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明
音樂應是最有活力的學科。提高學生素質,教學更要充滿活力。如何使小學音樂教學充滿應有的活力?很好地理解《新課程》精神和課本編排意圖,應從興趣入手,培養審美能力、創新精神,音樂教學一定會活力無限。
1.開頭要新穎
對音樂感興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學生往往把每周一節的音樂課視為“一周最美好的時刻”。但如果我們教法呆板,一成不變,索然無味,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應當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目的任務,將難點、重點、主導思想、作品風格、音樂知識等,形象而生動地導入,讓每堂課都有“新鮮”感,這樣學生的興趣、欲望才能“長盛不衰”。例如在欣賞歌曲時,教師先把歌曲的背景故事作生動的描述,使學生對歌曲有所了解,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欣賞興趣也隨之倍增。視唱是音樂課中基本技能訓練必不可少的環節,極易形成固定模式而單調乏味,如果教師能收集一些不同地區有代表性的學生易于接受的民歌小調作為教材,學生就會感到新鮮而提高學習積極性。
2.因材施教,科學安排教學進程
在教材教法上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地進行,教師要把演奏技巧按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加以分析,進度放慢。充分運用直觀教具(如圖片等),使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切勿造成學生望而生畏的局面。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將學過的簡單歌曲或片段作為練習曲,這樣可以減輕開始學習時視譜、背譜上的負擔,便于集中精力解決樂器演奏技術上的困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歌曲《歡樂頌》《粉刷匠》《多年以前》等。這些樂曲音域窄,節奏單一,旋律性強,最適宜作為學生初期階段的練習曲。教師還要把各種節奏、各種音程作排列,結合樂曲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貫穿在教材中。
當有了一定演奏能力即可安排兩個或兩個以上聲部的合奏。由于樂器的演奏是個操縱問題,即便低年級兒童還未進行過合唱訓練,只要手的操縱正確,音準就解決了。反過來通過樂器的多聽、多練,幫助學生在合唱中掌握好音準。
隨著演奏技巧的提高,教師可安排多聲部合奏的練習,但要接近學生的演奏水平,難度不宜過高。練習時可先分聲部單獨練,也可把樂譜發給學生回家練習。課堂練習要照顧全面。一個聲部練習時,其他同學可集體打節拍,這樣既增加了訓練密度,又讓學生對樂曲的各聲部和樂曲的基本速度有了整體的概念。這樣在合奏時就容易達到協調、整齊的效果。
在教學中必然會涌現出一批富有才能的學生,包括已在家庭中受過器樂訓練的學生,教師要注意發掘培養。對這些同學除了完成一般作業外,課外還可布置適當的練習,如安排獨奏、重奏等小節目。使這些學生成為班級中的骨干力量,以帶動全班,協助老師搞好課堂教學。
3.運用投影儀、幻燈應用到音樂教學中
教學中,要引入大量文字、歌曲、樂譜、圖片和相關的輔助資料,僅依靠板書,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會直接影響教學的進度和接受的效果。如果我們在課前把需要板書的內容以幻燈片的形式精心設計制作,在課堂上適當時機用幻燈片、投影儀放出來,那么,課堂上就能節省下更多的時間講授更豐富的內容。另外,由于新奇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幻燈片、投影儀可以將鮮艷的圖片、新穎的譜面、重點突出的文字說明,引入學生的視野,這在視覺上將給學生強烈的刺激,從而把教和學推向更高的境界。
4.把VCD、CD應用到教學中
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對一首樂曲進行情緒方面的講解和調動時,教師在講臺前講得津津有味,而學生則可能聽得無精打采,并沒有和教師達成共識,這就是教與學的不協調。學生經常處于旁觀者的位置,沒有積極、主動參與。教師只是講,學生只是聽,講與聽不能融為一體,就不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為了避免這種不協調現象的發生,我們必須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對“太行山上”電影片段的欣賞,我讓學生親眼目睹當時戰爭的殘酷性,領略了在那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在那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八路軍戰士是怎樣機智、勇敢、頑強地抗擊敵人的。同時通過對音樂作家冼星海的電影故事簡介,讓學生真實地了解作家本人及此樂曲的創作背景及意義,加深了對樂曲的理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對作品的分析、探討中。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不斷加深對樂曲的感受和理解,提高音樂鑒賞力,為更加深入地學習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
5.培養能力
感受音樂美,由外在到內在。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音樂的基本任務不在于反映出客觀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內在的自我。”歌曲的美應從哪些方面感受?
5.1感受歌詞的意境美,啟發學生想象歌詞描繪的意境,并能簡要地口述出來。掌握從動、靜、聲、色等方面感受意境的方法。
5.2感受歌曲的旋律美,根據歌詞的思想內容,欣賞旋律對歌詞情感的表達。
5.3感受歌曲的情操美,學會理性理解和感性感受相結合的方法,使歌曲的思想跟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欣賞名曲,一般采取五步法。一聽,聽到了什么聲音。二想,想象畫面。三說,說出想象的畫面。四賞,欣賞樂曲之美,比較樂曲與自然之聲的不同。五動,跟著樂曲旋律律動,用身心感受名曲之美。欣賞一首,掌握方法,意在舉一反三。
表現音樂美,由情感到聲音。表現音樂美,首先要有情。指導學生采用重點詞句分析法捕捉歌詞的情,采用旋律的高低快慢分析法體會樂曲所表達的情感。領會了歌曲的情感之后就要多練。多練才能找到表達情感的最佳聲音。在練習中,老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進步,及時鼓勵,不斷促其提高。表現音樂美,還要有形。訓練學生的歌唱姿態,根據歌詞內容設計歌唱的動作,對手勢、面部表情、肢體協調等都要一一進行訓練。然后指導學生進行聲情并茂的表演。學生掌握了捕捉和表達情感的方法,就可以在練習中盡快形成能力。
6.音樂老師要做美的傳播者
在實際教學中,我不止一次發現:當我身體不舒服,精神面貌欠佳時,學生上課也是懶洋洋的,歌唱時很難進入狀態。同樣的班級,當我富有激情地和他們一起活動,一起唱時,學生不僅學得快,而且對作品的理解也到位。同時,我在和其他老師交流中發現,學生把音樂老師當成了美的標準。音樂老師會跳舞,言談舉止美觀大方;音樂老師會唱歌,聲音美;音樂老師會彈琴,很讓人著迷……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是他們學習模仿的對象。所以,音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使學生不僅能學到書本知識,還能受到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