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躍彬
文學經典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永恒的藝術魅力,學生們如果能以開放的視野解讀文學經典,發掘它的時代精神,讓傳統文化較好地融入自己的文章內,既能使文章內容充實、豐盈,又能顯出立意高遠,文筆靈秀使文章更上一層樓。
一、融會經典名篇
經典名篇都是經過歷史浪潮的沖洗積淀下來的,具有極大的文化和哲理意蘊。如果學生能很好地加以整合,較好地運用到自己的文章當中,必定能大大增強文章的文化氣息,給文章帶來古雅和詩意。如:
小說是人生的百科全書,“千花百卉爭明媚”浩大的小說花園,美不勝收。讀曹雪芹的《紅樓夢》,我們為林黛玉的傷感而流淚;讀魯迅先生的《祝福》,我們為祥林嫂愚昧無知的抗爭而嘆息;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我們更為桑迪亞哥的堅強所折服。
再有:
翻開《史記》,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藺相如憑著自己的膽識給我們演繹了一段完璧歸趙的千古佳話,深謀遠慮的老將給我們上演了知錯就改的負荊請罪;打開《陳情表》,我們被李密對老人的拳拳深情所感動;展開《出師表》,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竭盡忠誠令當今的多少人汗顏。
二、化用典故傳說
典故是歷史和文化的濃縮,它不僅具有經典性,而且具有生動性。化用典故傳說能使文字內容更加豐富,更能喚起讀者的聯想。如果再結合自己的獨特感悟,就使文章的內涵更加豐富,留給人更多想象、思考品味的空間。我們來看看元代作家關漢卿的《竇娥冤》里的一段文字:
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
在這里作者化用了萇弘、望帝、鄒衍的典故傳說,來說明竇娥的冤情深重,它不僅豐富了文章的內涵,而且引發了讀者的聯想。
再如:
人有意氣,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幾百年的風風雨雨,早已滌蕩了風波亭的點點殘血;幾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沒了零丁洋里的聲聲嘆息;幾百年的烈烈西風,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幾百年的漫漫黃沙,早已淹沒了西域路上的聲聲駝鈴……然而岳武穆的滿腔熱血,文天祥的一顆丹心,蘇武的一根竹杖,張騫的十幾年牢獄之苦,早已映入史冊,成為民族的精神瑰寶。若無意氣,他們怎會有如此壯行?
這段文字作者化用了岳飛屈死風波亭、蘇武牧羊、張騫出使西域等典故,內涵豐富,加上用富有詩意的句子來表述,留給人更多的品味空間,激起讀者的思考。
三、合理擴展細節
令作文出的要素,有時可能就是某一個細節描寫,如果我們在作文中根據文學經典進行合理的擴展,往往會編出一個生動的故事,成就一篇佳作。如《那一抹壯美》:
項羽看了看西天的殘陽,夕陽驀地暗淡了許多。他抽出了寶劍,這劍已飲了太多敵人的鮮血,這次卻要……他提劍自刎,鮮血拋灑,一個高大的身軀倒下了,江面的波紋泛著夕陽殘照的金黃色,江水仍奔流不息……
這是由歷史故事加上自己的想象,使久遠的歷史場面生動形象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還有由古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加上自己的想象,使之細節化,細膩化,成為一個動人的故事。如一學生習作《我眼中的風景》:
在獨具韻味的江南夏夜,池塘邊的青草因為雨水而濕漉漉的,水面上蕩起薄薄的水汽,遠處的梅樹靜靜地立在夜中,蛙聲清脆悠遠,直入詩人心間。詩人曾“約客”來訪,到了夜半時分主人仍耐心地而又有幾分焦急地等著,本來期待的是約客的叩門聲,但聽到的卻只是一陣陣的雨聲和蛙聲,心情比較焦躁。約客久候不到,燈芯漸漸快燃盡,百無聊賴之際,下意識地將棋子在棋盤上輕輕敲打,而篤篤的敲棋聲又將燈花都震落了。詩人獨自靜靜地敲著棋子,看著滿桌的燈花,友人久等不至,雖然使他不耐煩,但詩人的心緒卻于這一剎那脫離了等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尋到了獨得之樂。而我也看到了那美妙的風景,那來自詩人心中的獨得之樂。
文中作者既忠實于原著南宋詩人趙師秀的《約客》,遵循人物性格的發展邏輯,又運用想象和奇妙的細節補充,豐富人物個性,使文章內涵豐富,可讀性強。這樣的作文讓我們不僅看到作者深厚的閱讀功底,而且感受到他細膩的情感。
四、旁征博引詩詞名句
我國的古代詩文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許多詩詞名句猶如一粒粒明珠,放射著迷人的光芒,或散發濃濃的清香,或透著深邃的智慧,或流淌著歲月的血液,或粘著歷史的煙塵。或深沉凝重,或清新飄逸,有著永久的藝術魅力。選摘一些或直接引用或間接引用會使文章流光溢彩,充滿詩意,給人以美的享受。
如: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蜿蜒曲折讓人遐思風景的優美;“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雄渾壯闊讓人驚嘆風景的奇麗;“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洶涌駭浪讓人感受江山的險峻壯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讓我們感嘆自然的奇觀。
古典的詩句給我們展開了一幅幅攝人心魄的畫卷,流光溢彩。
文學經典中有許多名言名句,言簡意賅,寓意深刻,作文中適當地加以引用,不但能增加文章濃郁的文化氣息,盡展文采之美,而且能豐富內容,使行文搖曳多姿,引起讀者的聯想和思考。
五、引用歷史人物為證
歷史由一串串的生命構成,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涌現了一批批杰出的歷史人物,其動人事跡是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如《牙與蛇》中: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是他們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留下了剛正豪邁的身影。
這段文章融會經典,從岳飛到文天祥,到譚嗣同,到魯迅,一個個文化名人信手舉來,一行行名句如數家珍,使文章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充滿了詩意與文采,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學素養和廣闊的閱讀視野。
在文章里,作者如果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態敘述自然社會之理,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現真善美,或以歷史文化名人或事跡顯示自己的文化積淀。這種富有深厚文化底蘊,豐沛文化內涵,較高文化品位,深刻文化認識的文章更容易受人青睞。
參考文獻:
[1]高級中學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華中師大出版社,2003.
[3]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