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摘要: 預習對于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實踐證明:有效的預習,能提高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可以提高學生課上聽講的效率,改變被動學習的局面;同時,預習也是培養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為此,本文對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問題進行了探討。本文主要從明確預習目標提高學生的參與力,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提高學生預習的能力,及時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保持學生的“熱度”三個方面展開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 預習目標預習興趣預習情況
預習是指教師在新課講授前讓學生預先閱讀教材,了解有關新知識,并獨立地進行思考,探索獲取新知識的一種學習活動。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心存疑慮,較少采用預習的方式。普遍認為,預習了,學生便對將要學習的內容失去了新奇感;預習了,學生了解了有關內容,會失去學習興趣與動力。需不需要預習,教師爭議頗多。
孔子云:“少年局性,習慣之為常。”良好的習慣使人終身受益。正如培根所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見,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有效的預習,能增強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可以提高學生課上聽講的效率,改變被動學習的局面;同時也是培養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數學學科的學習,要十分重視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那么,如何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呢?
一、明確預習目標,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預習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準備工作,預習的主要目的有三個:
1.讓學生初步了解新課的學習內容,使學生上課時對老師所要教的知識在思想上有所準備;
2.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解決一些書中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同時又起到鞏固舊知識的作用;
3.讓學生發現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就會有一種想學想學的心理,課上所講的重點難點就會被學生領悟,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認識鐘表》的預習布置:
方法一:
師:請同學們在家看看鐘表、認認時間,有疑難的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同學或家長。
方法二:
師:我們起床、吃早飯、上學……都要知道時間,離不開鐘表,你們注意過嗎?請你們仔細觀察,鐘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的?你能讀出它的時間嗎?有困難可以請教家長、同學或老師。
兩種預習布置有明顯差異,前者只是籠統的布置,缺乏指導,這樣的布置對學生來說不會產生多大作用。后者聯系學生生活經驗提出預習任務,并明確指出做什么、怎樣做。顯然,后者的預習布置目標更加明確,更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二、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提高學生預習的能力。
預習的布置也不是越詳盡越好。預習的布置和指導要視年級高低、教學內容的異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難易程度要適中,具有一定的誘發性、趣味性和思考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1.教師設計的預習題要突出重點,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的認識一課時,可以布置這樣的預習作業:
①收集圓柱和圓錐的實物(盒子等),并仔細觀察一下,它們各自的特征有哪些?
②用硬紙板分別制作一個圓柱和圓錐(可參照書的最后面),并想一想它們的特征中分別有什么相同與不同的地方?
這樣,針對高年級學生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布置了較為靈活的預習任務(兩項中可以全選,也可選擇其中之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預習作業。
2.教師在上課時要與布置的預習任務相互聯系,這樣才能真正體現預習的作用,并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例如在《比例尺》一課中,教師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提問:同學們,你們預習了比例尺,那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識?比例尺是用來干什么的呢?學生爭先發言,有的學生說比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有的學生說有了比例尺就可以把很大的東西縮小到一張紙上,比如說中國地圖……教師在根據學生的回答重組教學內容,跟著學生的思路走,學生就會認為他的預習得到了老師的肯定,是有價值的。
三、及時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保持學生的“熱度”。
及時檢查預習情況,并對預習情況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我有時在上課時提問題讓學生回答,了解預習情況;有時檢查學生預習筆記,評出等級;有時讓學生當堂質疑;有時讓學生將各自的預習情況作匯報。在檢查中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特別是后進生的進步時,我就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肯定他們的成績,讓學生感受預習成功的喜悅,誘發學生的預習興趣,使他們感受到進步的喜悅,樹立自信心。
總之,實踐告訴我:真正有質量的預習,不僅能極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使學生在數學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培養和提高。如果教師能持之以恒地在這方面努力,那么學生良好的數學預習習慣就能很快養成,課堂教學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吳春娟.淺談如何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J].成才之路,2011,(18).
[2]王亞飛.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J].中學教學參考,2010,(10).
[3]萬桂梅.細節決定成敗習慣成就未來——談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J].中小學電教(下),2010,(12).
[4]王青香.淺議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J].青海教育,2007,(04).
[5]賀君林.淺談學生數學拓展能力的培養[J].山東教育,2006,(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