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代棟
摘要: 本文通過闡述英語課堂教學過程的五個環節(導入、呈現、練習、運用和結束)的一般要求和具體做法,探討如何提高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等問題。
關鍵詞: 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教學效率
新《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英語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然而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學習動機不足,學習習慣不好,英語基礎差。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現狀,完成大綱的任務呢?這是中職英語教師所要解決的問題。我通過多年的中職英語教學認識到,只有通過提高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和掌握英語的主要途徑,優化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根本保證。研究如何提高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是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也是提高中職英語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本文按英語課堂教學過程的五個環節(導入、呈現、練習、運用和結束)的一般要求和具體做法探討如何提高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等問題。
1.導入
導入是教師在進入新課時運用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明確學習目標,形成學習動機和建立知識間聯系的一種教學行為。導入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優劣,導入環節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趣味性。教師應抓住學生好奇心強和愛表現的心理特征,優化課堂結構,使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具體,變晦澀為生動,讓學生把學習當做一種享受,從而積極參與到教學中,這樣才能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
(2)互動性。互動性以學生為主體,利用互動協作的形式組織教學。具有互動性的導入,才能保證學生的積極參與。導入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注意師生間的互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3)簡潔性。簡潔性要求新課的導入不僅切中要害,還簡潔明快,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教師應力爭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用精練的語言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針對性。導入內容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采取適當的導入方式,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融入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對于教學外研社版《英語》(職業模塊·工科類)第三單元“What Are These Machines?”可以這樣導入:If you have a lovely car,when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how do you deal with it?然后提出問題:What are steps of automobile repair?導入新課:Listen to the driver.
(5)啟發性。富有啟發性的導入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形成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導入的形式是靈活多樣的,常用的有:(1)對話導入,(2)懸念導入,(3)生活經驗導入,(4)活動導入,(5)多媒體導入。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選擇恰當的方式。
2.呈現
呈現是教師運用各種手段、創設多樣情境,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呈現新的語言內容或語言項目,使學生感知、理解、認識新的語言項目的過程,目的是使學生的智力、心理、體力都處于積極狀態,保證英語信息的輸入和加工順利進行。在呈現這一環節中,教師不要直接講授新的語言內容,而必須借助各種方法創設情境、模擬生活,盡量將現實生活的片段和語言信息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判斷,最終促使學生依靠自己的能力領悟新的學習內容,并由此體驗主動感和成就感。呈現教學內容的方式有:掛圖與簡筆畫呈現、教材呈現、錄音呈現、錄像呈現等。呈現方式必須符合教學內容特征,同時充分、有效利用教學資源。呈現要指向學生的真實困難,指向教學重點與目標,更要指向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運用能力。教師除了要注意呈現教學內容的語義之外,還要將教學內容的真實語境和語用功能呈現給學生,即讓學生明白所學語言知識該在何時何地使用。教學呈現環節要做到以下幾點:(1)發揮示范作用。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示范表演者的作用,語言運用要準確、精煉、易懂、生動。利用身體語言要得體、恰當。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學生能接受的內容。
(2)采用整體呈現的方式。為學生提供相對真實完整的語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所要學習的語言項目。
(3)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情境。通過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同時提出問題,引發學生主動探究語言的意義,激發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如教學外研社版《英語》(職業模塊·工科類)第四單元What Tools Should You Use?中Reading and Vocabulary部分時,教師可以準備一個實物工具箱,里面裝著各種規格、不同種類的常用工具,在新課開始前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識別,并組織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大大增加學生對要學習的英文單詞的感性認識。做好呈現環節是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
3.練習
練習環節是呈現環節后組織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對新語言項目進行操練、強化和鞏固,其目的是集中訓練語言的熟練和流利程度,檢查前面所學知識的鞏固程度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逐步熟練地運用語言的能力,為進入后面的語言運用階段打下基礎。練習應做到以下幾點:(1)語言目標要明確。首先要確定這堂課重點操練什么語言知識點,有哪些詞匯、句型、交際功能和語法項目等知識。
(2)操練方法要多樣。操練的方法有多種,如:替換練習、問答交流、游戲、歌謠、歌曲、表演、對話角色扮演、故事表演、短劇表演、繪畫與交流、制作與交流等。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學內容選擇最適合自己教學實際的語言操練方法。
(3)活動形式要多元。活動形式包括:教師與學生及學生與學生(集體、個人、兩人、小組等),教師在活動形式的選擇上一定要豐富多彩,如師生問答,學生與學生問答,兩人小組活動,四人小組活動,連鎖操練,兩列同學互動,游戲、猜謎、競賽等,同時要注意活動的實效性。
(4)操練時間要合理。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靈活安排時間,還可以將新項目呈現和語言操練這兩個部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整體規劃時間。如教學外研社版《英語》(基礎模塊·第一冊)第五單元Warming up部分時,可以先給出一些有關購物的打亂順序的句子,要求學生排序。通過操練,學生熟悉了購物的日常英語,強化了本課的重點,也為語言輸出打下了基礎。然后在講臺上擺放一些衣服,并標上價格,讓學生兩人一組進行購物對話練習,呈現出一個在商場購物的真實場景。
4.運用
運用環節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多種模擬日常交際生活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語言做一些事情,完成某項任務,從而體現語言的各種交際功能。在這一環節中,最常用的是任務型教學法。教師在使用任務型教學法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任務內容應當是學生要解決的問題:誰提出了問題?是什么問題?我們用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這些都是任務的具體內容。
(2)實施語言目標應考慮學生應用哪些詞匯、功能用語和句型,需要哪些新的語言知識,應復習哪些已經學過的語言知識。
(3)教師計劃和設計任務實施所需要的情境條件,必要時還應進行空間布置。
(4)誰參與此項活動?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學生以什么樣的形式實施這項活動?這些都是教學設計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當考慮的問題。
(5)學生執行任務是以兩人一組的形式還是以多人一組形式,或是以全班活動形式?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周密地安排。
(6)可以將任務效果延伸到課外,與學生的專業和職業意向結合起來,創設真實情境,使學生置身其中,增加實際體驗,只有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的英語才是最有價值的。如教學外研社版《英語》(職業模塊·工科類)第五單元Check Possible Risks Around You,課后帶學生觀看真實的工廠車間生產,讓學生掌握車間安全操作的流程,并用英語表達出來,使學生用所學語言真實、自如地交流思想、傳達信息,共同完成任務。將所學的語言知識、技能運用到新的、具體的語境中,這是外語學習的最終目標。
5.結語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通過歸納總結、實踐活動、轉化升華等教學活動,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及時的系統化歸納和鞏固,使新知識有效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結束活動包括總結、布置作業和結束。
(1)總結。教師、學生都可以做總結,盡可能采用歸納總結的方法;
(2)布置作業。口頭的、書面的、開放的、有梯度的;
(3)結束。親切自然地結束,不會為學生留下要學習下一課的心理負擔和學習焦慮。
教師應讓學生覺得課堂教學結尾意猶未盡,并創設自然的情境,使課堂學習自然延伸至課后。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結束時,把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或緊密聯系而在本課中又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作為聯系課內課外的紐帶,引導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行為向課外自然延伸。
要想真正提高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就要確切地把握好教學各個環節的功能和作用。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它們是一個教學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共同為一個既定的教學目標服務。因此,我們要有全局觀念,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把握好各個教學環節,注意各環節的時間分配,活動安排和環節的相互照應與過渡,特別要注意各環節服從整體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各個環節的作用,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2000版,2009年4月修訂.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許珍琴.初中英語課堂“結束環節”的處理藝術.現代教學研究,2009,8.
[4]李英,黃艷明.新課程教學設計·英語.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魯子問,康淑敏.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