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
摘 要:通過路徑依賴理論剖析當代美國高校德育發展,分析其避免強制性道德灌輸的出發點、注重全方位德育資源整合的表現形式和以美國精神為核心的自我增強機制。解讀突出個體主體性的公民教育路徑和以信仰教育強化德育路徑依賴對于我國高校德育改革和創新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路徑依賴; 美國高校德育; 公民教育; 信仰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5-0133-05
路徑依賴是美國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諾斯將對人類技術演進過程中自我強化現象的論證推廣到制度變遷方面的新解釋。它主要是指,受到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響,某種具有正反饋機制的體系如果在系統內部確立,便會在以后的發展中沿著一個特定路徑演進。諾斯認為,制度變遷和技術變遷一樣存在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路徑依賴的概念來源于人們對具有正反饋機制(系統的自我強化機制)開放系統的認識。“制度變遷中的自我維系機制可能會導致路徑依賴。也就是說,一些小的事件或隨機環境的結果而決定某一些特定的解,而這些特定的解一旦形成,就導致一種特定的制度變遷路徑。”[1]
任何社會高等教育中道德教育實踐和理論的發展從本質上都體現了一種制度變遷。其變遷中產生的自我強化和自我維系機制也會導致路徑依賴。這種歷史演變體現了人類在有限理性的假設前提下,對自身道德行為施加約束的現象。在與經濟和社會變遷相關的時間維度中,將不同時期關于道德及高校道德教育的選擇和決策連接起來,從而確定形成正反饋機制的根源及其作用方式。通過路徑依賴理論分析發現,當代美國高校的道德教育選擇的是一條由西方自由教育理念引領的漸進性發展路徑。在其發展過程中,自由教育理念提供了強化現有道德教育體制的刺激和慣性,并以避免強制性道德灌輸為路徑依賴的出發點,以整合全方位德育資源為路徑依賴的突出表現形式。同時,美國精神塑造成為使其沿著原有體制發展路徑和既定方向發展的自我增強機制。
一、當代美國高校德育路徑依賴的出發點:避免強制性道德灌輸
自由教育提倡發展學習者的批判和創造性思維,并致力于培養有思想的和選擇獨立的負責任生活的公民。這種自由教育理念確立了在美國高校道德教育中尊重學生個性、反對強制性權威灌輸的路徑。杜威從民主主義原則出發指出,道德灌輸是把成人的道德標準強加給正在逐漸成長而趨于成熟的兒童,把現成的道德習慣和道德準則灌進等待裝載的心理和道德洞穴中的一種方法。[2]柯爾伯格從反對文化相對主義的角度出發認為,灌輸就是相對主義在教育上的表現。它既不是一種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3]價值澄清學派從人性觀的角度出發也認為,人都有發展自我指導的能力,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幫助兒童充分地發展這種能力,而灌輸的方法壓制了這種能力的發展。[4]其代表人物拉塞斯認為,價值觀是“有理智的人在與復雜的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作出自由的和深思熟慮的選擇”的結果。[5]進入20世紀80年代,綜合品格教育模式針對多元價值觀現狀,反對價值知識的簡單灌輸,圍繞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在突出品格的個體特征和道德內涵的基礎上,尊重受教育者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強制性道德灌輸體現的是一種社會本位目的觀和師生主客二元對立的實踐觀。在具體德育實踐中,杜威認為,德育應重視道德行為的訓練,用探究、商量和討論的方法代替強制性灌輸,以提高學生的道德思維和判斷能力,并促進其道德智慧和道德發展。柯爾伯格設計了“道德兩難問題”討論法,將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與學校德育實踐聯系起來。拉塞斯提出,價值觀教育要幫助學生掌握價值澄清的過程、方法和技巧,以便形成學生的個人價值觀。[6]總之,美國高校道德教育實踐突出用對道德問題的探究、商量和討論的方法代替強制性道德灌輸,立足于個體的價值平等,尊重個體的生活實際及其差異性,強調個體的自我表達、展示、發現、覺悟,以充分發展大學生個體的道德判斷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實踐能力。因此,從自由教育理念的建構主義認識觀出發,構建一種以理性探究為特征的避免強制性灌輸的道德教育體系已成為當代美國高等教育界有識之士達成的共識。
二、當代美國高校德育路徑依賴的表現形式:注重全方位德育資源整合
自由教育理念一貫倡導普遍性質的全面通識教育和全人教育的人學觀,注重實踐的教育方法,培養人的智力、情感、社會、身體、創造力、直覺、審美和精神潛能的整體發展。自由教育理念中的道德是個相對寬泛的概念,“凡是能闡明社會構造的事實,凡是能增加社會資源的能力的培養,都是道德”[7]。相應地,一切能有效發展大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力和增加其社會資源能力的教育都屬于高校道德教育的實踐范疇。因此,在當代美國高校的道德教育實踐路徑中,對隱形教育和顯性教育手段的有機聯結、教育路徑的整體性通盤考慮和個體獨立存在的重視都成為其德育制度變遷中確立的正反饋機制的表現形式。
首先,美國高校重視利用通識課程教學進行道德教育。通識教育課程是美國首創并最具美國自由教育特色的課程。目前,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大致呈現四種類型:分布必修型,指對大學生必須修習的學科領域以及在各領域內至少應修習的課程門數或最低學分數進行規定;核心課程類型,指以向所有學生提供共同知識背景為目的的課程設置,核心課程是綜合、傳統和獨立學科中的基本內容;名著課程型,指完全以經典名著組織四年大學的課程,并輔之以語言、實驗、數學、音樂等基本技能輔導;自由選修型,指學校沒有任何特別規定,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屬于自己的通識教育計劃。[8]無論哪種通識教育類型,都涵括美國高校自由教育傳統中道德教育的維度。通識教育課程在用西方優秀人文傳統影響學生智力和審美能力發展的同時,也在塑造著學生們美國式的價值觀和道德情感。這種做法有助于保存美國社會發展所必須的倫理觀念和道德價值。
其次,美國高校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著道德教育。美國大學都注意在專業教育中滲透德育,對每一門主修專業,都要從歷史、社會和倫理學角度回答三個問題:這個領域有什么樣的歷史和傳統?它涉及到什么社會和經濟問題?它要面對哪些道德倫理問題?這種專業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去思考與所學專業相關的社會道德問題,積極促進了美國高校德育目標的整體實現。[9]韋恩州立大學威廉·林奇教授的研究表明,許多美國高校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本科教育中引入了工程倫理內容。它們不僅制定了完備的倫理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而且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美國高校的工程倫理教育已經成為在本科生教學中培養未來工程師職業道德的重要手段。[10]另外,大多數的美國商學院本科生教育也將商業倫理的內容整合到各個專業課程中。[11]
再次,美國高校善于發揮服務學習的實踐性德育課程作用。服務學習就是一種教學和學習策略,它試圖將指導和反思與有意義的社區服務相融合,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并傳授公民責任和增強社區發展力。[12]服務學習注重體驗,以培養好公民為教育目的。美國學者對服務學習的研究中發現,服務學習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大的公民責任感和相信“我能使世界變得不同”的情感,并增強希望成為社會積極貢獻者的愿望。[13]在美國高等教育中積極倡導服務教育的“校園條約”高校聯盟組織致力于鍛造大學校園與社區之間的有效的伙伴關系,為教師尋求將公民的和以社區為基礎的學習整合進課程的努力提供資源和培訓,提倡學生、教師、職員和高等院校參與公共和社區服務、大學和社會之間的建設性合作。由此,一方面,服務學習彰顯的志愿者精神和公民服務精神是對美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的弘揚;另一方面,服務學習側重的實踐特性給大學生提供了在實際生活中磨練道德判斷能力的機會。意義豐富的現實情境,刺激了學生道德推理與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使學生的公民行為趨于理性和成熟。[14]
三、當代美國高校德育路徑依賴的自我增強機制:美國精神
諾斯認為,制度變遷的軌跡取決于社會的政治進程,而政治市場性質的基礎是當事人的信仰體系,這種信仰體系建立在社會的文化認知模式基礎之上。一個社會的文化傳統可以減少共同體成員個體認知模式的歧異,導致一致觀念的歷史傳承。制度體現了共同體的信仰結構,它體現在信仰體系中并由制度表達出來的激勵決定時間進程中的經濟成效。社會的文化傳承是導致制度演進路徑依賴的關鍵因素。[15]當代美國高校德育路徑依賴的自我增強機制充分體現于美國社會文化認知模式和自由教育理念基礎上所塑造的信仰體系或美國精神中。從歷史演變的角度看,致力于消除內部分歧和基于共同的國家情感的美國精神源生于一種后生型移民開拓文化,其農耕文明歷史短暫,政治上跨越了封建形態。美國精神自誕生伊始,就受到工業文明的洗禮,毋需經歷封建傳統的痛苦裂變,便順利地向現代化邁進。[16]
美國精神彰顯的自由、民主、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信仰體系對個體理性和公民意識培養的強調起到了正向反饋的發展促進作用。首先,美國精神中的自由理念,其最根本的含義就是每個人都有探索和主宰自己良心的權利。“自由也許是美國人最響亮、最根深蒂固的一種價值。”[17]其次,美國精神中民主的含義一向是建立在人性中既有墮落傾向又可以從良向善這種雙重性的基礎之上。其民主形式是讓參與者追求自身內在的更高的精神境界。[18]然后,美國精神中個人主義的獨立自主作為一種內心的理念,指的是利用具有自我意識的內在力量自愿地去克服被個人的體能以及社會因素所塑造和強加在自己身上的個性成分。這種自我意識的內在力量既代表了每個人的獨特性又代表了他從社會強加在他身上的人格中取得的根本性的解放。[19]這樣,“個人主義最終成為美國主義的同義語”。[20]再次,美國精神中的實用主義是一種效用哲學。實用主義認為,實效性原則是人們行動的最大有效性原則,它標志著人類行動的意義。人恰恰通過行動賦予事物以意義,同時人生的意義也在于通過行動所造成的世界和人類自身的實際變化。[21]基于美國精神的德育路徑依賴的自我增強機制,將個體創造意義和過上有意義的生活的實際需求置于所有道德教育問題的首位。就關注個體發展的美國高校德育的正當性而言,自由教育德育觀認為美國精神蘊含的自由民主理念就是其正當的理由和遞增收益的來源。
四、對中國高校德育工作的啟示
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人和人的關系以及價值觀念發生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轉型不僅表現在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也會在思想文化領域產生新情況和新問題。基于此現實狀況并通過對美國高校德育路徑依賴的解讀,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改革應從改進大學生德育的路徑選擇和自我增強機制等入手,一方面重視多路徑非強制性德育和公民教育路徑的建設,一方面充分發揮作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重要源泉的中華文化信仰的合力作用。
1.構建突出個體主體性的公民教育路徑
在自由教育理念統攝下的當代美國高等教育實踐路徑中,大學生作為道德教育主體的地位得到充分重視。現實生活中的個體發展特征和主體意識得到充分尊重。在道德教育的理論構建和實踐模式中,尤其重視大學生道德參與和道德情境的構建,試圖使學生超越較為狹隘的校園學習生活,通過充分彰顯個性的自由教育,逐漸發展注重實效的負責任的公民身份和品質。這種注重主體發展實效的公民道德教育路徑對于我國高校道德教育路徑選擇具有積極的參照和借鑒意義。
首先,要充分尊重高校德育對象的主體性。學者潘懋元指出,我國高校“德育方法上的問題主要是形式化、簡單化而不甚講求實效。”[22]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于缺少對德育對象主體性的清醒認識和充分尊重。美國高校德育在德育目的、德育內容、德育發展維度和德育路徑等方面的闡述和實踐中都體現了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美國高校道德教育明確提出要培養大學生個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的目標,不提倡以強迫性灌輸的手段讓學生掌握和服從特定的道德規范,而是重視學生的道德發展。在道德教育內容方面,強調大學生的主動性、目的和動機、積極的自我意識、自我反思和發展倫理道德推理和行動能力;在大學生道德發展維度上,突出道德能力、道德行為和道德價值觀的培養。在道德教育路徑的選擇上,采取公正團體法、社會道德討論法、關愛道德教育法、社會學習法、綜合課程介入、綜合品格教育或者全人教育模式等諸多實踐模式,都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中國傳統文化中重社會輕個人的價值觀對我國高校德育的影響則是持久性的,它構成了我國高校德育價值觀的文化基礎。社會本位的德育價值觀抑制了高校德育的主體性,限制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創造性、自主性、能動性的發展,進而從觀念上影響了人的全面發展。但其實傳統儒家文化并不缺乏個體主體性理念。孔子所推崇的“仁”并不外在于個體,而是人內心所固有的道德意向,儒家倫理學的起點同樣是具有自身主體性的個體。[2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從經濟基礎的底層把人的主體需要納人了社會經濟生活之中。這樣,個體價值的自我關照已經由哲學的理論思辨具體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需要。而經濟利益的需要一旦與每一個人的生活和發展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其張力日顯突出。新的主體意識以個體意識的張揚方式表現出來,并伴隨著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感覺主義和其他種種變化迅速的形態影響著社會主體, 也影響著青年大學生。[24]在我國高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中,積極吸收自由教育理念中對德育對象避免強制性道德灌輸的各種實踐經驗,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的豐富個體主體性思想,給予德育對象主體性以充分尊重,已成為實現現代轉型的關鍵路徑選擇基礎。
其次,要進一步完善對現代公民人格的塑造。在美國當代經濟社會中,人的發展體現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使人擺脫了傳統的人身依附關系,人獲得了相對的獨立和自由。人與人之間由人身依賴基礎上的“身份關系”變為人格獨立平等基礎上的“契約關系”。這正是美國高校德育要促進人充分獨立地發展以獨立性為核心的公民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及主體人格的根源。[25]此外,美國高校的公民人格教育在培養措施上也極具創新性。不僅通過直接教學法、反思探究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和價值澄清法等學科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價值分析和決策技能,還有效利用學術內容與直接的服務活動聯系起來的服務學習法,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及合作精神。通過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程學習和服務學習等全方位路徑激發學生主體的內化動機,讓學生們遵循認知、理解、認同、接受和實踐的邏輯思路,主動完善和改進自己的現代公民道德品質和倫理意識。并由此“獲得批判性評價個人和社會行為結果的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公眾和個人決定的道德與政治含義”。[26]
雖然不同文化和社會制度對公民人格的核心構成可能會有差異,但美國高校對大學生現代公民人格培養的多維實踐發展模式值得我們借鑒。首先,在認可多元文化價值教育重要性的同時,強調公民人格教育應該以培養國家認同感為核心目標,這樣才能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公民人格教育要注意發展公民權利責任意識,幫助學生理解權力、權威與政府間的關系,在公民行使自己權利的基礎上,發展公民責任感和責任能力,成為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維護公共利益的現代公民。同時,在公民人格的培養的過程中,不僅進行政治概念和道德原則的學習,還通過各種社區服務活動和公民教育實踐活動,注重培養學生認知行為的養成和參與公民實踐的能力。
2.以信仰教育強化德育路徑依賴
任何社會都存在尋求一種道德共識的必要性,這種共識從性質上講是道德的,從內容上講是規范的,從本質上講是政治的。社會有了基本的道德共識才能維系。現代社會由于日趨多元,因而更迫切地需要具有凝聚力的道德共識。[27]信仰教育就是基于這種道德共識,它需要尋求各種合理的精神信仰體系或者價值理論的合理支持。美國精神體現了一種源于自由教育傳統、基于國民共識并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綜合性信仰和道德共識。它在當代美國高校德育的路徑依賴中引導著德育體制系統內自我強化的正反饋機制的形成和發展。首先,美國精神是社會文化傳承的外顯。美國教育家老亞賽·M·施萊辛格曾指出:“美國國民性就是傳統特征和新的特征的結合。它以那些開拓了殖民地的歐洲人的牢固的優良品質為基礎,在被迫適應全新環境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形式。”在他看來,民主、自由、勤勞、富于勇氣和創造精神是美國文化和美國人民最基本的特性。[28]其次,美國精神的形成基于對美國文化內核的共識并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豐富其內涵。美國文化一貫以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標榜自己的價值觀,構成了美國國民的基本共識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當代中國社會,隨著經濟成分、組織方式、就業方式、生活方式等日益多樣化,人們的價值觀也在日趨多元。各種文化觀念也在多方面地適應于各種人群共同體的精神需求而被人們所信奉和接納。[29]在這種發展過程中,對價值的追求也出現了歧義發展。比照美國精神在其德育路徑依賴中的自我增強功用和正向反饋效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弘揚民族精神,從而達成人們道德共識的信仰教育則成為當代中國道德教育的當務之急。以知識教化人和信仰引導人為目的的高等教育應充分發揮道德弘揚的路徑作用,呼喚道德價值和信仰意義的回歸,實現信仰對于現實的反思和超越以及人類精神家園的塑造。當代大學生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應該自覺樹立理性的信仰,將個人成長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高校也要積極做好引導工作,通過組織社會調查、扶教支貧、“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促使大學生去親身感受和體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成就,并認真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考量并借鑒美國精神在其高校德育實踐中的作用,堅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下,充分發揮多元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化解其消極因素。[30]把馬克思主義提升為一種人類發展求解放的信仰體系,在我國高校德育工作中,以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華文化信仰和共同價值觀為指導,策略性整合本土和國外文化精神資源,倡導馬克思主義扶持和培育的真善美觀以及平等、公正和自由理念并培養馬克思主義信仰為一種文化自覺,強調對大學生人生經歷及社會參與的關注、研究和引導,突出發展其有益于公共福祉的品質和才能的培養過程,是推動高校德育事業創造性轉型和健康持續發展的前提和條件。
參考文獻
[1] [美]道格拉斯·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劉守英譯.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131.
[2] [美]杜威著.杜威教育論著選[M].趙祥麟,王承緒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349.
[3] 戚萬學.沖突與整合[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24.
[4] 李國慶. 從實用主義德育理論到品格教育[J]. 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2):19-24.
[5] 李照清. 美國大學德育的根源與方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教書育人,2006(10):94-96.
[6] 周太山. 當代美國大學德育的路徑依賴及啟示[J].教育學術月刊,2010(2):101-103.
[7] [美]杜威.學校與社會: 明日之學校[M]. 趙祥麟等譯.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58.
[8] Joseph Ben-David. Centers of Learning[M]. New York: Mc Graw-Hill,1977:77.
[9] 邁克·W.馬丁.美國的工程倫理學[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7(3):106-109.
[10] 張恒力, 錢偉量. 美國工程倫理教育的焦點問題與當代轉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31-46.
[11] 吳紅梅. 美國商業倫理教育的實踐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高教論壇,2011(2):127-129.
[12] What is service learning[EB/OL].[2012-6-20].http://www.servicelearning.org/what-service-learning.
[13] 張 華.論“服務學習”[J].教育發展研究,2007(5):1-8.
[14] 王永斌. 服務學習:美國公民教育的實踐依托[J].中國德育,2011(6):93-96.
[15] 趙 祥. 新制度主義路徑依賴理論的發展[J]. 人文雜志,2004(6):54-60.
[16] 付清松. 美國大學德育中的美國精神芻議[J]. 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3):75-77.
[17] [美]羅伯特·貝拉等.心靈的習性:美國人生活中的個人主義和公共責任[M].翟洪彪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1:33.
[18] [美] 羅伯特·達爾.論民主[M]. 李伯光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43.
[19] [美]雅各布·尼德曼.美國理想[M]. 王聰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7.
[20] [美]亨利·康馬杰.美國精神[M]. 楊靜予等譯. 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38.
[21] 王 巖. 從“美國精神”到實用主義[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1998(2):34-40.
[22] 潘懋元.改進高校德育工作的兩個問題[J].高等教育研究,1996(2):51-52.
[23] 王曉華. 經典與現代話語如何相容[N].社會科學報,2012-6-21.
[24] 李 輝,王忠橋. 高校主體性德育的現代建構[J].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143-149.
[25] 劉海珍. 主體性德育是當代德育發展的趨勢[J]. 教育與職業,2006(12):67-68.
[26] Anne Colby,Thomas Ehrlich,Elizabeth Beaumont,Jason Stephens.Educating Citizens:Preparing America's Undergraduates for Lives of Moral and Civic Responsibility[M]. Jossey-Bass,2003:4.
[27] 何懷宏. 倫理學是什么[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84.
[28] [美]威廉·福克納.美國,沒有童年[M].賈文山,杜爭鳴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54.
[29] 王曉升等. 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5.
[30] 陸 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多元文化的整合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0):8-10.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