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瑩
摘要: 英語課堂因其學科特點,注重語言的輸入和輸出,要求提供實際的操練情景。本文就這一現實需要,提出了“課堂演講”這一模式,總結了其實施形式和對課堂教學的積極作用,以期激發學生興趣,豐富英語課堂文化內涵。
關鍵詞: 課堂演講英語教學課堂文化
“課堂演講”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課堂上通過不同形式的演講形式,消化知識,發表見解,展現自我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英語學科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習科目,本質是通過語言的使用習得語言,因此更要求學生在輸入知識(input)的同時,有效地輸出(output),達到語言學習的真正目的——交流。“課堂演講”正是幫助學生實現這一過程的現實可操作的方法之一。
一、“課堂演講”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實施形式
1.課前三分鐘英語演講。
課前三分鐘演講(Daily Report),是可以貫穿高中三年并且每天使用的課堂演講形式。教師可按不同順序確定每天做演講的學生人選(speaker),演講的內容可以完全由學生自定,也可以由教師按教學內容指定。我曾經按照學號順序、抽簽、學生指定和小組對抗的形式,分別做過主題為“self—introduction”,“My dream school life”,“A city I want to visit”等,以及學生自定主題的三分鐘演講。
課前三分鐘演講的形式覆蓋面廣,學生參與率高,基本上全班每個學生都可以輪到兩次以上;演講的主題難度小,準備時間充裕,對每個學生都具有可操作性。
2.課堂即興演講。
在分析教材時,教師一般都會設計一些有梯度的問題。當問到一些有難度或爭議性較大的問題時,我通常會安排兩到三個基礎較好,愿意開口講英語的學生做即興演講。即興演講考查的是學生的思維機智、邏輯組織和語言表達能力。這些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和即興演講回答,不但可以使中上水平的學生有“跳一跳”的機會,給他們鍛煉思維和英語口語的機會,而且可以給其他同學一個很好的示范,避免教師的“一言堂”。
3.課堂小組活動匯報演講。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我會注意安排不同主題和形式的小組活動。就《牛津高中英語》教材,我分別安排了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的主題引入討論;Reading部分的主題升華討論;Project部分的小組任務討論等。討論時我要求每組做好分工:組織者(organizer)、記錄員(recorder)、演講者(speaker)和其他成員(不同分工成員每次輪換)。討論時每個組員都必須發言,發言必須有書面記錄。這樣到最后,演講者代表全組做匯報時就有內容、有支持、有信心。因為演講的內容集思廣益,各小組積極性很高,而且往往會有出乎意料的精彩。
4.課外閱讀匯報演講。
英語學習作為一門語言習得學科,除了教材和課堂45分鐘之外,還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因此,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詞匯量和閱讀能力的最佳途徑。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由于時間無法統一安排及學生的課業負擔沉重,教師布置的任務和學生完成的質量往往很難統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利用“讀書匯報演講”的形式來處理任務和檢測的關系。我要求每個學生每周讀一篇英文文章(英文雜志或報紙上的文章皆可),每周專門安排一節課,采取抽查的方式,由被抽到的學生在講臺上給大家做讀書匯報:介紹文章大意,發表讀后感想,給出推薦理由,并且推薦優美詞句等。
“讀書匯報演講”的形式不僅起到了督促學生閱讀的作用,而且給了所用參與的同學一個自我展現的舞臺。
二、“課堂演講”對于高中英語課堂的積極作用
1.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課堂演講”的形式雖各有不同,但它們在根本上相同的一點是:它們無論是在準備的過程,還是呈現的形式上,都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教學要求。
在組織學生演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容地“退居二線”,從講授者變為輔助者和引導者,在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課堂的同時,把課堂的時間、空間,知識的消化和呈現都還給了學生。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學習。
2.給學生提供平臺,讓學生“敢”講英語。
在目前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大背景下,英語學科似乎被放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但是學生在學習了近十年的英語之后,最大的問題仍然是只會做卷子,不敢也不能交流的“啞巴英語”。大城市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真實的英語語境,對于中小城市,甚至農村的英語教師而言,在課堂給學生創造機會,提供平臺,應該就是一個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考慮的環節了。
各種形式的“課堂演講”,或即興,或課前準備,或小組討論準備,正好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歷練的舞臺。通過不斷地自愿或被迫演講,學生們既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又在一次次的公開演講中培養了講英語的信心,激發了他們主動交流的欲望。
3.加強小組合作,提升學生合作和競爭的意識。
新課程標準大力倡導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交流中分享創意,解決問題,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合作中取長補短,精誠團結,為了小組的榮譽而共同努力。在教師恰當的指導下,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英語課堂因其學科的特點,小組合作學習更強調語言的真實操練和輸出,而為“課堂演講”做準備的小組合作學習,因為有其明確的任務和目標,小組成員間的語言交流也就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情景也更真實可信,而不僅僅是為了操練而操練,為了說英語而說英語。每次在各小組代表演講之后,我一般會和學生一起評出“優勝組”,全組給予獎勵。獎勵其實微不足道,但各小組為了榮譽而戰,在準備階段都會竭盡全力,獻計獻策,為代表小組匯報演講者做最充分的準備。在這樣的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和競爭意識借助語言的有效操練得到了提高和升華。
三、“課堂演講”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幾個注意點
1.演講的主題應具有真實性和可操作性。
英語演講作為非母語的一種演講形式,顯然對高中學生來講是一項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因此教師在設計演講的主題時,更需要結合學生的特點,把真實性和可操作性作為首要原則。教師設計的演講主題應該是貼近生活,并且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這樣學生才會對演講主題感興趣,愿意去尋找和組織素材并且有話可講。同時,教師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語言能力和一般能接觸到的知識范圍,所設計的選題不能過高地超出他們的能力,以至于學生產生畏懼感。“無話可講”和“無法可講”的演講選題顯然都是失敗的選題。
2.學生的主體參與和教師的合理指導應齊頭并重。
課堂演講作為一種主動的、創造性思想表達的語言實踐活動,更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分析,恰當地組織材料,最后進行口頭表達和呈現。在整個過程中,首先,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敢于放手,不能為了讓課堂順利進行而“越俎代庖”,對學生干預太多,這就違背了設計“課堂演講”的初衷而失去演講的意義;其次,教師應意識到學生還是不成熟的個體,自我控制能力和意識都還有所欠缺,因此“課堂演講”也不能放任自流,讓學生隨意發揮,那就有可能以一場鬧劇收場。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合理引導,科學組織,制定規則,適時評價,這樣學生才能人人參與,提高信心,改進問題,激發語言學習的興趣,在“課堂演講”的過程中真正有所得。
實踐證明,“課堂演講”并不是只適合“高端”學生的課堂教學中的“高端”產品。相反,科學選題,合理組織,恰當運用,在英語課堂中引入演講這一活動,不僅具有可行性,而且能有效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是提升課堂文化的有力工具。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鄧濤.名師高效課堂的引導藝術.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