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娟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式,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索。為此,教師應徹底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以新的教學理念設計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來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創新的能力。我就此談幾點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做法。
1.重視創設促進學生思考和探究的問題情境。
魯賓斯但在說明思維過程的心理本質時指出:“任何思維過程,按其本身的內部結構來說,都是為了解決一定任務活動的動作或行為。這個任務包括個體思維活動的目標,這個目標是與提出問題的條件相聯系的……思維過程最初時刻通常是問題情境。當人們有要了解某件東西的需要時,他開始思考。思維通常總是開始于疑問或者問題,開始于驚奇或者疑惑,開始于矛盾。”《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該為學生提供有趣的、豐富的問題情境,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數學的價值。”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現實的問題情境。重視讓學生經歷現實問題數學化及數學建模的過程。這種實例是很多的,當你乘車沿一條平坦的路向前行駛時,你是否發現前方那些高的建筑物好像“沉”到了位于它們前面的一些矮一些的建筑物后面去了?而當你經過他們之后,那些沉下去的建筑物又“冒”了出來。(大多數學生連連點頭。)這一情形在學習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內容時,可以抽象為側視圖。如果你所在的位置為A,BD和CE兩幢樓的高度分別為15米和45米,它們的間距為50米,而你所在的位置A距離BD為20米,且ABC在一直線上,請問此時你能看到高樓CE嗎,如果看不到,那么AB間的距離應大于幾米才可能看到?這樣的問題情境是很多學生經歷過的,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而對這樣問題的解決,學生的許多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都用得上。它便于學生體會到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數學模型,再將數學模型納入相應的知識體系去處理,從而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建模思想。
2.在引課的問題情境設計上,要滲透創新性。
“思維就是操作,思維是內化的動作——在頭腦中進行”。思維的發展必須通過有效的訓練和實踐操作,才能樹立清晰明確的具體思維形象,使思維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步發展,達到創新。
例如:我在教《生活中的平面圖形》時,精心設計,力圖實踐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和創新意識。如:問題:從一個多邊形的同一個頂點出發,分別連接這個頂點與其余各頂點,可以把這個多邊形分割成多少個三角形?本環節設計三道思考題。
(1)通過動手,你得出了怎樣的規律?學生經過動手操作,發現了幾個規律:如①多邊形的邊數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②多邊形的邊數增加一邊,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個;③分割成的三角形個數=多邊形邊數—2,等等。
(2)引申:從一個圓的圓心出發,引n條不重合的半徑,圓被分割成多少個扇形?學生通過上題的活動經驗,馬上得出結論。
(3)動手設計、創意:用圓、多邊形等你所熟悉的圖形拼成一個漂亮的圖案,并寫出貼切的解說詞。學生想象豐富,設計作品多達30余幅,解說詞更是各有千秋,如:“寧靜的夜晚”“魚兒你慢些游”“爭分奪秒”等。整堂課學生學得既活躍又有創意。因此,要訓練學生的思維,既要重視抽象思維的發展,更要重視形象思維的發展和深化。
3.新授課教學模式。
新授課通常包括基礎知識課、概念課、定理推導課等課型。
(1)基礎知識課教學采用“啟發探究式”。基本程序是:導入→探究→歸納→應用→總結。
教學過程的導入環節就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如果設計安排得有藝術性,就能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總的說來,新授課的導入要遵循簡潔化、科學化和藝術化原則。新授課的導入方式很多,如實例式導入,新舊知識類比導入,引趣式導入,設疑式導入等。
(2)概念課教學采用“結構教學模式”。基本程序是:自學→提煉→交流→形成結構→鞏固練習。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和建構性,主張知識結構網絡化。即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組織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思索,找出共性,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并對知識結構網絡化。這種方式對揭示知識規律,認識知識本質有很大的幫助。
(3)定理新授課教學采用“發現式教學模式”。基本程序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組織交流→鼓勵猜想→引導論證→運用結論。在這一過程中,主動權在學生手里,引導學生發現推理,形成知識,滿足學生期待,解決實際問題。具體操作方法與啟發探究式相似,重點是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