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杰
摘 要: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指導下,以民族認同觀、民族國家觀、民族宗教觀、民族歷史觀、民族文化觀、民族團結觀和民族發展觀為主要內容的民族觀教育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更具有區別于一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為顯著的民族性特征。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特征預示著在推進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進程中,應由“粗放式研究”走向“集約式研究”、由“單一民族、民族國家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走向“多民族、民族國家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學院研究”走向“田野研究”、由“研究中國”走向“中國研究”。
關鍵詞: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觀; 民族性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5-0024-04
目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門新興分支學科,其研究尚處于初創階段①。加強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特征及其研究發展趨勢等方面的考查是進一步完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建設的內在驅動,更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適應和推進我國各民族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實踐的自為自覺。
一、民族觀教育: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某政權或國家(尤其是多民族國家)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進行民族觀教育,使其認同民族、民族共同體和國家”[1]的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大力推進各民族社會成員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則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之義。在面臨著國內民族分裂主義勢力與國外反華勢力的相互勾結、使我國民族問題呈加劇趨勢的背景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包含一般性的教育內容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之外,應著力凸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
民族認同觀教育。民族認同涉及到一定社會成員對該民族的歸屬感、依戀感、自豪感。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認同應包含兩個層次的認同。第一層是中華民族統一體的認同,第二層是組成中華民族統一體的中國各民族對本民族及他民族的認同。加強民族認同教育就是要使各民族正確認識和處理中華民族和56個民族的關系,即在這個多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中,56個民族是基層,中華民族是高層。但“高層次的認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不同層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2]民族認同更應該是一種廣義的認同,加強民族認同教育應著力強調對中華民族認同的教育。
民族國家觀教育?,F階段,不僅要提升中華民族認同度,更要加強國家觀教育。即要加強國家認同觀教育;加強以中華民族精神、領土意識、主權意識和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為主要內容的祖國觀的教育;加強國家利益觀教育,包括國家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外交利益等;加強國家安全觀教育和《反分裂國家法》的教育,堅決反對和打擊分裂國家的行為,增強全國各族人民反對分裂、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國家意識和責任感。
民族宗教觀教育。加強民族宗教觀教育,是因為宗教對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與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密切而又廣泛的聯系,宗教問題常常與民族問題交織在一起,處理不當則會引發民族問題。加強民族宗教觀教育,應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為指導,重點加強中國共產黨宗教政策的教育,這是妥善處理好宗教問題、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重要基石。
民族歷史觀教育。加強中華民族歷史觀的教育,就是要使各民族人民牢記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在長期的歷史發展與融合過程中,各民族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國家一體、民族多元的格局,各民族血肉相連、休戚相關,誰也離不開誰。
民族文化觀教育。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燦爛文化的民族,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包含了56個民族的共同的優秀文化傳統。在民族交往過程中,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與漢族地區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汲取營養,從而促進了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共同成長、提高。加強民族文化觀教育,就是要使各民族人民認識到,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里,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族團結觀教育?!皣业慕y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盵3]各種敵對勢力妄圖利用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政權顛覆,以及我國各民族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因素對于營造國家穩定、安全和民族團結局面產生了嚴重影響,民族團結教育亟待加強。當前加強民族團結觀教育,應當著力加強“兩個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三個離不開”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四個認同”即“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五個維護”即“維護社會穩定、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的教育?!皻v史發展表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家分裂、民族紛爭,則喪權辱國、人民遭殃?!盵4]
民族發展觀教育。馬克思主義認為,每一個民族都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每一個民族都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我黨歷來高度重視各民族發展,其思想內涵不斷推進、拓展、豐富和完善。“讓各少數民族得到發展和進步,并把這看成是整個國家的利益?!盵5]“我們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6]“沒有民族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沒有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就不能說實現了全國的現代化。”[7]“新世紀新階段的民族工作必須把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作為主題?!盵8]加強民族發展觀教育,就是要使各民族及其社會成員認識到,民族發展不僅只是民族自身的形成發展、民族關系的形成發展,而且更指各民族社會政治、社會經濟、社會文化以及教育科技和醫療衛生的發展,不僅只是要推進漢族地區的發展,而是更要全面推進民族地區的發展,是各民族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共同發展、和諧發展。
民族觀教育的各內容之間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推進、相互融合的一個整體。加強民族認同觀教育,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最終歸屬則是加強民族國家認同觀的教育,即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認同的教育。而對國家認同觀的教育,則應當從民族的歷史、宗教和文化三個方面切入和推進,只有加強了我國民族歷史觀、宗教觀、文化觀的認識和教育,才能樹立正確的民族國家觀意識,從而堅定不移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旗幟。只有在這面旗幟下,各民族之間才能和睦相處,民族關系才能健康發展,才能營造和諧的民族發展環境,全面推進各民族社會的科學發展、共同發展、和諧發展。同時,各民族發展有利于實現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則有利于正確和理性認識我國民族歷史、宗教和文化,以此樹立正確的民族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從而為推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最終實現夯實牢固的認同心理基礎。
二、民族性: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顯著特征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就是通過有效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實現統治階級所期望的民族關系。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與一般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共同的本質特征,即具有合意識形態性、合目的性、合規律性、合必然性等特征。與此同時,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其獨特的本質特征,即合民族性?!艾F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民族性,這是毫無疑問的。只要產生民族性土壤的存在差異,只要各民族的實際生活過程存在不同,只要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價值觀念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就始終帶有鮮明的民族印記,并以本民族特有的形式和內容,為民族的崛起和騰飛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盵9]源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為顯著的民族性特征,其系統運行也必然表現為突出的民族性特征,這也是其所以能夠成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一個分支學科的意義所在和具有研究價值的重要前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特征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解讀。
第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要合民族性——于不同民族的角度提煉出普遍性的基礎理論或元理論的同時應歸納、凸顯出符合具體單一民族或民族國家的實踐應用性理論。如果說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各民族或民族國家內的全體社會成員進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那么,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則主要是對各民族社會成員進行民族觀教育,促使其形成正確的民族觀的社會實踐活動。只要各民族社會成員現有的民族觀與社會所要求的應有的民族觀之間存在差距,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但各民族由于本身地域環境、文化觀念與風俗習慣上的差異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導致了各民族在形成正確民族觀的認知、觀念、態度和心理上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在對各民族社會成員進行教育規律和教育理論共性的研究之外,更應緊密結合各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變遷著力研究對各民族社會成員進行教育規律和教育理論的特殊性研究。因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科化和科學化建設等方面應緊扣民族性,緊緊圍繞各民族的現實需要而服務,應當避免與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重疊或簡單移植、機械嫁接或套用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第二,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實踐過程中,其系統要素要合民族性。這是實現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關鍵環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教育內容的合民族性。從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或者是基本內容來說,對多民族國家內的任何民族進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都離不開諸如民族認同觀教育、民族宗教觀教育、民族國家觀等方面的教育內容,這些內容具有普遍意義上的民族共性,在多民族國家內應是所有民族及其社會成員都必須學習、認可、接受以及踐履的。但是在具體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基于不同地域的民族,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容又必須體現其民族性,融入各民族自己獨特的經濟狀況、文化禮儀、社會風俗、地理地貌等元素。惟其如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才能達到抽象與具體、整體與部分的有機統一。
其二,教育方法的合民族性。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可以分為原則方法和具體方法,在這些方法中,既能體現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普遍性,具有民族共性;又能凸顯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殊性,具有民族個性。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各民族的構成、分布狀況、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背景等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因而,在對各民族社會成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過程中,在遵循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和一般方法的同時,尤其要結合各民族不同的民族心理、個性、氣質等特點來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民族性運用,才能得以顯現出其獨特的價值。
其三,教育載體的合民族性。可以說,在信息網絡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進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可謂豐富多彩,它是傳統載體與現代載體的交織與融合,是有形載體與無形載體的轉換與合成,呈現出多樣化、多態化、動態化、生活化的發展趨勢。但無論怎樣,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必須緊扣各民族傳統教育載體與民族現代發展載體的整體特點,大力挖掘和開發各民族教育載體的各自特色,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方法融進不同的民族載體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現實價值和潛在價值。
其四,教育情境的合民族性。各民族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因各個民族地域分布的不同而不同。故而,作為對各民族教育環境優化了的教育情境在空間上的形成、發展和分布也受到一定地域環境的制約,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尤其是文化情境,“民族文化是民族思想觀念和精神性格的載體?!盵10]民族文化則是民族情境凸顯民族性最為重要的表征。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觀、民族意識、民族價值取向、民族思維、民族習俗等內容,都表征著文化情境的民族性。可以這樣認為,情境的民族性特征是進行具體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最為顯著的影響因素,也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特征之一。因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是緊緊同各個民族聯系在一起的,有著深刻的民族性。
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幾個發展走向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特征及其學科化和科學化的必然趨勢,以及在各民族社會實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預示著并決定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須從“實然”走向“應然”。
第一,在研究內容上,由“粗放式研究”走向“集約式研究”。任何一門學科的建立,都有一個歷經由寬泛到集中、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探索過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民族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個新興交叉學科,更是如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和學科化建設,必須要從“粗放式研究”走向“集約式研究”。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要進一步確定研究對象、研究領域,在本學科領域內宏觀拓展的同時,微觀跟進,加強專題式研究,深挖深掘。尤其是要與其他相關學科劃清研究界域,如民族教育學、民族工作學、思想政治教育學。二是增強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學術品性。學科建設史表明,在初期研究中容易出現理論的簡單移植、套用、嫁接等現象。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成為一門科學,成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所需要的理論,就必須加強學理研究,提升學術內涵和學術品性。
第二,在研究對象上,由“單一民族、民族國家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走向“多民族、民族國家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研究民族觀如何形成、發展及其如何培育的一項社會實踐活動,但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觀,不同民族的民族觀形成發展和演變有著不同的特點和規律。因而在研究我國各民族本民族觀和中華民族觀形成、發展特點和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同時,也必須加強對世界其他不同民族、民族國家之間社會成員民族觀教育和形成規律的比較研究,從而探尋出一般性的、有著普遍意義的教育規律和理論。這就不僅要加強單一民族或民族國家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尤其要加強多民族、民族國家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惟其如此,才能增強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性、科學性、主動性和針對性。
第三,在研究方式上,由“學院研究”走向“田野研究”。民族觀的培養和教育是一個時代化和動態化的進程。民族觀對于各民族之間團結、和諧、發展和國家的穩定、繁榮、強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使各民族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則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核心所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對民族觀培養和教育的問題不應當是流于膚淺的現象描述,也不是書齋里拍拍腦袋冥思苦想就能探討清楚的一個問題。它應徹底地擯棄形式主義、學院主義的研究流弊,沖破“無人區”的藩籬,一頭扎根于各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火熱鮮活的基層生活,深入現實的各民族交往過程,深入真實的各民族社會場景,調查了解各民族人民群眾的思想狀況、生活狀況、交往狀況,從而為縮小民族分歧,推進民族共識的教育、決策實踐提供豐富、準確、可靠、翔實、全面的信息資料。另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走出國門,放眼世界,實地考察,對其他民族國家的關于社會成員民族觀教育和培養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比較研究,以資借鑒。
第四,在研究思維上,由“研究中國”走向“中國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含義應包括兩個層次:一是指中國各民族以及作為整體性的中華民族,二是指世界其他民族、民族國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特點內在的決定了其本土立場與國際視野,應擔負起“研究中國”與“中國研究”雙向推進的重任,這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把芯恐袊钡拿褡逅枷胝谓逃饕侵该褡逅枷胝谓逃⒆阒袊鴮嶋H,主要研究中國各民族的本民族觀和中華民族觀形成、發展、演變及其相互關系的規律,如何進行正確民族觀培養和教育的規律,如何推進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從而搭建世界其他民族認識中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使世界其他民族認識了解中國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國研究”是指基于國際視野,以創造學科理論的國際對話為要旨,對世界各民族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現象進行整體的認識,對其本質和規律進行系統揭示,“打造‘中國認識的元理論體系”[11],也即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論的自覺建構。在“中國研究”和“研究中國”的互動中,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更應擔當起“中國研究”的職責,從而引領研究前沿,增強國際話語權。
注 釋
①參見中南民族大學徐柏才教授于《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5期、2012年第3期)上所發表的《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思考》、《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再思考》,以及在《思想理論教育》(2012年第5期)上發表的《論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礎》等系列文章,及其與其他研究者合著出版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導論》(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等著作和論文集。
參考文獻
[1] 徐柏才,等著.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導論[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3.
[2] 費孝通. 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與思考[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01):1-9.
[3]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
[4]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政策(干部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3.
[5] 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8.
[6]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7-168.
[7] 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政策(干部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08.
[8]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 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903.
[9] 張耀燦. 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6.
[10] 王四代. 云南民族文化概要[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3.
[11] 張澍軍. 試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前沿的若干重大問題[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01):20.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