網上建立與班級對應的校友錄、QQ群、飛信組、郵箱通訊錄等,這使得班級各項信息的發布能夠及時準確地傳達到每一位班級成員,符合研究生個體發展離散性的特點,同時也滿足研究生不管從事什么樣的研究任務,不論是否在校,只要有手機或者電腦等任意一樣聯絡工具便可以同步得到班級信息。這樣的管理方式逐漸被許多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接受,并在研究生班級建設管理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研究生在相對寬松的班級管理中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相關學科的專業研究工作中。但是在這樣逐漸形成的固定模式的班級網絡建設中,信息傳遞效率提高的同時效果卻大打折扣,由于信息傳遞的逐級遞減,致使有些信息從發出到到達,幾經轉載,面目全非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是有些事情當面傳達的效果可能更好。因此許多思政工作者感嘆網絡雖然發達,信息速度雖然加快了,但教育效果不見得好。
網絡班級信息發布形式越來越多地呈現“通知”式,一方面很難讓閱讀者感受到發布者內心的情感意圖,另一方面容易使班級成員產生疏遠感。從心理學角度,當一個人被通知某件事情時,這種信息的接受是被動的,除非這個通知關系到被通知者的切身利益,否則在這種灌輸性的信息模式中,很難引起被通知者的重視,自然很難調動積極性,人和人之間通過信息傳遞增進了解、加深感情交流的職能被嚴重弱化了。研究生群體和普通大眾一樣對現實生活中如此大量的信息傳遞無法全部考慮周到,如果研究生自身不具備及時獲取信息的意識和良好的信息處理能力很容易造成信息缺失或滯后的情況。
2.班級建設主干清晰,但內容空洞
近十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塊新的陣地,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理論討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班級建設的主干逐漸成形,針對研究生班級建設的成果也不斷涌現。有的思政工作者提出改革原有的研究生班級建設的單元,以研究生的指導教師所在的研究所為單位成立研究生班級,并進行了實踐的論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經驗;也有的提出可以以網絡虛擬班級為平臺開展班級活動。從這些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當前高校研究生班級建設的主干仍是以實體班級為主,網絡建設為輔,主干比較清晰。但是看似清晰的主干下,卻暴露了研究生班級建設空洞的內容。原本應該成為班級建設“扛大旗者”的班級干部,成為了信息的轉發器,對于班級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逐漸減弱,即使偶爾有班級活動,自由慣了的研究生也鮮有興趣參加。這些研究生班級建設真正的“血肉”沒有在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助下系統的建立起來,只留下了空洞的主干。
3.“事情”多了,“精神”沒了
對于一個班級甚至一個學校,風氣的建立和經營決定了學習風氣,決定了從這個學校畢業的學生精神風貌,反過來,一個班級成員的精神風貌也會對整個院系甚至學校的文化氛圍產生一定的反作用。我們發現在積極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研究生的班風學風建設和班級的實體精神缺乏,主要原因有三點:
首先,研究生班級意識淡化。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中,班級的各個成員相對獨立,特別是研究生,只要能夠通過網絡獲得所需的信息,研究生甚至不需要在班級出現。如果一名班級成員的心思已經不在這里,那么更何談要求他參與到研究生班級建設中呢?而這時,網絡的普及更是加重了這種情形的形成,因為所需要的信息幾乎都可以從網絡渠道獲得。
其次,研究生之間交流缺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可以做到更快捷地了解并傳遞信息,但這樣迅捷的網絡通信應用的同時,也助長了研究生個體在人際交往方面的惰性,他們可能不關注甚至對如何與人溝通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也使得研究生作為班級成員,很少有機會與其他班級成員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再加上研究生后勤服務的社會化,使得許多研究生甚至不和本班級本年級的同學住在同宿舍或同宿舍樓,更使得他們面對面的交流的機會大大的減少。
再次,研究生班級缺乏凝聚力。上網、看帖、留言、發帖——經典的網民“四步”曲。所謂社會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和引領者的研究生群體更是將網絡對信息的大量接收、大量發布的特點發揮到極致。有事可以上班級的群組發帖說明,沒事可以隨便逛逛班級的網絡空間,這樣的班級可以說是“名存實亡”,因為網絡用它的魅力為班級建設帶來方便的同時,也使得班級成員間的真實溝通的契機大大縮減了。
二、研究生班級建設效果不佳的原因
造成研究生班級建設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大力推進網絡思政的同時,以下三方面的傾向值得我們反思和關注:
1.管理主義傾向明顯
目前網絡思政的抓手雖然豐富,但是輔導員多數以通知、轉帖等為主,似乎僅僅成為一個便捷的信息發布渠道,以方便管理作為首先要考量的態度和方法,這種過多強調自上而下的管理,忽視橫向的溝通與協調,顯然與網絡思政的內涵有很大差距。研究生群體具有思想獨立、思維活躍等特點,在班級建設中漠視學生差異的方式,嚴重影響了研究生的自我實現和創新能力。新形勢下研究生班級建設應當借助于網絡,創新組織形式和內涵,讓信息化手段真正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2.忽視了研究生的主體地位和情感需求
當前網絡空間的“延異”特性表現在人的心理性結構反應上就是心態浮躁、專注力下降;思維淺顯、思想力不深;顛覆傳統,個人至上等,這些對研究生群體的心理性影響是研究生班級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面對研究生群體存在的價值取向復雜化和現實需求多樣化,輔導員習慣從講大道理出發,過多的強調學校組織的權威性、等級性及各種行為的規范性,較少考慮研究生的情感需要,這種教育方法忽視了研究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使得研究生群體逐漸失去了對班級的依賴,集體參與意識較弱。
3.對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指導不足
相對于研究生教育規模的壯大,研究生管理手段嚴重滯后,很多學校對研究生管理仍停留在學術關注上,較少考慮其他方面的培養和建設,造成研究生群體很難融入到大學校園的集體活動中,對研究生班級建設不夠重視、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輔導員大多是兼職輔導員,他們主要忙于研究生工作事務性的處理,雖然提倡班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但是對究竟如何開展,缺乏主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僅僅滿足于淺層次管理,對研究生群體的心理特點把握和排摸不夠,缺乏有效的引導和激勵,影響了班級教育功能的發揮。
三、實現研究生班級建設創新策略初探
隨著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松散型的班級管理模式已經嚴重不適應規模擴張的需要,更不適應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時研究生班級建設又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本科生班級建設,這是由研究生年齡、心理、學習等方面特點決定的。研究生教育位于我國國民教育序列的頂端,不僅對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帶動、輻射和示范作用,而且它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國際競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終要落實到各個班級和每一個學生身上,而班級作為研究生群體開展生活、學習的基層組織對每位個體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對研究生班級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是很多學校都面臨的問題,面對新形勢,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班級建設,實現網絡便捷性與傳統班級組織優勢的有機結合,揚長避短,才有可能不斷提高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實現研究生自我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的統一。
1.思想政治教育與柔性理論相契合,堅持以人為本,增強研究生班級建設工作的有效性
柔性管理是指在研究人們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以提高人的向心力、凝聚力與歸屬感為出發點,采用非強制方式,在人們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人們自覺行為的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管理。
在研究生班級建設中,注重班級共同價值觀和奮斗目標的培育,發揮柔性管理的價值導向功能。研究生班級特點之一是黨員人數多,可以充分發揮黨建帶動和社會實踐的輔助作用,發揮研究生黨員的帶動作用,加大對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使之理解高校發展目標的價值系統并通過班級組織內化成個體的目標追求,通過志愿者服務、公益活動等方式,使班級成員逐漸把個體的價值選擇和班級的共同價值目標追求結合起來,發揮共同奮斗目標在班級建設中的價值導向功能。
在研究生班級建設中,注重班級成員的民主需求和情感需要,發揮柔性管理激勵導向功能。柔性管理理論的切入點是個體的身心發展和實際需要,它注重內在的激勵和引導個體進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要抓住研究生年齡較大、比較成熟這一特點,在干部選拔的科學性、內部溝通的藝術性、干部激勵的有效性三方面著手開展民主管理,適應研究生的心理和行為的需求,對班級成員實施情感撫慰和內心激勵,在班級建設中最大限度地體現研究生的主體地位。
在研究生班級建設中,注重班級良好人文氛圍的營造,發揮柔性管理的凝聚導向功能。研究生的組織性、紀律性相對松散,集體參與意識較弱,在班級建設中要從增強輔導員和學生干部的服務意識出發,把班級建設和解決研究生個體實際困難結合起來,為各種類型的研究生融入班級創造條件,努力營造有利于個性發展的環境,引導研究生認知和體會班級集體建設對個人發展的積極意義進而明確自身對班級建設的意義,發揮人文關懷在班級建設中的凝聚導向功能。
2.思想政治教育與契約理論相契合,構建長效機制,確保研究生班級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契約管理就是用各種職責、制度、規程等來規定和約束各種關系,班級契約管理就是輔導員在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以自由、平等為班級管理的基本理念,以輔導員與同學之間在平等的基礎上制定彼此共同遵守的班級管理規則為重要手段,以實現學生獲得良好發展為目的的一種班級管理模式。
研究生群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趨于成熟,具備了獨立的生活和學習能力,他們思想活躍、思維敏捷,對一些問題形成了趨于成熟的認識和觀點,具有相對穩定的評價標準和思想態度,有追求自我實現的強烈動機。在這樣的情況下,用班級契約代替班級管理對于研究生班級建設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班級共同體的建立和實施。制定班級契約時,要明確師生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要有具體的可操作的各項措施和規章制度,能夠抓住研究生成長成才的主要矛盾,具有一定的約束力。通過這樣建立符合師生雙方價值取向的班級契約,讓研究生在自由、平等的良好氛圍中逐漸養成遵守班級制度的習慣,使班級呈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良好的班級風貌。
3.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手段相契合,適度駕馭信息,增強研究生班級建設的導向性
要積極創建研究生班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臺,并以此為契機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合進去。網絡的“延異性”特征使得信息在網絡上的呈現方式往往會被不斷地歸納甚至演繹,在信息傳遞過程中不斷被縮減甚至改變的情況,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呈現也是如此,所以在信息的傳遞與反饋過程中,輔導員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既要做到認真篩選、斟酌信息內容,又要把握住限制與管束的度,在加強班級管理信息化的過程中找到一個引導學生的平衡點。輔導員要學會適度駕馭信息,通過和網絡骨干的交流溝通,及時掌握網上的輿論導向,發揮對研究生班級的引導功能,使群體的思想和行為盡可能地向著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洪志鈞.柔性管理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啟示[J].江蘇高教,2005(4):92-93.
[2] 徐 偉,孫信麗,崔建國.研究生契約化管理探討[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8):45-47.
[3] 廖元新.試析新時期高校學生班級建設的實踐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47-49.
[4] 靳擁軍.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校班級管理:問題分析與體系重構[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95-98.
[5] 呂淼華,勞俊華,鄭秀娥.規模化培養條件下的研究生[J].中國高教研究,2004(9):30-32.
[6] 徐翠華,葛志芹.當代研究生培養管理的特征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7(6):90-93.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