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珂青
摘要: 作者針對大學生體質普遍下降的現象,以學生對體育的學習方式、認知度及日常生活中的體育行為、鍛煉方法為切入點,運用文獻法、專家訪談、問卷調查法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和研究,并對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健康水平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 大學生體質下降影響因素對策
原教育部部長周濟曾指出:《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是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基本要求。并提醒大學生,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意識,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爭取做到“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但據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顯示,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的指標均有所下降。大學生體質差絕非是遺傳等先天因素造成的,也不完全是體育設施不足、鍛煉場地不夠等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學生平時忽視了體能訓練的學習,體育生活方式的培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由此看來,當代大學生雖然已經具有了現代人的文化素養,卻缺乏現代人的健康觀念和保健策略,這更是作為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教育所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山東科技大學、青島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濟南大學體育教師及他們任課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教師10人,學生42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采用計算機檢索和人工檢索查閱中文文獻資料,包括科技期刊、學報、報告會論文,對大學生體質下降的現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學習與探討。
1.2.2專家訪談法
通過訪談的形式,對山東四所高校的體育教師進行調查訪問。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講師1人。
1.2.3問卷調查法
對四所高校的420名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收回405份。(男生235人、女生170份)
2.結果與分析
2.1對體育鍛煉的參與意識不強,是大學生體質下降的首要原因。
通過學生的問卷、教師體育教學及業余體育鍛煉的調查得出的相關數據表明,大學生對體育的動機和體育鍛煉的主體愿望在意識與行為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大學生很喜歡和喜歡體育活動的人數比例分別為35.2%和41.9%;不喜歡體育活動的人數僅占調查樣本的6.4%。其中很喜歡體育活動的男生比例數明顯高于女生,對體育活動持無所謂態度的女生人數比例明顯高于男生。有93.6%的大學生認為體育鍛煉除了增強體質外,還在運動娛樂、調節精神、人際交往和個性發展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是比較明確的,動機是積極的。但在對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體愿望調查中卻發現,體育行為較好的大學生僅占調查人數的11.2%(每周鍛煉時間5h以上);體育行為一般的占28.7%(每周鍛煉時間3-5h);體育行為較差的占60.1%(每周鍛煉時間3h以下)。這與教育部頒布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學生爭取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體質健康基本要求相去甚遠。調查結果還表明,阻礙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前五位因素依次為:惰性心理、怕累(56.42%);缺少體育場地、設施(32.17%);缺少喜愛項目(21.76%);學習任務重,沒時間(19.28%);缺少組織、指導(14.32%)。
2.2生活方式不健康,心理問題日趨嚴重。
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中吸煙及飲酒者大有人在,而無規律飲食的(不吃早餐、偏食等)和無規律日常起居的(晚睡、晚起等)也不在少數,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體質或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大學生群體中,精神性心理疾病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主要表現為依賴性強、任性、嬌氣、自私自利、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傾向,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導致大學生退學、休學,甚至是直接導致大學生自殺等極端行為發生的主要原因。據中國教育網最近開展的一項關于何種原因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調查結果顯示,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應試教育導致家長、學校對學生的過度保護,使學生缺乏應對困難及心理承受力的鍛煉(34.96%);學習、生活與就業的壓力大(31.12%);人際關系處理不當(12.5%);敏感群體,容易產生心理問題(9.78%);難以排除情感危機(7.47%)。
2.3營養健康意識不足,體育消費意愿淡薄。
大學生在營養健康方面缺乏正確的營養知識及合理的膳食結構,主要表現為:無規律的飲食、偏食、挑食、喜歡洋快餐、過度吃零食及不知饑餓的無節制飲食。近十年來大學生的肥胖比例高達百分之二十之多,肥胖癥造成的疾病(例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現象比較嚴重。另外,眾多女生為有苗條的身材,每天刻意控制飲食(少吃甚至不吃)以期達到瘦身目的,因營養不良導致體力透支,對女性在青春期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是致使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科學的營養搭配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民族的前途。”目前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樹立營養健康意識和普及營養健康意識方面卻遠低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率。
目前,大學生參與消費健身的僅限于一小部分,他們對健康的認識多數還停留在身體沒有疾病這個最基礎的層面上。調查中了解到,大學生的文化娛樂方式多是上網、打牌、玩游戲、看電影和逛街購物(女生),社會活動多是同學的生日聚餐、朋友及異性朋友間的吃飯、喝酒等。大學生本身是一個沒有經濟來源的消費群體,他們持有量入為出的消費意識,對“花錢買健康”仍持一種保守、觀望的邊緣態度。
3.對策
3.1《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是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基本要求,每個大學生都應該達到這個基本要求。
縱觀高校體育發展狀況,高校主要負責人要作為學生體質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是極為迫切與重要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把學生的體質健康作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
3.2大力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追求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根據大學生活的不同階段、層次、各學科門類學生、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倡導和樹立良好的體育道德觀,使“育體、育智、育神”形成一個完好的教育體系。
3.3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檢測咨詢中心,引導學生把體育活動作為一種科學的、健康的、文明的休閑生活方式。
以此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培養學生體育消費愿識。嘗試改變體育課的傳統評價方法,將評價重心更多地轉移到關注學生體質、體能的點滴進步與體育參與意識等方面上來,鼓勵學生更好地全面發展。
3.4高校相關部門必須強化科學飲食教育,糾正學生的不良飲食習慣和不健全的生活方式。
通過飲食結構的合理搭配,提高學生飲食中的營養水平。善意引導科學的日常生活起居,合理控制學生的作息時間。增強學生肌體的抵抗力,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宗繼軍.大學生“亞健康”人群現狀及對策的調查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3.
[2]揚靜.天津市普通高校大學生生活方式中影響其健康因素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4.
[3]何海強.現代體育技術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改革[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