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衛
和西方相比,語文教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語言是我們民族文化延續的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禮儀交往??墒怯行┤苏J為中國傳統課文教育的思想和方式保守落后,要實行課程改革,必須對它進行顛覆性變革。我以為,如果我們的課文課程改革,不對傳統課文教育批判地繼承,脫離了民族文化的豐厚土地,便是想象起來十分美好卻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繼承和發展優良的語文教育傳統。
一、知識和能力方面
現在語文課上學生大膽展示,敢于質疑,勇于評議,這的確給沉悶的課堂注入了生機,但是許多課上學生沒有寫字、背誦,出現了虛假的熱鬧,導致不少學生識字效率低,字體普遍不好,知識和語言積累少,這一偏向必須糾正,因為一個空洞的大腦是無法進行思維的,能力是建立在必備的知識基礎上的。
我國傳統語文教育重視識字和寫字,在識字上,根據漢字單音節特點編成韻語讀物,便于記誦。其不足之處是沒有顧及漢字構造規律,學生對漢字形義無法很好地理解。我們要重視傳統的利用韻文識字法,同時利用漢字“六書”理論和現代的漢字語言文字研究成果,根據漢字特點作發展性探索,加強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記憶。在寫字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借鑒傳統寫字法,加強對學生字體的訓練,使他們字體規范流利。
我國傳統語文教育重視熟讀成誦,并切實要求“凡使學生背書,必須聲高而緩”。我們也要重視背誦,要選擇經典的篇章或段落去背,不能死記硬背,要在理解基礎上背誦。應提倡學生廣泛閱讀,最起碼經典的文學名著要閱讀。通過加強知識和語言積累,提高寫作能力。
二、過程和方法方面
面對全體學生??鬃犹岢龅摹坝薪虩o類”的思想與我們現在提倡的“為了一切孩子”是一致的。
因材施教。孔子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他注重發揮學生特長,不拘一格地培養人才。他的學生有有德行的,有長于辭言的,有能辦理政事的,有熟悉古代文化的。后人把他的教育方法總結為“夫子教人,各用其材”,把他的整個教學分為經義和政事兩篇。我們現在要在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尋求個性化評價和教學的更好形式,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朱熹說:“某此間講說時少,踐履時多,事事都用你自己去探索,某只是做個引路的人,做個證明的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辈痪褪俏覀儸F在的說的自主、探究學習,教師引導,師生對話嗎?《中庸》指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敝鲝垖W習是學—向—思—辯—行五個階段的統一,既要虛心地廣泛學習,又要注意積極思考,發散思維,明辨是非;既要注重求知,又要重實踐,學以致用。這與我們現在提倡的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相符合,我們要做的只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具體實踐。
在啟發式教學上,我國傳統語文教育有豐富的論述和實踐,值得我們借鑒。孔子以為啟發式教學的前提是學生遇到問題時要動腦筋思考,“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而已矣”。他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想不通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又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方,他卻不能推知其他三方,便不用教他了?!睆摹墩撜Z》可以看出孔子在啟發誘導教學的過程中采用談話、問答、討論等具體形式。《學記》說:“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要引導學生而不是牽著他們,要激勵學生而不是強制他順從,要啟發學生而不是和盤把結論托出來。
我國規定語文教育在不同的階段分別采用接受性和探究性兩種學習方式塾蒙學教育階段,以接受性學習為主;在高一級的書院教育階段,以自學、獨立研究為主,常以討論,答疑形式教學。師生之間以道相交,從起居生活到學習研究都在一起,老師以“人師”自律,學生則以“醇濡”自策,弟子視師長如長兄,師長視學生如子弟。大學朝夕相處,互相切磋,親如一家,和諧共進。我們現在也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能力水平,靈活運用這兩種學習方式。
在閱讀教學中,朱熹教學法講究“熟讀精思,虛心涵詠,切己體察”。要求先熟讀,使書中語言好似出于自己之口,接著精思,讀書中意思好似出于自己內心。對于文章不可先存己見,要心志平靜地緩視微吟,沉浸其中反復品味,便能體味出其中的好處。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認真體會,才能加深理解,把握其中的真諦。在寫作教學中提出“如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扒橐晕镞w,辭以情發”。多觀察生活,多讀書,加強素材和語言積累,從而產生豐富的真情實意,這才是文章寫作的本源?!安怀W鰟t理路生,題雖易,不為之則難。疑改,工夫自生”。提倡多寫多改,注重文章的義理、辭章,要求做則言之有物、有席、有文,充實內容和完美形式相統一。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
語文教育重視文以載道,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鬃又鲝埵紫冉袒?,重視“仁”,并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體系。傳統蒙學讀物《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等,十分重視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古人講求修身的要義是“言忠信,行敬,懲貧窒欲,遷善改過”,處世的要義是“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接物的要義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已”。我們要繼承語文教育重視德育的傳統,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現代道德教育,既注重道德宣揚,又重視道德實踐和評價。
傳統語文教育也重視興趣的培養和快樂學習??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蔽覀儸F在應該在這方面做得更有成效。
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極為豐富的寶藏,其中不乏符合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規律的精華。我們的語文課程改革需要對它們繼承和發展,注意尋找現代先進教育理念和傳統語文教育精華的契合點,這樣我們語文課程改革者才是有基之樓,有本之木。我們應該有開闊的視野,洞察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融匯古今中西教育精華,并有所發展,有所創造,這樣才能成功地實施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