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青
摘要: “后進生”轉化工作作為學生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是教育工作長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對于學生學業前途、學校教學質量、班級學習氛圍及家長教育觀念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作者結合自身實踐,對“后進生”轉化工作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后進生”產生原因解決途徑
一、“后進生”定義
“后進生”就是素質發展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相對滯后的學生,是就某個學生群體而言的相對概念,通常情況下最突出地表現在品行和學業成績等方面相對滯后,過去人們把他們叫做“差生”,現在稱為后進生,即“后來進步”之意。需要強調的是,后進生不是指由某些遺傳或生理的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應遲鈍、腦功能輕微失調(多動癥)等兒童,也不是指已經走上犯罪道路、“反社會行為”的“問題兒童”,主要是指在教育的主導影響下形成的特殊學生,即所謂的“雙差生”——在品德和學業兩方面都比較差的學生。
二、“后進生”產生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騰飛,社會各行各業急劇變革,教育行業在變革過程中逐漸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為國家科學技術的飛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改革發展的同時,教育行業也隨之出現不可避免的“短板”,其中“后進生”現象的產生并非一時偶然。
(一)家庭教育缺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城鄉差距日益拉大,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留守兒童增多,家長缺少與子女在情感、學業等方面的交流,本應由學校和家庭共同承擔的教育工作成為學校獨自支撐,家庭教育的缺失成為青少年成長中的不利因素,尤其對“后進生”而言,其缺失不言而喻。
(二)教育觀念的誤區
城鄉差距拉大具體表現在城鄉社會設施的差距,尤其在偏遠學校除基本教育環境和必要書本教育外,再無其他設施投入,地區教育整體前景的暗淡和經濟利益的驅使,使部分家長缺乏對青少年教育的正確認識,尤其在本省農牧地區,傳統畜牧業成為主要經濟來源,家中需要勞動力,子女可以繼續在家中從事生產養殖。在家庭的影響下,青少年厭學、輟學現象嚴重,成為“后進生”現象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存在誤區
其一是個別教師教育不得法,多批評指責,翻“老賬”,少表揚或不表揚,甚至采用變相體罰的手段,使師生關系日益疏遠;其二是某些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而引導教育又片面簡單,使得父母的關心成為子女的壓力,造成學生厭學,初期該掌握的內容沒有掌握,或者說是學習沒有“入門”,學習壓力越積越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而到高年級產生“后進生”群體。
(四)學生本身不健康的個性心理
處于少年時期,其年齡特征往往是心理充滿矛盾,獨立性和依賴性并存,自覺性和幼稚性同在,警覺性和盲動性共有。當他們的愿望和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形成逆反心理,從而不聽從引導和教育,在看法和觀點與教師、長輩不一致,得不到支持和幫助時,就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與此相反,他們喜歡與同齡人一起交談、玩耍,甚至為“江湖義氣”而赴湯蹈火,脫離正軌,從而造成部分學生“身在學校心在外”,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后進生”教育轉化途徑
“后進生”問題的解決并非一朝一夕,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實際探究,科學規劃,其轉化對策應是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開辦家長學校,使各方面對如何教育好青少年一代取得共識,從而使青少年生活在一個良好的“大環境”中,使學校、家庭、社會成為教育熏陶青少年成長的陣地。
(一)正面教育加心理輔助
教師要明確職責和教育方法,并勤于家訪,教育家長采取正確的態度和措施來對待與教育子女,家長要加強與子女的溝通,探索適合子女的教育的方法,雙方攜手共同對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進行有效的疏導教育,用榜樣與反面教材進行活生生的“形象教育”,使青少年走出“心理誤區”,更好地接受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從而在加強“后進生”學習輔助的同時為“后進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二)情感交流加學習幫扶
“后進生”需要家長的關心,需要老師的肯定。當學生有奮進的欲望時,能及時鼓勵;在學生身置迷途時,及時給予指點;在學生深感孤獨的時候,及時地給以關懷,送去溫暖;在學生犯了錯誤、感到內疚的時候,語重心長地勸告。要善于抓住這些機會,從情感上建立起與“差生”交融的平臺,善于捕捉“后進生”被掩蓋得不明顯的閃光點,積極地進行正面激勵,調動潛在能力,同時還要做好學習輔助工作,增強集體觀念,發揚團隊精神,讓同學們互相幫助,促進“后進生”轉化。
(三)科學學習方法加堅強意志品質
后進生的新舊知識總是零亂的,孤立地貯存在頭腦中,不能科學地形成知識網絡,加以綜合應用。轉化后進生,如果只停留于查缺、補漏、改錯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協調發展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在教學中要避免他們進行過多的、盲目的思考,消除因多次無效的思維所造成的倦怠情緒,注重啟發、引導他們抓住新舊知識的相關點,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講解,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思考,去判斷推理,逐步掌握和運用類比、歸納、總結等基本的方法獨立開展學習。
針對后進生存在自卑、不自信等心理障礙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他們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探究過程,恰當地設置一定的學習困難,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有意識地磨煉他們的意志。如設計提問或練習要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一步步地引向深入,循序漸進,培養他們不畏困難、知難而進的意志品質;當他們取得成功和進步時,教師多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們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享受發現的快樂。
由于各種客觀和主觀因素的影響,后進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教師必須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及心理發展個性區別,摒棄事事包辦的傳統習慣,做好心理輔導,培養健康的自主心理,以克服家庭和社會因素的干擾。對后進生的轉化要有“愛心、耐心、恒心”,要偏愛“后進生”,消除偏見,建立融洽的關系。由于“后進生”的行為易反復,自制力弱,往往在有意無意地重犯錯誤,因此要注意控制情緒,善于分析誘因,有耐心,并持之以恒,進行多次教育以成功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