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琴
好動、愛說,富有想象力是小學生的特點。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并且動口、動手、動腦的環節。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思考、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的樂趣。
如:二年級《云房子》一課第二自然段寫小鳥們造出了各種各樣的云房子,我說:“同學們,小鳥們造的房子漂亮嗎?你想不想把它們畫下來?”學生們高興極了,紛紛拿出比來,畫出了各種各樣的云房子:有的像大冬瓜,有的像花兒,有的像大樓房……“你還想造什么樣的云房子?也把它畫下來,看看誰造的房子漂亮?!睂W生們熱情高漲畫出了各種各樣的房子,還上了顏色,非常漂亮。這樣做不僅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天空云朵的千姿百態,而且培養了他們愛觀察、愛思考、愛幻想的習慣。
《月亮灣》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怎樣讓學生透過一個個方塊字感受到月亮灣如詩如畫的美呢?在讀熟課文后,我決定另辟蹊徑,利用畫畫這一途徑實現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讓學生用彩筆將各自體會到的美麗的月亮灣畫下來。學生們群情振奮,開始緊張而投入地作畫,十多分鐘后,陸續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紛紛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組交流、欣賞,并推選出了組內最出色的幾幅。作品雖然簡單稚嫩,但月亮灣主要景物的特點、神韻卻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孩子的畫中。
后來,我請幾位“小畫家”走上講臺,為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學生儼然是一位位小老師,有的從課文中找到自己作畫的依據,聲情并茂地朗讀這段文字;有的把整篇課文作為自己作品的解說詞;還有的進行了大膽的想象,把自己心目中的月亮灣介紹給同學……從讀文理解,到作畫悟情,到析畫賞美,學生運用自己獨到的審美觀,還原課文的內涵和意境,縮短了與作者的心靈距離,從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
《夕陽真美》這篇課文是優美的寫景散文,全文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夕陽西下時的瑰麗景色。在導讀第二自然段時,可引導學生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課文所描繪的畫面。重點感受“連綿起伏的西山”披上“夕陽的余暉”時的“壯麗”景色。課文描寫的景象學生可能較難想象,于是我就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畫“連綿起伏的西山”,“余暉”和“壯麗”則由老師和學生一起完成。一邊畫還可一邊用抒情的話語加以描繪,如“西斜的太陽正散發著它最后的光輝”,“照在連綿起伏的西山上,好像給山坡上了一件光閃閃的衣裳,高大的西山顯得特別雄壯,特別美麗”。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中,反復朗讀品味,感受太陽西斜時景象的壯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趣味盎然的繪畫中學到了知識,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又如教學《少年王冕》一課,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第五自然段,這一段描寫雨后荷花的句子,如何讓學生輕松理解、背誦呢?我決定還是用想、畫、說的方法。因考慮到學生繪畫的基礎,讓他們去畫湖里千姿百態的荷花,效果可能不是很好。于是我干脆繪制了一幅荷花圖(只是簡單的荷花、荷葉、樹木的輪廓),復印后發到每個學生手中,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后為畫面添加色彩,補充內容。在學生的畫筆下,“陽光照得湖水通紅。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表現出來了;“粉紅的荷花苞上雨水點點”畫出來了;“碧綠的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晶瑩透亮”也畫出來了……猶如藝術特寫。我知道學生已經領悟到了荷花的美。但我并沒就此打住,我問學生看著自己畫的荷花,想到了什么詩句,學生想了想,隨即說出了一些有關荷花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上頭?!薄ㄟ^這樣的設計,學生很快深入地理解了這一段,背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師恩難忘》這篇課文第二段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寫田老師上課的情景,田老師把一首詩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學生聽,這首詩是: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我在這段課文的教學中,利用課文中語言描繪的形象,利用兒童長于形象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邊讀邊把詩中描繪的景象畫下來,畫好后交流并修改,這樣做的效果遠勝于教師的抽象講解,而且學生不知不覺就把這首詩背了下來。
我國古代有許多優秀的詩歌充滿了詩情畫意,它們就像一串燦爛的明珠,在世界藝術寶庫中放射著獨特的光輝。
《宿新市徐公店》就是一幅村童撲蝶圖。它用斜線、直線、曲線、弧線(稀疏的籬笆、長長的小路、葉兒不濃密的樹)描繪出兒童撲碟的背景。在這首詩中,色彩非常鮮明。于是我讓學生把這首詩畫成一幅畫,邊畫邊讓他們思考每行詩要畫哪些景物?于是學生畫了“籬落、枝頭、兒童、黃蝶、菜花”等景物,在這些景物中,“蝴蝶”要畫成什么顏色?“枝頭、菜花”要畫成什么顏色?在畫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考。這樣自由讀詩,學生動手繪出一幅幅精彩的畫面,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撲蝶圖,感受到了詩人對春天和鄉村生活的愛,充滿詩情畫意。
又如《登鸛雀樓》,前兩句寫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群山落下去了,黃河的水正滾滾流向大海。在理解詩的大意后,我啟發學生通過想象,然后自己再畫一畫,以幫助入情入境。學生很快便體會了后兩句所包含的哲理。
總之,學習古詩,要讓畫面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這就要調動各人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詩句沒有繪出而生活中又一定有的聲音、動態想象出來,豐富到畫面中去,抓住詩人筆酣墨飽著力渲染的地方,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把學生深深地引入詩的意境。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學習宋詞,也可引導學生把它變成一幅風景畫或生活畫,展現在眼前,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如:《清平樂·村居》是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三個兒子的形象刻畫,抒發作者喜愛農村生活的思想感情。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意境。然后分上片、下片進行理解。如,學上片時,我讓學生重點抓住“茅檐”、“溪上”、“青草”等詞,邊朗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最后讓學生把感受到的情景畫下來。由于農村的孩子對農家生活比較熟悉,很快就將這一清新秀麗的江南農村景象表現了出來,再加上一個“醉”字,學生很快聯想到了老爺爺、老奶奶談話的內容,一種溫馨、愜意、悠閑自得的畫面躍然紙上。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邊說、邊想、邊畫,讓他們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美、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從而使他們喜歡上語文這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