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海
摘要:在中國細金工藝的歷史發展中,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的花絲鑲嵌堪稱頂峰,這個時期涌現出了大量的藝術珍品。文章試從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以萬歷皇帝的金善翼扇冠和乾隆皇帝的金甌永固杯為切入點,綜合這兩個時期的珍品,在造型、紋樣、工藝等幾個方面分析這種國寶級技藝,來啟發當下的藝術和工藝品創作。
關鍵詞:明清;北京;花絲鑲嵌
一、概述
中國的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實為“花絲工藝”與“鑲嵌工藝”兩大制作技藝的結合,主要選取金、銀、銅等貴重金屬為基礎原料,鑲嵌珠寶、玉石等點綴物。花絲鑲嵌作為傳統的金屬工藝門類,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已有雛形,歷經了不同朝代的發展,到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北京、成都、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均有此工藝,但以北京最為精湛,號稱“燕京八絕”之一,這與歷史上花絲鑲嵌本身的材料貴、工藝復雜、為皇家御用之物有關。
二、明清時期的歷史沿革
明朝建立后,由于王權至上的原因和為了滿足宮廷日用品的需求,明王朝宮廷開始選拔各地的能工巧匠為皇權服務,其中就有許多優秀的花絲鑲嵌的技師。于是,花絲鑲嵌在融合了各地文化和技術的基礎上,開始有了明確的風格,這種風格不僅僅屬于北京這個地域和宮廷的造物,多元的文化使得這個風格有了中華文化的屬性,它的身上帶有更多的中華文化的烙印。明朝花絲鑲嵌的用料主要為金,用途涵蓋了日常生活必備的各種器皿和首飾等物件,這個時期的代表作為萬歷皇帝的金善翼扇冠。萬歷皇帝的金善翼扇冠由前屋、后山和翅三部分構成,分別運用518根、334根、70余根直徑0.2mm的金絲編織而成。金冠整體輕盈通透,金絲編織的均勻得體,無明顯結頭,兩條金龍由金花絲堆壘而成,附著于后山上,生動威武,焊接處無不牢處和迷藥處,體現出了當時制作者高深的焊接技術。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康熙年間,統治階級為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惜巨資在宮廷養心殿成立了造辦處,造辦處為清宮內務府所屬,是負責制造皇家御用品的專門機構。為皇族服務的造辦處集中了全國技藝卓絕的工匠們,加上各地官府進貢上來的金屬珍品,承接了明朝優秀技藝的花絲鑲嵌進一步得到繁榮。清朝的統治階級尊崇藏傳佛教,器物的取型題材較之明朝更為寬泛,宗教色彩也明顯濃厚。清朝時期傳世的作品較多且制作技藝精良,尤其以乾隆時期的金甌永固杯最具代表性。金甌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權永固,高12.5cm口徑8cm,足高5cm,杯口鏨有回紋,通體鏨有纏枝花卉,花卉處鑲嵌有數十顆紅、藍寶石,珍珠和碧璽,杯兩側為雙立夔耳,夔龍頭各嵌珍珠一顆;底部是三象首為足,外形呈鼎式。金甌永固杯是乾隆皇帝每年元旦舉行開筆儀式時專用的酒杯,并作為皇室的祖傳器物相傳,是不可多得的清宮珍品。
三、造型特點及基本紋樣
傳統的北京花絲鑲嵌的器物涵蓋的種類很多,大的方向上包括宮廷日常用到的盒、盤、碗、杯、擺件、茶具、酒器、如意、首飾等,每個大的方向上又包含著許多具體的物件,如首飾中包括帽飾、頭飾、扁方、發簪、手鐲、戒指、指甲套等等。題材受宮廷文化的影響,主要選取龍、鳳、如意、壽桃等代表吉祥尊貴的造型,不同于民間的金銀制品,龍、鳳是封建朝代民間所不能使用的造型,金光閃閃、不惜材料的造型使得北京花絲鑲嵌可以不顧忌成本,沒有大小的概念,只是為了滿足于皇室的需要。
基本的紋樣取決于花絲的構成,明清時期常見的基本紋樣有幾何紋、圖案紋等。其中幾何紋包括鋸齒紋、回紋、套古錢紋、卷草紋等,圖案紋包括自然類、植物類、動物類等題材的紋樣。這些紋樣以一種元素的相同重復或有規律地排布為主要特點,既可單獨使用,又可以作為錦地使用。
四、工藝技法
花絲鑲嵌之花絲工藝:花絲工藝是絲的藝術,經過前人的經驗和總結,現今的花絲可大致分為素絲、花絲、鞏絲、小松絲、泡坯絲等三十多種,而優秀的花絲技工可在實踐的操作中不斷創造著新式的花絲,豐富著花絲的種類。花絲工藝基本技法用八個字來概括即為:掐、填、堆、壘、織、編、攢、焊。這八種技法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次序上的搭配。
花絲鑲嵌之鑲嵌工藝:鑲嵌工藝是寶石等材料與貴金屬結合的技術,它在北京花絲鑲嵌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鑲嵌工藝主要依附于花絲工藝,或言之花絲工藝也突出了鑲嵌工藝,正因為有了鑲嵌工藝的存在,花絲鑲嵌才能更好地表達出更多的層次和美感,兩種工藝的相互配合使得北京花絲鑲嵌不同于其它各地的花絲或鑲嵌工藝,具備獨特的北京地域風格。從明清時期的北京花絲鑲嵌技術上看來,鑲嵌工藝主要分為銼、鎪、崩、擠、鑲等幾種。
五、總結
明清時期的花絲鑲嵌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及藝術風格,深刻影響著之后的花絲鑲嵌作品。深入研究明清時期北京花絲鑲嵌的珍品,有助于了解當時宮廷及社會的真實風貌。總結花絲鑲嵌的藝術價值,對當代的藝術品及工藝品創作都會有所啟發。2008年,北京花絲鑲嵌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之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
參考文獻:
[1]楊小林.中國細金工藝與文物[M].科學出版社,2008.
[2] 梅寧華,陶信成.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金銀器卷[M].北京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