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衛芳
小學語文教學中,對教師而言,最難教的是作文:對學生來講,最難寫的也是作文。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如何使作文教學有成效,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博覽群書,積累素材。
1.1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為作文準備素材。
知識靠不斷的積累,但人的記憶力有限,讀過的書,時間一長,印象就淡薄了,甚至遺忘得一干二凈了。因此,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引導他們專門準備一本讀書筆記,邊讀邊摘抄自己認為有用的內容,并進行分類,通過不斷積累,學生就擁有一個小型的知識材料庫,讀得越多,寫得越勤,積累的材料品種就越多,作文的素材就越充足,從而解決了寫作時“無米下鍋”的問題。
1.2借助范文,讓學生的作文有話可寫。
常言道:見多識廣。只是多讀才能識廣,才能信手拈來。一次,我出了一道作文題目,要求學生模仿《桂林山水》中的奇、險、秀和水的靜、清、綠進行片段練習。學生望著題目,手托下巴,不知從何下手,于是我就把事先準備好的同類型作文片段提綱發給他們看,如寫村頭大樹的高、大、密……使他們頓覺豁然開朗,原來這些東西也可以寫成作文。如此借助范文,學生思維的閘門一打開,似有千言萬語要訴說。
2.注重細節描寫。
2.1細節描寫的具體內涵。
所謂細節,就是構成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或環境特征的最小的組成單位。也就是表現事物各種感性特征的具體而細小的材料。而細節描寫就是對這些細枝末節的描繪,是記敘性文章的最小的描寫單位。可以說任何一篇文學作品中,無論是人物性格的刻畫,還是故事情節的展開,典型環境的描繪都離不開真實而又生動的細節描寫。好的細節描寫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質的性狀鮮明而又逼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從而增強作品的真實感和藝術感染力。
2.2認真細致的觀察是基礎,認真思考是源泉。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課外時間有限,對事物認識不深刻,所以在寫作前主一定要指導學生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只有多觀察周圍人與事物的變化,多靜下心來思考,寫出的事物才能逼真而不呆板,鮮活而不造作。只有細致觀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用眼睛看、用腦子記,善于捕捉對象的特點,才會有所感悟,寫得有個性,有靈氣。
2.3擴大課外閱讀量,多積累背誦好的詞語、句子、篇章。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多讀書,古今中外的名著、優秀的文學雜志、刊物都可以看。新課標就規定:要讓小學生多讀書,讀整本的書。這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的改變。我們的經驗也告訴我們:為什么六年級的學生比五年級的學生作文寫得好,而五年級學生的作文又比四年級的學生作文寫得好呢?關鍵在于量的積累。許多作家在談到自己的寫作成功之道時說:“我沒有什么好的方法,也不是什么寫作的天才,我只是比別人看的書多點兒罷了。書讀得多了自然就會寫作了。”
3.讓學生寫好生活日記。
生活日記,就是把自己每天的生活、學習、工作情況有選擇地記錄下來。要寫好生活日記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3.1內容要真實。
生活日記是自己經歷的實在記錄,而且要給自己看的,內容真實才有查考的價值。生活是七彩的,它多姿多采地呈現在我們每個人的面前。學校、家庭、家教、社會,都會有時代的浪花飛濺,只要我們能自覺地去觀察生活,觀察周圍的人和事,你就會發現一個“寶藏”,就會有源源而來、取之不盡的真實材料。
3.2事情要有意義。
有的同學說,日記就是把自己一天中親身經歷的,或所見所聞所感的東西記下來,記得越多越詳越好。如有個同學寫正月初一的日記,把這一天當中所有的事都記下來:早晨起床吃餃子,而后給陳老師拜年,到學校參加游園活動,中午到外婆家吃飯,下午和表弟一起上街,晚上回家看電視,臨睡前寫日記……眉毛胡子一把抓,成了典型的流水賬。日記的篇幅畢竟是有限的,同學們不可能把一天中的大事小事芝麻事件件都寫進去。一般要選擇印象深刻的,有意義的一兩件事記下來,其他的不寫或略寫。
3.3語言要簡明、通順。
寫生活日記,內容可長可短,但語言必須通順明白。
3.4可以給日記加個題目。
日記,一般不要寫題目。有的同學為了提高概括能力,給每篇日記都加了個題目。怎樣的題目才是好題目呢?一是題目要準確,能準確表達日記的思想內容,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二是題目要新穎;三是題目要簡潔。題目不能太長,幾個字就能提挈全文的最佳。
4.誘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作文產生“好感”。
好奇心是指對新異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小學生普遍具有這樣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還不夠穩定,他們善于模仿而不能持久,易產生興趣而很少專注,好動情感而缺乏意志,精于感知而疏于抽象。他們對教學活動中日常生活中的新異物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進而去了解“這是什么”,并嘗試去解決“這是為什么”。倘若在習作中誘發了他們的好奇心,使學生對習作產生“好感”,積極參與習作的興趣也會被激發出來。為了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我把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教材內容和特點,在閱讀教學中,精心設計導入語,設計問題。盡量利用掛圖、幻燈片、多媒體等媒介,把具體畫面與抽象的文字相結合,吸收學生的注意力。并采取說說、讀讀、議議等方法,讓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用了什么詞語句子來表達,等等。還注意在情感上引導學生,使學生明白作者能寫出這樣文字優美的文章,首先是對所寫事物有了感情。鼓勵學生只要像作者那樣帶著感情,在日后的生活中多讀、多看、多寫,也一定能寫出好文章。平常,我抓住小學生好參與、好動手的特點,結合教材內容,聯系學校的工作,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在操場上做游戲,到校外去春游、秋游,在課內進行一些知識競賽,在家里做做小實驗,等等,讓學生在玩中看、想、做,玩后說、寫、評,如此一來,學生消除了害怕習作的心理障礙,便不再覺得作文是高深莫測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