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
教師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被認為是知識的擁有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可信息時代學生的認識領域大為擴展,學習內容大大增加,教師失去了課本和教材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對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師生之間的界限趨于淡化,誰先占有知識,誰先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誰就首先獲得發言的主動權。教師失去了以往的優越感,失去了主導地位,開始扮演“學習服務者”。社會角色認同的改變對教師提出了挑戰。在大家普遍關心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的今天,我們更應該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
造成教師心理趨于亞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發展對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應試教育的驅使下,教師的工作用具僅局限于粉筆、黑板、板擦及教科書,先進一點是投影儀。至于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相當多的學校無法做到。相當多的教師不能純熟使用電腦查閱資料,不會使用錄像機,不會制作課件,在不得不用時只好到電腦部花錢做。新教材只是讓他們感到內容更空乏,已習慣在一個劃定的框子里施展拳腳的教師們失去了常規的參照,感到的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們能夠利用一切現代手段,不斷豐富、更新知識,更新教學方法,然而現實的一切卻讓絕大多數的教師難以把握,心理上的壓力很大。
二、教師固有的工作及生活模式對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
教師每天能夠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有限。學校本身雖是社會機構,但對教師來說卻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場所。非畢業班的教師每天在校園內的時間差不多十小時;畢業班的教師都是十小時以上,三點一線,備課、講課、大量的作業和一次次的考試、試卷的處理,導致他們身心皆疲。
三、教育現狀對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并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改變教師現狀。不讓給學生排名次,不讓周六、周日補課,不讓假期補課,可中考、高考還是依舊實行,依舊以分數錄取學生。在部分學校,不讓排名次照樣排,不讓補課照樣補,結果教師的工作量絲毫沒減卻得不到學生的認同,有時更招致學生的反感和厭惡。
四、不良考核機制對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
同工同酬才能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獎優罰劣才能激發人的工作熱情。可如今,職稱評聘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不合理現象越來越嚴重。許多不合理現象得不到改善,教師心中的呼聲得不到回應,于是無奈、壓抑、消沉,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沒有熱情。
五、新的績效工資制度的施行對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
績效工資的推行本意是好的,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是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體措施,對于吸引和鼓勵各類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促進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是現實中,推行的制度往往施行不力,效果不佳,影響教師教學情緒。繼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
六、“素質教育”實施對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
九年義務教育本意是提高國民素質,可一個負面影響就是不論學生好壞,一律升級。這導致小學、初中的班級管理難度大增。素質教育要求不能體罰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等等,保護學生自尊心,尊重學生,這是對的。面對大多學生那渴求知識的雙眼,教師有責任維持課堂秩序、正常教學;面對學生和家長,教師是教書育人者;面對領導的積極號召,教師是拿出好成績的員工;面對家庭、真實的社會,教師有可能只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除了課本知識以外,往往懂得太少。重重矛盾難以協調,種種重任難以承擔。教師壓力大,若無正常的發泄渠道,則會產生心理問題,影響身心健康發展。試想,在這樣的狀態下從事教書育人工作,效果必然不盡如人意。
總之,上述因素取其一都會成為教師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據權威統計顯示:30%至40%的教師經常處于情緒波動之中,15%有心理問題,7%有心理障礙。強大的壓力使部分教師心理處于焦慮之中,以致身心俱疲,具體表現為失去愛心和耐心,喪失進取心。這樣,一些教師會在“無意識”或“事與愿違”的狀態下對學生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教師呼喚素質教育,呼喚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改革舊的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重建教學管理制度,廢除落后的教學管理和評價制度是真正改變教師的工作狀態,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知識水平的重中之重。這樣,才能真正讓教師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形成健康的行為方式,培養出不斷創新、勇于開拓、符合時代精神的社會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