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
黨中央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它對我國社會建設長遠地、可持續性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它是我國廣大人民長治久安和平建設家園的重要保障。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除黨的英明領導外,需要各方面的協同努力,需要全國人民的通力合作與奮斗,教育更是起著重要作用,教育的發展會出現更多的人才,優秀人才又會促進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進步。而且隨著整個民族文化與素質的提高,又使人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和睦相處,共建家園,所以在國家制定的“十一五”規劃中,提出“優先發展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在《教育:必要的烏托邦》中說:“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人類將教育視作努力實現和平自由和社會正義這些理想的一筆不可缺少的財富……視作一種培養更深層次和更加和諧的人類發展模式和首要辦法,藉此要以進一步減少貧困、排斥無知、壓迫和戰爭。”
黨和政府充分認識到教育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十分重視教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無論在資金投入和人才配備上,都把教育放在重要戰略地位。到目前,我國共有50多萬所各類型的學校,1400多萬教職員工,2004-2007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投資100億元,重點扶持西部農村貧困地區,新建和擴建7700所農村寄宿學校。又安排100億元,為中西部地區中小學建設網絡或衛星、光盤等教學設備,并幫助建設2000所職教基地,1000所縣級職教中心、職教學校和100所師范高職學院。到2005年,高中(包括職業學校)在校生達到了3990多萬人,年增長率為9.64%。代辦教育也有很大發展,2005年有學生3057.55萬人,比2000年增加17.38%。2002—2005年間,國務院召開兩次職教會,確定“以服務為宗旨,以產業為導向”的主導思想,全面貫徹“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總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促進了經濟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十一五”期間,黨又提出“素質教育、普及、發展、提高”的方針,2007年小學經費達到300元,初中500元,使九年義務教育得到普及、鞏固。2001年以來,舉辦900多種培訓班,57000多人受益,尤其為各類打工族帶來更大的好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使社會更加安定、和諧。
構成和諧社會的條件有很多,內容也包括多方面,但政治的安定團結,經濟的發展、繁榮無異是最基本的,而這都離不開人的素質,即人的文化、知識、才能,而文化知識、才能都是教育的結果。據調查,河南省大別山區的新縣,是“老、山、邊、窮”的小縣,所謂“老”,是老革命根據地,“山”即山區,“邊”指邊遠地帶,固而是個窮縣,全縣30多萬人,人均7分地。由于政府的重視,優先發展教育,率先實現了“兩基”目標,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為100%,輟學率為0,至2003年在校人數中小學為55366人,其中高中7731人,小學28797人。為社會培養9800名各類技術人才,20多人獲國家省市科技進步獎與稱號,創外匯1000多萬美元,使原先“窮”的“老、山、邊”變成富裕縣,人們文明、社會和諧。可見教育能使人們得到更好的安置、更優越的待遇,都會有更多的機會為社會創造財富,但是,我國的教育發展還趕不上和適應經濟等各方面發展的速度,這也是我國政府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地位的重要原因,而且,就全球化來看,不只是經濟的發展,還有社會結構、新的信息、通訊技術等等,這些都要靠教育來完成。尤其在新的科技加速發展的時代,教育更能提供個人與國家飛躍發展的機會,這就給教育帶來更多新的內容,也給教育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我國教育的現狀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有了巨大的進步,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使社會經濟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全國15歲以上的受教育率為8.3%,而發達國家為12%以上,我國學生入學率為21%,而發達國家為61.1%(1997年統計),差距還很大。在我們國內教育的發展也不平衡,東部較好,而西部還相對落后。據2004年統計,中部某地5120位農村教師,能使用電腦的僅為18%。再者,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問題,如教材龐雜重復,甚至瑣碎;輕視素質教育,學生只顧完成繁重的作業,只能背誦書本知識,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與創造性,教師素質不高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下面僅就幾個方面的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
第一,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必須把學生從單純的書本知識和繁重的作業中解放出來。一般老師照本宣科,灌輸課本內容,很少擴展調整,學生則死記硬背,沒有消化和思考能力,更沒有對知識分析與組合的機會,其實即使計算機課,也不只是把學生培養成計算機工人,只會機械處理數據,而應使他們具備認知能力、表現技巧和創造能力。黨提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方針,使其更主動地服務社會,而不是以技術為本,教育應使人意識到他的主體性,使其人格與技能都能充分發揮,根本的一點,是要全面地、正確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它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努力。
第二,關于專門技術技能與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問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當然應以基礎知識為主,大學以上應在基礎知識、基礎理論的基礎上掌握更多的專門技術、知識和理論,以適應社會各方面的需要。各級政府為農民工開設的各類培養班,更具有極強的針對性,使其掌握一門具體專業技能,作為貢獻社會和個人謀生的手段,這也是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一點人們都認識得比較清楚,而且做出了很好的成績。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分工也愈益精細,各門具體的技能知識也相應獨立地為人接受和應用。不過教育也存在由泰勒模式向后泰勒模式轉化的傾向,即由專一到多能,由專門技能向普通知識、理論的轉化。普及教育大學的公共理論課,應當為學生普遍接受,而職業教育及專業部門則應著重專門技能的訓練。再者,人的智能類型不一樣,一為抽象思維型,一為形象思維型,前者為研究型、學術型、設計型,后者為技能型,因此應當根據他們的不同智型學習不同的知識和從事不同的研究。而且隨著科學的進步,“新職業化改革”的潮流要求減少專門技術與職業課程,加強統一課程,增加普遍學術教育,使各類課程與學校創建統一的系統與通道,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多為一專多能,更能適應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印度的格什·阿塔爾說:“教育必須具有普遍性,而不能異常具體,否則會留住過時的東西,它必須以一種跨科學的、甚至是超科學的框架來鍛煉人的大腦,這樣學生學到的就是知識結構的整體原則。”這樣的人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與社會構成和諧的整體。我們現在的大學生,除了幾門公共課如政治、外語外,很少有跨行業但又具備知識的基礎的課程,而我們的專業設置又很多是傳統傳下來的,培養的學生,不一定符合社會的需要,這就遇到就業的困難。失業就是社會不和諧的表現,而如有了普通的基礎知識,則在此基礎上學習一門新的適合社會需要的技能則要容易得多。
`第三,教育是為社會服務的教育,是建設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極重要的一個方面,那么辦好教育也需要社會的努力,學校要主動地了解社會的需要,調整教育的內容與結構,社會也主動地幫助教育,教育也應主動要求社會的幫助,使教育按社會的需要培養人,使他們學成而更好地融入社會。以前有一種齊抓共管的說法,除了黨、政府、學校領導為主外,還可以由社會各行各業、小區、工礦、農村等共同努力,尤其對中小學的素質教育會起到更好的作用,也為高等學校更好地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現在我們的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門主管,以外的力量很少參與,就連家教很多人也不理解,據調查(天津),贊成家教的占19.9%,而且還強調要有條件,否定的占77.8%,不置可否的占2.4%。可見,要想教育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還需要做很多艱巨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陳志科.家庭學校與教育形式創新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P59.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閱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