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鳳
小學美術課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一門必修的藝術文化課程,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如何利用農村現有條件豐富農村小學美術課的教學內容,完成大綱要求的教學任務,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認識。
1.促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首先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人與人的個性都有一定差異,每個人潛意識中都有自己衡量美的標準,對美術學習內容和方式的選擇,必然受到學生個性的影響。舉個簡單例子,當你問學生:“你最喜歡什么顏色?”答案肯定是多種的,有的學生喜歡紅色,有的喜歡綠色,有的喜歡藍色,有的喜歡黃色……同一幅圖案,如果讓不同的學生著色,肯定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哪怕是同一學生,也許隨著心情的不同、年齡的不同也會表現出不同的效果。如第十二冊《美術》教材第5課《色塊組合畫節日》的教學,引導學生對6組色塊組合的聯想中,就提到應尊重學生自己的色彩感覺,允許各人有不同的見解。分析9種顏色的屬性,情感,自然屬性是由事物內在因素所決定的,如紅色與火相關,火與熱不可分,即人們對紅色的認識自然與熱有聯系。果實由青變紅,味道由酸變甜,紅自然使人產生甜的反應。每種顏色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怎樣體現它的情感表達,應根據內容而定,如紅色能讓人聯想到熱烈、幸福、歡樂,但也能讓人聯想到緊張、警告;藍色能讓人聯想到宇宙、天空、海洋、流動、遙遠、透明,還能讓人聯想到冷淡、冷漠。色彩通過一定的組合,能夠鮮明地表達事物的情調,例如春夏秋冬,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男女老少等。美術不像做“1+1=2”只有唯一的答案,學生也許能描繪出超出我們想象的美的圖案,尊重和保護人的個性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美術課程是最尊重學生個性的課程之一,學習美術課程并不是要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未來的大美術家,這是不現實的,重要的是讓學生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逐步體會美術學習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為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促使學生學會欣賞畫,提高審美能力
高年級課程中有欣賞教學,在教學時,我不急于介紹作品的年代和作者,而先讓學生自己欣賞,鼓勵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和感覺,并說說喜歡哪幾幅,為什么喜歡,有的為什么不喜歡。學生很喜歡這種讓他們暢所欲言的形式,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對欣賞的作品印象都比較深刻。我再簡介作品的年代和作者,以及作品所表現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在此期間,并不反對學生的一些獨到的見解,而是布置學生課后查閱一些圖書資料,進一步了解作品,以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學能力。繪畫課寫生練習比較多,對學生的寫生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根據高年級學生特點,我著重傳授一些透視、明暗技法,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物象。想象畫和創作畫教學,需要學生在已知的物象上作進一步升華,雖然他們的作品不像低年級學生那樣稚拙、充滿童趣,但畫面有主次、更充實,色彩運用得心應手,這是低年級學生無法比擬的。高年級的學生綜合能力較強,參與社會實踐較多,所以他們對于手工制作、美術字、板報設計、立體構成、浮雕制作更感興趣。例如在學完美術字后,我發現在校園的黑板報上,就立刻出現了新的字體的變化,這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無疑增添了生活樂趣,增加了自豪感。
3.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指導
低年級的學生雖然比中高年級的學生更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但他們的畫畫還正處于“涂鴉”階段,作品中存在著更多的隨心所欲的涂鴉成分,缺乏對描繪對象的取舍和畫面的安排能力,所表現的大多數是平鋪直敘式的,更缺乏對形的描繪能力。如果要他們畫一幅完全由自己創作的作品,則往往是左上角一個紅太陽,附近是幾朵均勻排列、大小一致、顏色一樣的云彩,云彩下面是幾只展翅飛翔的小鳥或蝴蝶,再下面就是房屋和排列均勻的花草和小白兔。不會描繪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更不用說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正因為這樣,我們對他們更要耐心引導。雖然如此,但要知道,美術創作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日積月累地進行練習才有可能獲得成功。雖然小學美術的培養重點是學生的美術素養和人文精神,但這里的美術素養和人文精神,理所當然地包含了畫畫這一基本技能。美術素養和人文精神很多時候都是由畫面體現出來的。因此,我們在進行美術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中,不能因為創新而忽視了對學生基本技法的指導。這就像走路,一個人連路也還不會走,又如何奢談跑步?美術創作也是一樣。只有在掌握了基本技法后才能進行創新(創作)。在小學低年級階段,讓他們從最簡單的基本形狀開始進行練習,從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等基本形體的描繪開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漸過渡到比較復雜的形體的描繪。不要求畫得很標準,只要有一定的樣子就可以了。
4.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觀察與想象之后的靈感狀態。以形象思維為引線,在生動有趣的作畫中牽動邏輯思維、推理思維、動作思維、靈感思維的自由,引導小學生進行某些相似的改進、相似的綜合而后創造,產生新穎、獨特的想法,從而走進自由自在的天地和理想彼岸。培養創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創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聯想。創造力的來源是心靈,學會運用自己那顆美妙智慧的心,才會有創造性思維的閃光。讓孩子靈活機動而不死板,善于聯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給學生手套的形狀,讓他們根據手套的外形用填添在手套上增加一些東西,讓它變成另外一種東西,如樹、樓房,表現出孩子想象的求異和創造的新意。
美術課教學以發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根本出發點,鼓勵他們敞開理想的心扉,展開理想的翅膀。我們在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點燃他們的創造力,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表現潛在探索欲、創造力的機會,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使他們的創造力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