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濤
1.滲透愛情教育
1.1愛,不會是簡單含混的“喜歡”。
高中語文寫作教材比較注重自由寫作訓練,通過學生的課外練筆這種自由作文的方式,語文教師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活思想”,而關于愛與友誼的話題始終是高中學生關注的一個焦點。同時,目前的高中學生由于缺少愛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許多模糊錯誤的觀念,這也表現在課外練筆中。我們不妨摘錄幾條:“只有學生時期尤其是中學階段才有真正的愛情”,“高中不談戀愛,到了大學說起很沒面子”,“我喜歡誰就是誰,不需要任何理由”,“愛就應該轟轟烈烈,曲曲折折,死去活來,就像青春偶像劇演的那樣”,等等。
1.2愛,不應是青澀早熟的果子。
《孔雀東南飛》中有一句:“十七為君婦。”這是否意味著“早戀”古已有之,不足為奇?這一方面說明古人缺乏有關人生長發育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也是古代落后的生產力水平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倫理習慣造成的。現代心理科學告訴我們:由于營養和文化的共同作用,人的生理成熟年齡已經大大提前,而心理成熟年齡卻又大大延遲。這一巨大的矛盾給教育造成了嚴峻的挑戰。諱疾忌醫,鴕鳥政策,當然不行;順其自然,放任自流,更是不對。唯一的對策是,讓學生在遙望愛情的高中時期受到愛的教育,做好愛的準備。這樣既能破除愛的神秘感,部分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能做好愛的理論準備,為以后戀愛期進入真正的戀愛提高婚戀質量做一件好事。
1.3愛,不能是盲目沖動的狂熱。
愛情是“按照和諧規律把自然的沖動和意識的金線,把機體的生理規律和精神準則交織在一起”(科恩語)的復雜情感,愛不會隨著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具備;愛,是一門藝術,是一種能力,需要通過后天的教育來培養、學習。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文學教育在這方面應是大有可為。我們可以從《邊城》中學習愛的樸實與自然,從《牡丹亭》、《我愿意是急流》中學習愛的癡情與忠誠,從《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致橡樹》中學習愛的平等與獨立。
2.滲透生命教育
2.1我們要有引導學生直面自己的人生,培養其熱愛自我的強烈意識與責任感。
人生難免有高潮和低谷。成功時,要用溫和的眼光來看自己,即使生命已跌到最低點,也要坦然接受,直面自己的人生,愛自己的命運。利用語文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從殘缺中去尋找、珍惜生命的美,勇敢面對生命中不如意。如:在海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絲毫沒有恐懼、凄涼、悲哀,作者雖然殘疾,依然微笑面對厄運,欣喜地享受著自己想象中的美景。
2.2創設一些感染力強的情境。
如:在《我與地壇》的教學中,首先可以讓學生欣賞一段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在樂曲聲中,學生極易感受到樂曲震撼人心之美,而這種震撼也自然來自對貝多芬在拼搏中奏響生命強音的震撼,對他在厄運中發出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敬佩。而這與課文本身的內容又是相通的。
2.3教材與教法宜生動,不能使學生覺得生命是沉重的、乏味的。
如:奧運會短跑冠軍劉易斯對史鐵生的敬佩能引發學生對作家其人與其作品的濃厚興趣,穿插類似的故事可以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更好地實施教學與德育滲透,引發學生認同,進而悅納這種挫折中以積極進取的生命態度使生命大放異彩的做法,進而對他們未來生活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4通過各種相關主題的報章雜志、影音資料等的欣賞與討論,促進學生的思考與理解。
如:位于離加拿大多倫多不遠處,有一片生長于懸崖峭壁上的白雪松,是科學家認為目前地球上生長最緩慢的森林,它們一長出來,就注定要在這惡劣的懸崖縫隙中度過一生,這里有的雪松50歲還只有0.6厘米粗,幾厘米高,形同小草,盡管850歲高齡的大樹在平原可以長到15米以上而這里只長到10米,但這些白雪松千萬年來郁郁蔥蔥。它們在生長時一旦被上面的巖石擋住去路時就橫著生長,它們死后掉到懸崖底部,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它們會躺在那兒幾個世紀都不會腐爛,向人們展示著神奇與力量。相信學生能由此感悟到生命的力量。
3.滲透民族精神教育
中國正大步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大步走向中國,今天的青年學生視野寬廣。在他們身上,不僅可以看出時尚文化的影響,而且可以看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融入中國的廣度與深度。民族精神教育是讓他們更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以更健康從容和大氣的態度對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而不是不加辨別地吸收西方文化,對某些西方節日如數家珍,只要是西方文化便津津樂道。當然更不是刺激其虛妄的民族自大心。面對這樣一種狀況,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已經成為當前學校教育、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語文課堂中貫穿民族精神的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完善學生的公民人格,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其具體的實踐意義表現為:(1)幫助學生認識和學習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人文知識、人文思想,吸納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感受民族語言的魅力,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自覺抵制有損民族尊嚴和國家形象的不良行為,對外來文化能加以辨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吸收。(2)在學習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充實底蘊,形成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并提高比較鑒別能力,并通過傳統文化中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潛移默化的影響,塑造健全的人格。(3)學生對于民族語言的熱愛,對于優秀的文化傳統的傳承也勢必促進語文學習水平與能力的提高,合乎二期課改中“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4.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4.1進行趣味化教學,找回學生活潑天性。
于漪老師認為語文教師“語言要風趣,富于幽默感”。確實是這樣,如果語文老師能把趣味性融入教學中,使教學“超凡脫俗”,喉嚨里講出的真理就不再空洞,講出的知識就不再枯燥,那么學生就會在一種心情舒暢的情境中汲取知識,保持活潑的天性,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從而形成進取向上的健康心理。
4.2運用課文中的人物或作者的坎坷經歷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如教《史記》,首先要讓學生走近司馬遷,知道其人其事。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多歷盡挫折才立書著說而名垂千古,司馬遷堪稱典范。合讀《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則可見司馬遷的坎坷經歷、遠大志向和執著精神。此類文章還有蘇軾的《定風波》,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