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鷗 徐剛
摘要: 地方高校大學生逃課現象很普遍。本文通過對高校課堂點名的準備、點名方式、點名次數和考核體系的分析,確定點名制度優化措施和方法,使其更利于教學管理工作的實施。
關鍵詞: 高校課堂點名制度考核體系
一、高校點名制度的現狀
學生的天職是學習,上好每一節課是其最基本的任務,也是其學習知識、增長才干的最基本途徑。而近些年來,大學生逃課現象在大學校園里普遍出現,并有逐步蔓延的趨勢,幾乎成了高校中流行的通病,嚴重影響了大學的教學質量。
點名制度是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維持學生到課率的方法。一些高技術手段也被用到高校點名中來,如指紋點名系統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1]、基于多媒體大屏幕投影點名程序系統設計[2],但這些點名制度往往是在開始執行的時候收到了不錯的效果,遏制了高校學生的逃課現象,但隨后的經常性點名往往會起到兩方面效應:一方面點名會擠占正常的教學時間,從而影響教學工作的完成,另一方面,經常性點名可能會引起某些學生的反感,甚至會讓愛學習的學生產生老師故意浪費課堂時間的誤解,這也是大多數老師上課不喜歡點名的原因。
如何用好點名制度,讓點名制度既整治課堂紀律,又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既要依靠點名,又不能過度依賴點名。讓點名過程成為體現教師關愛學生、認識學生的手段,從而更加容易與學生相處,走進學生內心世界,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
二、點名制度目前存在問題
(一)教師不熟悉學生名字的讀法
有些教師在點名過程中錯誤百出,引起學生哄笑,被讀錯名字的學生氣憤不已。無意間,讓學生對教師的能力水平產生很大的懷疑。有些教師為了避免讀錯名字,采用故意跳過某一難念學生的名字,這種做法不可取。因為學生有洞察老師回避的心理,我就遇到過一次:該學生的名字叫“曾侃(kǎn)衎(kàn)”,也許是太多老師將他的名字讀錯了,在我讀到他的名字時,他抑制不住與我同時說出名字,而其他同學也似乎為老師沒出“洋相”長出了一口氣。因此,建議不要故意跳過某一位學生的名字。
(二)點名的方式有待改良
一些教師在點名過程中,只顧低頭念名字,不看學生,也不管誰在答“到”。這樣的點名,無疑在告訴學生,點名只是走走形式,老師不在乎,學生也不要在意。點名制度形同虛設,起不到任何效果。
(三)教師不認識學生
大學教師每門課所教學生較多,且大學教師不坐班,上完課就可下班,師生接觸機會較少。經常出現學生與老師打招呼,教師露出迷茫的表情,一來二往,學生再見到老師,就會低頭走開。師生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
(四)點名制度的強迫性
無論是何種點名制度,包括現場點名、指紋點名、多媒體點名,都具有強迫性,教師強迫學生學習,學校強迫學生到課,結果是:教師為學生的出勤率煩惱不堪,學校為學生質量下降“頭痛”不已[3]。點名制度的強迫性隨之引起學生學習的焦慮情緒蔓延,導致學生徹底失去學習信心,進而自暴自棄,影響到整個高校教學質量,導致大學生留級率迅速上升[4]。
三、點名制度的改良方案
鑒于以上點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建議教師在以下方面有所準備。
(一)高度重視第一次點名的準備工作
第一次點名是師生間人際交往的開始,也是師生間首次思想和情感交流的良好時機,所以教師在上課前應先熟悉全班學生的名字,名字比較生僻的一定要查閱字典,做到能準確無誤地念出這個名字,并將所有學生的名字熟讀兩遍,以防出錯。
(二)強調點名的藝術
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指出:“教育事業不僅是科學事業,而且也是藝術事業。”作為課堂的組成部分——點名要有所表現:點名時語氣要親切,語調要平和,語速要適中,聲音要富有磁性,有音韻美,還要用帶有關懷、熱情、喜愛的眼神看著被點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信任和關愛。“尊重是雙向的,理解是彼此的”。你尊重學生,當然會換來學生的尊重。
(三)記住學生的名字
人際關系學家戴爾·卡內基說:“世上最美的聲音是一個人的名字。”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是一種人際關系,如何讓它在一開始就非常融洽,教師要用心記住每個同學的名字。
但有時學生過多,怎么記住呢?我是這樣做的:向班主任要來所有學生的電子照片,排版打印。點名時,既有效地防止了“冒名頂替”的現象,經常看照片又記住了學生,了解了學生。記得我首次采用該方法時,學生們的表情可謂驚喜無限,下課后,紛紛跑來看自己入學時的照片。無形中老師告訴學生,老師關注你們每個人,師生關系也就親近了。孔子說:“親其師,信其道。”
(四)控制點名的次數
有人采用博弈論的方法,分析了教師的點名與不點名和學生的曠課與不曠課之間的博弈關系,發現教師通過采取策略性行動——“威脅”是可以實現教師不點名、學生不曠課效果的[6]。例如教師一開課就在課堂上宣布:“每次上課不定期點名,只要有一次點名不到的同學,平時成績將扣掉10分,直到30分的平時成績扣完為止。”愛曠課的學生通常不期待高分,但考慮到曠課一次可能被扣掉10分,直接影響到是否及格,理性的他就不得不非常謹慎,權衡再三的結果肯定是趨向于選擇“到課”較為劃算。
(五)改革大學生的考核體系
對比國內與國外的大學生結課成績的組成,會明顯發現它們的差別。以“微觀經濟學”為例,國內大學對學生本課程的考核方式如下。
某校1:“微觀經濟學”課時48學時,期末考試占50分,作業30分,點名考勤20分,總計100分;
某校2:“微觀經濟學”課時48學時,期末考試占70分,點名考勤30分,總計100分。
可以看出國內大學對學生的要求規定得很籠統,很多學生即使平時不上課,僅靠考前突擊也可取得不錯的成績。
再看加拿大里墨斯基大學的考核方式。“微觀經濟學”課時48學時(兩個學期),另有24小時助教答疑。考核比重100%,其中秋季學期期中考試占15%,春季學期期中考試占15%,當堂小考(每學年考6次,取5次成績)占10%(每次2%),按表決器參與程度占10%,在線討論和網上作業(共20次)占20%,期末考試只占30%[7]。
其中的“按表決器參與程度”就取得了點名的效果。在里墨斯基大學,每位學生入學時要花幾十加幣買一個專屬遙控器,上邊有ABCDE五個選擇鍵,一般來說教師每講一會,就讓學生們拿起遙控器選擇答案,時間只有一分鐘就關閉通道,所以你即使來上課,如果不認真聽,則選不對答案,得不到分數。當然你沒來上課遙控器也會告訴老師。
可以看出里墨斯基大學考核分得很細,單靠期末大考努力幾天根本不可能及格,不僅如此,每類考核還均有具體要求,即使100分中的1分都要經過努力才能得到。
綜上所述,通過對點名準備、點名方式的改變、點名次數的控制、考核體系的改變,本著“以生為本”的理念,充分合理地使用點名制度可以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保證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點名小事不小,正所謂:“學校無小事,片言也教育。”
參考文獻:
[1]周廣杰,范欽滿.指紋點名系統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J].教育文匯,2009,(9):65.
[2]徐學禹.基于多媒體大屏幕投影點名程序系統設計[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0,(1):246—247.
[3]張韋韋.逃課,給大學管理上了“頭痛”的一刻[J].教育與職業,2007,1:72—73.
[4]任莉,王季春.大學新生留降級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136—158.
[5]方華.積極心理學對高校教學課堂的啟示[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8,21(1):63—68.
[6]趙曉東.課堂點名的博弈分析[J].管理觀察,2008,(12):105—106.
[7]何曉春.加拿大里墨斯基大學考試考核體系對我們的啟示.職業教育研究[J].2005,(11):150—151.
通訊作者: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