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同瑞
摘要: 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每個學校高度重視的,或開展各類專業培訓,或設計各類校本評價來幫促教師專業發展。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內驅因素——教師人格的完善。很多教育者的成功啟示我們:專業閱讀與近距溝通,是完善教師人格、推進優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教師人格專業閱讀近距溝通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活動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人格的作用。”然而在教育現實中,教師的人格建設明顯滯后,而且這種問題往往容易被光鮮的分數掩蓋。而對身為受教育者的學生來講,他們所取得的分數增長背后往往伴隨著心靈的暗傷。如果這種情形不及時調整,素質教育將無法走出重理論輕實踐重分數輕內涵的泥沼。
一、當代教育名家的人格特質和諸多一線教師的人格表現的比較
魏書生,他沒有高校學習經歷,但一路從優秀老師成長為優秀班主任,從優秀校長成長為優秀局長,最后成為享譽全國的教育名家。魏老師成功的關鍵在于他的優秀人格,其中最主要的是他善于學習、思考、悟道。長期的學習思考實踐,使他堅信“民主治教,科學發展”是搞好教育的關鍵,最重要的是“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正是由于他的勤學善思和幾十年的淡泊名利及對自己觀點的堅守,才成就了中國獨一無二的魏書生。反觀現實中很多老師,他們習慣于跟隨時尚觀念和經驗,進入集體無意識狀態而渾然不知,為了分數和所謂尊嚴,違背教育規律原則,不顧孩子的身心感受,信奉剛性壓迫式的管理方式,大搞疲勞戰術、題海戰術,結果是分數出來了,師生矛盾加劇了,孩子求知欲減退了。近年來的校園悲劇和大學生普遍存在的進取心不強就是證明。
李鎮西,從一名普通的知青到蘇霍姆林斯基式老師,從教育博士到全國知名校長,其成長的里程碑上刻著“愛心”和“民主”幾個大字。他曾說:“愛心不等于教育,只有加入民主的內涵才是完整的。專制的愛,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了學生,這不是有民主精神的愛。”可以說愛與民主是李老師的一張亮麗的人格名片。反觀當下,在一考定終身的傳統格局下,在分數是評價教育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的背景下,一線老師要做到淡定從容絕非易事。因此我們看到了太多的老師以愛的名義傷害學生,這些學生在獲得分數的同時,內心壓抑,創造力受到壓制,學習熱情消退。這種負面影響將延續很久乃至孩子的終身。
楊瑞清,23年來扎根南京郊區的鄉村中學,實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艱苦的條件下先后創辦了行知實驗班、行知小學、行知基地,開展了不留級實驗、村級大教育和賞識教育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一個棄城回鄉逆時代“潮流”的“傻校長”最終獲得全國十杰教師,全國師德標兵諸稱號。正是他的草根精神成就了他的遠大理想和大愛情懷,鑄就了他教育生命的豐碑。他曾說:“人生價值=奉獻量÷獲取量。”“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道德教育的問題,關鍵是教育者的心態問題。”正是由于楊老師有著雪亮而銳利的人格犁頭,才硬生生在一塊塊貧瘠的土地上犁出一片片充滿生機的教育原野。但令人憂慮的是,現實中很多老師都把聽話的孩子當做好孩子,把分數和升學率當做職業成就的唯一標桿,把收入的多少作為職業幸福感的衡量標準。教育這一神圣職業的內涵被不斷抽取,甚至要面臨價值崩盤的危機。
所以,我們有建國六十多年沒有出現一個諾貝爾獎的尷尬,有錢學森老先生的六次質問,有無法計算的迫于應試壓力的家庭悲劇和校園悲劇的發生。更可怕的是,這種情形并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反而有擴散和深化的趨勢,值得每一個國人警醒。而教師在高考指揮棒還沒有被扔到歷史的垃圾桶之前,在行政層面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沒有到來之前,我們是不是只能選擇妥協和順從,只能把教書當做謀生的工具而無視那些滴血的傷口和無聲的哭泣呢?不。一個有良知的教師應該選擇靈魂的自我救贖,出路在哪?我以為最要緊的有兩條:一是專業閱讀,二是近距溝通。
二、“專業閱讀”為教師人格的完善奠定基礎。
不難發現任何一位能稱得上教育家的人,都有教育信仰和核心價值觀,這種信仰和價值追求不僅超越了一般世俗功利,甚至超越了生命。于是我們看到了蘇格拉底執著而從容地赴死,他不能接受自己的思想被踐踏侮辱。我們看到了孔子的循循善誘、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教育思想和方法,他深諳教育的大道。而急功近利的心態和一刀切的管理體制、剛性的量化考核嚴重破壞了教育生態,壓制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還聽到陶行知老先生說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所有這些先賢看重的都是自己的教育思想,孩子的終身發展和國家民族的前途未來,功名利祿在他的心里真是渺小至極。相反正是由于他們摒棄名利才完成了百世功,成就了千秋業,贏得了萬代名。
魏書生老師剛走上三尺講臺,就如饑似渴地讀了大量的教育學心理學著作。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近代的盧梭、赫爾巴特、杜威,到現代的凱洛夫、贊可夫、馬卡連柯、巴班斯基、布魯納,從中國古代的孔夫子到現代的陶行知、葉圣陶、蔡元培等教育理論,他都讀過。他認為名家思想都有他存在的價值,都符合當時歷史條件,他既不輕易肯定,更不輕易否定,他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從教學實際出發,博采眾家之長,好的拿來用用,不好的就變一變。正因如此,他才掙脫了傳統思想的束縛,以徹底的唯物主義觀點面對理論、面對學生、面對一切教育活動,最終成就了他了“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的教育人格智慧人格。
老師要主動親近教育經典,在閱讀中與大師對話,在對話中摒棄狹隘與庸俗,不斷拓寬教育視野,促進精神發育,提升教育人格。《歐洲哲學史》、《西方教育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古代思想史》、《世界通史》、《理想國》、《愛的教育》、《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靜悄悄的革命》、《斯賓塞的快樂教育》等教育歷史哲學專著不僅能給我們寶貴的思想啟蒙和積淀,而且能讓我們有底氣在世俗壓力面前說“不”,使我們在面對孩子的違紀行為時保持淡定,甚至在面對孩子的無禮冒犯時保持克制。因為此時的我們內心裝著的不僅僅是眼下的分數,更多的是孩子的人格尊嚴和美好未來。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贏得孩子的尊重信任。如果孩子真能親其師信其道,分數又何愁不高?
三、“近距溝通”可以把教師人格打磨得更趨完善。
從物理層面上看,任何人都無法看到自己的背影;從心理層面來看,任何人都難以看到自身的問題。生活中老師常常會帶著固有的觀念或成見去看學生家長及同行,以致在評價管理上做出片面乃至錯誤的判斷。因此老師要敞開心扉,積極主動地和學生家長同行溝通,借他們的眼睛來發現問題,從而及時反思改正,實現人格的不斷完善。
李鎮西老師曾在題為《走進心靈的德育》的講座中說:“我們的師長,當您千方百計地想把一個孩子教育成您心目中的好孩子時,您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事實:青少年身心的成長是一個痛苦而復雜的過程。當他們在黑暗中感到陣陣孤寂時,當他們在日記中發出莫名的長吟時,當他們在擁擠的人群里感到恐慌之時,當來自內部外部的無形壓力向他們慢慢逼來之時,您不要再拿一些硬邦邦的正確的框框去套他們,不要幻想只要讓他們明辨是非就可萬事大吉。可不可以使環境寬松一些,可不可以拿您或別人有益的人生經驗去疏導他們擁塞的心靈,可不可以不把學生們當做一部部受教育的機器,而是一個個正在通過他人幫助,更通過自己不斷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人。”長期以來,以書信為橋梁的與學生近距溝通,促進了李老師平等尊重寬容大愛的德育人格的形成,使他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內心世界,也得到了孩子們發自肺腑的信任和愛戴。因此,老師一定要懂得和學生近距離溝通。
2012年上半年,筆者所在的縣市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萬名教師家訪活動,通過家訪,很多老師的教育觀念有了質的變化。其中最突出的是當他們走進了一些后進生的家庭后,才真實地體會到這些孩子所處的困境,才驚訝地發現這些孩子有著許多以往從沒被發現的優秀品質。不少老師的內心受到有力觸動,發現以往以行為習慣和成績來評價孩子的標準的狹隘片面,認識到以往面對孩子不良表現的簡單批評的輕率淺薄。通過家訪老師多元評價觀念得到程度強化,同時進一步認識到品格比成績更能決定一個人的優秀程度。而且當老師再次面對孩子的違紀行為時,他們的第一反應不再是宣泄情緒,而是理性思考孩子違紀的原因和處理問題的辦法。這樣,碰撞、傷害得到了避免,問題往往能得到較好的解決。由此可見,教師的成長不僅需要理論的引領,更需要實踐的積累。
2003年,筆者調到市區一所名校教書,九年來,帶了三屆畢業生,其中的酸甜苦辣體會頗多。剛開始,為了站穩腳跟,做出成績,以嚴治班,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2006年中考,成績出來了,學生卻遠離了我。2006接手第二屆,痛定思痛,筆者嘗試著通過寫周記隨筆的方式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果然有一些孩子說了心里話,認為我有時平易近人,有時卻情緒激動,讓人敬而遠之。因此筆者買了曾仕強的《情緒管理》認真學習,重讀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從而慢慢彌補自身的人格缺陷。此后遇到孩子的違紀等不良行為后,基本上能保持克制,謹慎處理,即使出現不當管理情況,也會事后及時找相關同學道歉溝通,或在全班自我檢討,使矛盾得到及時化解。2009年中考,我們班成績不如第一屆,但孩子卻和筆者親近許多。到了2009屆,筆者在班級管理上進一步注重嚴與愛的結合,科學與民主的滲透。為了進一步完善自身人格提高師德修養,筆者一方面系統閱讀了學校教科室推薦的各類教育專著,同時在文體活動中主動和學生談心,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想法,傾聽他們的感受和建議,三年下來師生關系越來越密切,所帶班級一直被評為校優良班集體。2011年筆者有幸被評為張家港市優秀班主任。在人格修養不斷完善的同時,筆者的學科能力也得到較快進步,學科管理方面也輕松了許多,2011年筆者還榮獲了市“教學能手”稱號。
十幾年來專業成長的切身體驗告訴筆者,加強專業閱讀和近距溝通是完善教師人格的好路子,而人格修養一旦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才會走上一條快車道。
參考文獻:
[1]李鎮西著.心靈寫詩[M].科學出版社,2005,(第一版).
[2]張彥春,朱寅年主編.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第一版).
[3]趙雨林著.學會跟孩子說話[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第一版).
[4]周國平著.周國平論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第一版).
[5]魏書生,陶繼新著.種好心田[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4,(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