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旗袍作為我國服飾文化的代表,它是展示女性之美、具有中國傳統特色以及民族代表性的“服裝之最”。 它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而旗袍的現代演繹更是對其魅力的完美表現。
關鍵詞:旗袍;產生;發展;現代演繹
長期以來,旗袍得到了大眾女性的青睞,街頭巷尾,不論老少,皆可見著旗袍之人。以下將從旗袍的發展歷史以及旗袍的現代演繹等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旗袍的發展歷史
滿族,又稱作“八旗”或“旗人”,他們的服飾也就是“旗裝”。可以說,“旗裝”就是旗袍的雛形。《辭海》中如此寫道,“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邊緣繡有彩綠。”旗袍產生的初期,使用范圍還主要集中在滿族以及少數漢族貴族當中。有趣的是,滿族女性在著旗袍時腳上穿“花盆鞋”,這樣一來,比一般女性高出一些,更顯出滿族女性美麗動人的身姿,某種程度上,這可以說明,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當時女性對服飾審美的要求基本上“延續了宋朝到明清時期女性‘以瘦為美、以‘病態為美的審美特征”。
(一)清代旗袍
初期的旗袍風格拘謹,這與當時朝廷推行的高壓統治以及對外閉關自守等政策有關。旗袍的基本樣式沒有多大地變化,袍領比較低,官用、民用的樣式大致相同,僅圍繞著旗袍的用料、選色以及飾物上變動,以示等級分明。甚至為顯示出身份的高貴,常常在旗袍上繡有大面積的繡花圖案,有的占到旗袍的三分之二。且面料也按照等級加以嚴格區分,宮廷旗袍用色極為明朗、強烈、艷麗,而平民則以灰暗為主色。
中后期的旗袍相較于初期,更顯得簡化,不論是宮廷還是民間,形式皆以寬大為主。中期時,人們常在旗袍外加一坎肩,以達到修飾和保暖的雙重作用。至后期時,人們在旗袍和坎肩上均有較大的變化,例如,加高了袍領,袍身也漸窄,且坎肩的領可有可無,也有加高之勢。為攀比,人們在衣袖內也會增設兩三層假套袖,以此獲得層層疊落的效果,后來更是成為一種時尚。
(二)近代旗袍
近代旗袍,總的來說,基本上是在清代的基礎上加以改良的。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社會動蕩不安,內憂外患。辛亥革命后,廢除君主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除舊迎新。服飾上有很大的改變,尤其是廢除了清朝冠服。在此條件下,創造了新式旗袍。《辭海》上如此寫道,“直領,右斜襟開中、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
旗袍發展的全盛期是三四十年代。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的女性,無論在什么場合均穿著風格迥異的旗袍,有的甚至開始露出胳膊和腿,這在以前是絕不可能的。且一些電影明星尤為熱衷旗袍,比如胡蝶、阮玲玉等人。旗袍成了女裝的典型代表,并逐步走向經典。這個時期的旗袍在結構上受到了西方裁剪的方法,變得更短,腰身也更加地突顯,且趨于簡潔,在色調上力求淡雅,重點體現出女性的自然之美,堪稱經典之作,這使得后來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這種樣式,而只能在長短和胖瘦以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被稱為“Chinese dress”的旗袍就是指這個時期的旗袍,足見旗袍在當時乃至世界上的影響力。
五十年代,建立了新中國,試圖摒棄封建的所有糟粕,任何與不平等、象征階級、性別特色等有關的均被廢除,而旗袍在當時就被認為是過時的陳舊意識形態的體現。
六七十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自然災害等原因,整個社會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等方面都遭受重創,旗袍更是被摒棄了。可以說,六七十年代是旗袍消失的年代。
(三)現代旗袍
到了七八十年代 ,全面的解放,加上旗袍本身難以抵擋的誘惑,使得旗袍有重新回歸到人們的生活。 但是社會在不斷地進步,人們的審美標準也日益提高,而旗袍卻有短暫的停滯狀態,因此,人們對旗袍的要求也越發的嚴格,比如裁剪方法、裝飾手法和面料的選擇等等。
改革開放為我們打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旗袍在國外也深受喜愛,這使得人們不斷地對旗袍加以改進,使旗袍的民族化、科學化和時代化完美地統一起來,讓這種民族服飾既保有東方特色,同時又符合世界時裝的流行趨勢,具有賢淑、優雅的氣質的旗袍一得到國際的認可,成為世界性的時尚服飾。
現代旗袍不僅保留了傳統的特點,而且還融入了創新意識。自此,傳統的旗裝被注入了時代的血液,賦予青春的活力。旗袍和時裝聯手共存,從一個嶄新的角度,用一種發展的觀念,抒發著一種嶄新的情懷。
二、旗袍的現代演繹
(一)與現代服裝的有機結合
首先,與職業裝的融合。現代禮儀服裝就是根據傳統旗袍改進的。它裁剪得體,穿著也方便簡單,屬于淑女裝的形式,讓人賞心悅目。在中式風格的賓館、酒店,隨處可見身著旗袍的禮儀小姐。之所以能產生這樣的效果,這跟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崇尚分不開,人們往往在一些日常生活中,傾向于追求一種本民族的東西。另外一個則是旗袍作為我國的國服,體現了中國的國粹。試想一下,當你享受美食的同時又可以欣賞美麗 的服飾,這是何等的愜意啊。其次,對于穿旗袍的人而言,更能顯現出女性的優雅氣質,婀娜的身姿,讓女性增加信心。
其次,是與演出服的結合。演出表演時,無論是主持人,還是表演者,他們在選擇演出服時,常常會著旗袍。但由于工作的需要,應選擇不同的旗袍。比如主持人,所著的旗袍就要顯得端正。對于歌唱演員來說,不同的演唱風格,就要選擇不同的旗袍,民族唱法的就要以民族特色為主要特征,這樣比較適合、得體。而唱江南民歌的則適宜淡雅、素凈、色彩偏淡冷調的旗袍,這樣使人聯想到江南。如若是東北民歌,旗袍的色彩就要鮮亮些,體現出東北人的熱情、豪爽、豁達的性格。對與舞蹈者,由于跳舞,他們的動勢較大,一般的旗袍對于他們而言很受限制,因此,就要改為上下裝的中式服。
第三,與休閑裝的結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工作之余,人們對休閑時的著裝也很是注重。除了休閑時穿休閑裝,很多人在工作時也穿。因為,休閑裝代表了隨意、精致且充滿感情的意味,深得大眾人們的喜愛。休閑旗袍不像正規旗袍那般嚴謹,沒有固定的要求,人們可根據自身的喜好來定,體現出“休閑”性和“創意”性。越來越多的人在結婚時,選擇穿旗袍,節假日里,也可見身著旗袍的人,老少皆有。
(二)在現代影視中的完美體現
無論是旗袍,還是影視作品,二者都含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通過影視作品,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年代,不同的人,旗袍所展現的無限魅力,同時,我們也可以透過旗袍,體會著裝人的內心感受,體會電影的深刻內容。
三十年代,既是旗袍發展的鼎盛時期,同時也是上海電影業最為輝煌的時代。電影《阮玲玉》就是二者完美結合的一大優秀作品。另外還有一部給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就是張曼玉主演的《花樣年華》。它演繹了一段旗袍下的孤獨人生,張曼玉把東方女性所具有的含蓄美和隱意美完美地表現了出來,二十六套婉約優雅的旗袍,不僅體現了張曼玉曼妙的身姿,同時也成功地展現了一個東方女性的內心世界。幽暗的燈光下,通過不斷變換旗袍的款式和顏色傳達的不僅是時代的氣息,更多的則是那個時期的人的氣息。
總而言之,旗袍作為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它才有三百多年的歷程,但卻有著深刻的文化意蘊,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它是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一大見證,尤其是女性思想的解放,以及審美取向的改變。現代社會正高速發展著,我們要繼續將之與人類的發展需要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將旗袍魅力展現出來。
參考文獻:
[1]郭靜,從旗袍的發展看中國女性對服飾的審美文化[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2]湯新星,旗袍審美文化內涵的解讀[D].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3]黃能馥,陳娟娟著.中國服飾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13.
(作者簡介:孫玲(1988.3-),女,重慶墊江人,西南大學文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