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具體實施,我國高等教育的法規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依法治教要求,須強化依法治教的觀念、明確高等教育法規建設目標,完善高教立法、執法和普法工作,扎實推進高教法治建設的開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法規建設;存在的問題;建議
我國推進科教興國戰略,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發展。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促進了我國高教制度的變革和創新,而變革和創新都有賴于一個完備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以及這些法律法規的有效貫徹實施。隨著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不斷推進,高等教育法規建設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高等教育法治建設的現狀與高等教育的發展還不是很適應。
一、高等教育法治建設成效顯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法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我國先后制定了《學位條例》、《義務高等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職業高等教育法》等高等教育法律法規。據初步統計,國務院共制定了34 項高等教育行政法規,各地方共制定了300多項地方性高等教育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基本適合我國國情和各地實際,規范了高等教育行為,保障了高校師生的合法權益。高等教育法律法規的實施與監督工作,也越來越受到各級人大和政府的重視。我國高等教育普法工作廣泛開展,高等教育法制工作的機構、隊伍建設不斷加強,行政執法與執法監督工作不斷推進,為全面推進依法治教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高等教育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法治建設雖然成績顯著,但是也存在著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第一,高等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完善。我國高等教育法律法規體系還不不完善,一些法律空白地帶和模糊地帶給不法分子的違法活動提供了機會,比如教育主體資格立法、投融資體制立法、受教育者合法權益保持立法的缺失等等;高等教育法律的配套性法規、規章不完善;一些法律規范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有待進一步加強;法律法規穩定性不夠,隨政策調整幅度較大等。
第一,高等教育系統的法治觀念薄弱。一些人對高等教育應依法發展的認識不夠,認為不依靠法治建設高等教育事業照樣可以取得較快的發展,在實踐中,經常出現“一任校長一個規劃”、不切實際的發展規劃、完全以行政的辦法辦教育等現象。
第二,依法治教尚未成為高等教育行政部門、政府有關部門及學校的自覺行為。在執行高等教育法律法規過程中不注重依法辦事,一些人憑個人的主觀判斷隨意解釋高等教育法律法規,不但損害了高等教育法律的權威,也妨礙了高等教育法制化建設的進程。
三、加強高等教育法規建設的建議
(一)依法保障高校的辦學自主權
雖然《高等教育法》賦予了高等學校依法辦學的自主權,但是我國的高等學校仍在相當程度上按集權模式管理,束縛了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不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完全行政化的體制也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二)在高校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
一個高校的領導制度和組織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意義,高校領導的責任在于制定戰略、擬定規劃、確定政策、組織管理、使用干部,而履行好這些職責的基礎是科學決策。高等學校領導干部的決策水平對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三)建立有效的激勵強化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校也引入了競爭激勵機制,取得了較好成效。但是,這種激勵機制只注重獎勵能達成較好目標的骨干人員,達不到全員激勵的效果。按照強化理論,只要控制行為的后果(獎懲)就可以達到控制和預測人的行為的目的。對于高校管理部門而言,采取科學的激勵強化手段,能有效地激發師生員工的積極性。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兼有學術管理和行政管理的雙重性質,激勵強化機制對于高等學校辦學質量的提高非常必要。
(四)建立高教法治建設的反饋機制
加強高等學校法治建設,必須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促進法治建設的良性循環。首先要加大高校普法宣傳力度,以已頒布的高教法律法規和高校內部規章制度為重點,進行系統的學習宣傳和教育。其次要暢通反饋渠道。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制定之后是否行之有效,制定過程中群眾的參與程度和實施過程中群眾的反饋程度非常重要。教代會、學代會作為民主管理的組織形式,在反映民意、促進制度建設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各高校應充分發揮其作用。高校內部的重要規章制度,應由學校教職工參與制定,對教職工提出的合理建議要認真加以研究和采納。。
參考文獻:
[1]李玉非,方曉東.共和國教育60年人事記[N].中國教育報,1999.
[2]柯濟.高校科技與新中國共成長[N].中國教育報,1999.
[3]母國光,翁史烈.高等教育管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譚莉莉,教育學碩士,華中農業大學楚天學院學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