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佳
摘要:以《21世紀經濟報道》與《紐約時報》的房地產報道為例,研究了兩家媒體在深度報道方面存在的差異。通過取樣和分析,發現兩報在寫作風格、主題選取和視角選擇方面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并針對上述差異,為兩份報紙提出了若干改進意見。
關鍵詞:21世紀經濟報道;紐約時報;深度報道
一、研究背景
房地產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產業鏈上至關重要的一環。自2009年電視劇《蝸居》熱播以來,房價過高、開發商圈地、房地產行業泡沫等現象,再度成為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和各大媒體的關注焦點。而對房地產行業的新聞報道,則是人們了解和獲取相關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文章選取了《21世紀經濟報道》和《紐約時報》的房地產深度報道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上述兩報在房地產新聞深度報道方面存在的差異。
1.研究對象選擇。《21世紀經濟報道》是南方報業集團下屬的中國最大的商業報紙媒體,是全國的三大經濟類報紙之一。它以分析國際形式、透視中國經濟、觀察行業動態、引導良性發展為目的,即時有效地反映世界經濟格局及變化,跟蹤報道中國企業界的動態與發展。《21世紀經濟報道》本身就以其深度報道和理性分析著稱,在新聞報道中強調客觀性與調查性。
《紐約時報》創刊于1833年,其報道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紐約時報》是美國高級報紙和嚴肅刊物的代表,其受眾群主要是中產階級、國會議員、政府官員和高級知識分子等高端讀者。《紐約時報》在深度報道方面也擁有著光輝的歷史,刊登在《紐約時報》上的深度報道曾多次贏得普利策新聞獎。
由于二者在受眾定位、報道風格以及對深度報道重視程度等方面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本文選擇了這兩份報紙作為深度報道的研究對象。
2.深度報道概念。目前,關于深度報道的內涵,學術界還存在著廣泛的爭議。一般認為,深度報道是對某新聞事實或新聞現象所進行的集中而專門的報道。具體講,深度報道指的是新聞傳媒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和板塊中,努力運用廣視角、大容量、深層次、多手法的思想視域與報道方式對某新聞事件或新聞現象所進行的專門話題報道或問題研究報道。除了電視以外,深度報道為報刊所用,既在報紙中不可或缺,又在新聞類期刊中承擔棟梁之任。
二、樣本選取與分析
選取了《21世紀經濟報道》與《紐約時報》2009年9月25日至2009年12月25日的房地產新聞深度報道(共計20篇)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 通過對這20篇報道的比較和分析,筆者發現,兩家媒體在房地產新聞深度報道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
1.寫作風格。深度報道,報道的是“新聞背后的新聞”。它與一般新聞報道的不同,在于其解釋的深刻性與闡述的科學性。而筆者通過對樣本的分析和研究發現,《21世紀經濟報道》與《紐約時報》在解釋與闡述的方法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21世紀經濟報道》的11篇房地產報道中有7篇主要采用說理的方式,即借用邏輯的力量來對相關新聞事實進行解釋和闡述。記者在進行報道時,較多的依賴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利用類比和邏輯推理的方式構建新聞事件之間的聯系,啟發受眾的思考,從而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這些報道大都反映出了激烈的觀點上的沖突,最典型的莫過于帶有預測性質的深度報道。例如《樓市最后的沖刺?》一文,在房地產政策止續的討論中分別引用了支持派與反對派兩派代表人物的觀點,用思想碰撞的火花來引發讀者對這一問題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
相反,《紐約時報》的9篇報道中則有8篇采用的是背景材料敘述方式,即大量運用背景材料來完成解釋說明的任務。該類報道在寫作時主要運用敘述的表達方式。《紐約時報》的深度報道一般都比較擅長于組合和運用各種背景材料,記者通過對新聞事實本身的敘述來闡釋其深層的含義,增強了報道的客觀性。
2.主題。通過對樣本的分類和分析筆者發現,兩家媒體所涉及的主題可分為:房地產政策解讀、房地產行業現象分析、事件追蹤調查三類。兩份報紙在這三類主題的報道中均有所涉及,但相比之下《21世紀經濟報道》的新聞主題更加廣泛,分布也更加均衡。
兩份報紙房地產深度報道的主題分布情況如表1:
由表3可知《紐約時報》的深度報道,側重于對房地產行業現象的解析。記者在報道中,通常以典型的人物和事例作為切入點,并將其他背景材料與之聯系起來,旨在反映整個大制度背景下行業發展的現狀,從而探求該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和深層原因。如“Weathering the downhill slope of recreational real estate”一文,在文章開篇以一家滑雪場設計師的境遇作為引子,并縱向對比了近十年娛樂房地產的發展狀況,接著又橫向對比了美國、英國和中國的行業發展情況。通過時間與空間的多維描述,為讀者揭示了隱藏在該現象之下的本質。
與之相比《21世紀經濟報道》涉及的主題更加廣泛。這些報道同樣就人物或事件展開報道,但卻始終圍繞該事件本身,致力于揭示房地產產業鏈上某一環節出現的問題及其原因。
例如《暴利的秘密:施工捂盤》一文,以上海的一個房地產項目入手,闡明了有關部門在土地預售方面的監管漏洞。
3.視角。筆者對20篇新聞的報道視角進行分類,將報道視角分成了:政府官員、房地產開發商、行業專家、購房者四類。具體情況如表2:
由上表可知,相比而言,《21世紀經濟報道》擁有更為廣闊的視角,而《紐約時報》的報道視角則集中于開發商和購房者這兩類。
《21世紀經濟報道》涉及到房地產行業的各個方面,并試圖以廣闊的視角,連續的報道和多樣化的題材,展現出我國房地產行業的宏觀圖景。例如《清理地方“救市”政策:調控房價火線行動》《樓市調控之禍:房價且調且漲》兩篇報道,同樣是對現行樓市政策的解讀,卻選擇了不同的立場。前者主要站在政府職能部門的角度,解讀宏觀調控的原因與具體措施,而后者主要站在購房者的角度,探討相關措施所產生的效果。
不同的是,《紐約時報》多以房地產商和購房者的視角作為切入點,旨在使整篇報道顯得親近自然,渾然一體。其內容和細節充分體現了強烈的人文關懷,使讀者能夠感同身受。例如“The big mistake”一文,以帕拉迪諾夫婦的購房經歷作為主要敘事線索,文中曾17次引用帕拉迪諾夫婦的原話,引起不少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結論與啟示
通過對這兩份報紙房地產深度報道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二者的不同風格,以及各自的利弊。《21世紀經濟報道》以邏輯說理為主要寫作風格;新聞報道涉及主題廣泛,且各類主題分布均衡;并采用了多樣化的廣闊視角。《紐約時報》則以敘述背景材料為主要寫作風格;新聞報道主題雖然廣泛,但分布不均;擅長以單一的視角敘述和描寫新聞事件。
對于《21世紀經濟報道》來說,應當學習如何有效的組合和運用背景材料來說明新聞事實。同時,要注意挖掘新聞事實的廣度與深度,將其與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結合起來。另外,記者們也應當在報道的流暢性與貼近感方面多下功夫。
而對于《紐約時報》來說,應當加強報道中的邏輯思辨能力,充分發揮理性與思維的作用。其次,在報道時,可以盡量豐富主題,加強內容的多樣性。最后,記者應當改進報道的單一視角,是新聞事件顯得更加透明、清晰。
參考文獻:
[1] 郭光華,朱祖純. 中西深度報道比較輪[J].湖南社會科學, 2004(4).
[2] 許駿飛. 南方周末和紐約時報的深度報道比較——以三鹿奶粉事件報道為例[J].新聞記者,2009(8).
[3] 呂景芳.論新聞背景與深度報道的關系[J].新聞知識, 2002(12).
[4] 朱慶好.論深度報道的人文價值[J].廣西社會科學,2006(5).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