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叢文
摘要: 高效課堂歷來是廣大教師的不懈追求,但是,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教師往往畏首畏尾,不敢大膽嘗試,生怕影響到教學效果。只要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者從利用導入,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巧用插圖,啟迪學生的思想成長;精設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依靠練習,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等幾個方面論述如何構建高效歷史課堂。
關鍵詞: 高效歷史課堂利用導入巧用插圖精設問題依靠練習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高效課堂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因為高效課堂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所謂高效課堂就是教師在有限的45分鐘內,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高效課堂。但是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歷史學科沒有受到公正的待遇,長期處于“副科”地位。其實歷史學科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歷史課堂教學更應該追求高效,才能在素質教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下面我就如何打造高效歷史課堂談談自己的嘗試。
一、利用導入,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對一門學科的興趣,很大程度地取決于第一印象,而這第一印象建立在教師第一堂課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在第一堂課中有效地激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在第一堂課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從身邊談起,讓學生感覺到歷史就在身邊。
一開始我就問學生:“你們知道沛縣為什么建造漢城公園、漢街、劉氏會館嗎?”學生大多不知道,或知之不詳,我就把劉邦建漢的歷史講給學生聽,學生們頓時興致高昂。我趁勢從長城的建造講到秦兵馬俑的發現,從《探索與發現》談到《百家講壇》,侃侃而談,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就在我們身邊。
2.從引言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同樣充滿懸念。
歷史課本每一課都有一段引言,精練地概述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只要有效地利用好這一資源,自然就會懸念迭生,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引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比如我在講《偉大的歷史轉折》時,就利用引言部分導入新課,問:“黨的歷史上偉大的轉折有哪些?為什么說是偉大的歷史轉折?”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閱讀課文,進行學習,效果非常理想。
二、巧用插圖,啟迪學生的思想成長
歷史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圖文并茂,小字部分內容及每頁備注豐富。書中精選圖片都是歷史的真實寫照,圖文結合互相印證,既使學生對歷史有了較直觀的認識,又加深了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更充分體現了“論由史出”的唯物史觀。而每一課的小字部分則是對本課涉及的相關的歷史人物、故事的有效補充,豐富了歷史教材,使得歷史“有血有肉,血肉豐滿”。學生通過閱讀這些內容,既能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同時又能從中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的啟迪。
在講《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時,我充分利用了課本插圖《首都人民深情送別鄧小平》圖片,問同學們:“為什么鄧小平逝世舉國同悲?我們如何理解‘毛澤東讓我們站起來,鄧小平讓我們富起來?”學生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鄧小平的豐功偉績,將圖片與歷史緊密地結合起來,同時,也提高了讀圖、識圖的能力。在講《科技巨著與史學巨著》時,我讓學生閱讀教材小字部分回答:“李時珍為什么能完成醫學寶典《本草綱目》?”通過閱讀,學生既掌握了《本草綱目》的歷史事實,又從李時珍的經歷中受到了思想的熏陶,對學生素質的提高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三、精設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課堂教學就是教師通過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創造性地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但是只有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才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如在講《印刷術、指南針、火藥》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雕版印刷術的缺點,我設計一道題問學生:“一個熟練雕刻工匠一天能刻50個字,我們的歷史書共有150頁,每一頁大概240字,那雕刻完成這本書需要多長時間?”同學們一算:“啊!得720天,大約兩年啊。”從這一問題入手,學生很快就體會到了雕版印刷術的缺點。另外,在講火藥的發明這一子目時,我設計這樣幾道題:“(1)火藥為什么稱為‘藥?(2)火藥的西傳給中國帶來了什么?火藥的發明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學生興致很高,積極參與討論,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在講《朋友遍天下》時,講中美建交,我充分利用《尼克松訪華在機場受到周恩來歡迎》圖,組織一次“記者招待會”:“如果你是一名當時的記者,你怎樣向全世界報道這件事?”學生熱情高漲、躍躍欲試,效果非常好。學生既享受了學學習的快樂,又牢牢地把握了歷史知識,一舉兩得。
四、依靠練習,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
學習是一個反復的過程,充滿激情的課堂讓學生興趣盎然,掌握知識很快,但是隨著熱情的消退,不可避免地會快速遺忘。抑制或者減緩遺忘的有效方法就是練習鞏固,此時,我們的練習冊就派上了用場,這樣學生既能鞏固歷史知識,又能完成作業,減輕負擔,課堂效率自然就高了。
總之,構建高效課堂任重而道遠,但是,只要我們“不畏浮云遮望眼”,勇于撥開“浮云”,不斷探索課堂教學,就一定能打造完美高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