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沁麟
摘 要 當前我國青少年群體中出現的人生信仰危機現象,為我國的信仰教育敲響了警鐘。隨著時代的發展,信仰教育應改進教育方式、優化教育內容,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幫助青少年找尋迷失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 青少年 信仰危機 信仰教育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
The Youth's Belief Crisis and Education Path in China
GU Qinli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Nowadays the belief crisis of the youth is a wake-up call to our belief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belief educ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 through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work to help the youth find the lost spiritual home.
Key words the youth; belief crisis; belief education
1 人生信仰與信仰教育的概念界定
“信仰是指在無充分的理智認識足以保證一個命題為真實的情況下,就對它給予接受或同意的一種心理狀態。信仰顯然是一種由內產生的現象,它或者是一種理智的判斷,或者是一種特殊的感覺”。①信仰作為一種情感寄托和精神支柱,賦予個體生命以意義感和方向感。“人生信仰,是指個體對自己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生活的前途和命運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宿命等命題的最高信念及堅持,是價值觀在人生問題上的集中體現”。②信仰教育是涵養心靈的教育,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他們用積極的態度、飽滿的熱情努力地追尋和創造有意義的人生的教育。
2 青少年信仰教育的重要意義
第一,信仰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促進個體的發展。信仰教育的對象是有思想有意識的人,信仰教育應從端正青少年的思想開始,幫助他們逐步樹立積極向上的精神目標,引導他們去追尋一種向上向善的人生。第二,信仰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推動社會的發展。老師和家長在引導青少年慎重選擇人生信仰的同時,必須堅守國家的主導信仰:“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堅持主導性與多元性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幫助學生明確方向,走出迷茫,走向更高的生存境界。”③
3 青少年信仰教育的現狀分析
(1)未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進行相應的信仰教育。“現在信仰教育中的一大怪現象就是教育內容的倒掛,對小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做人規范的教育。”④這種“倒掛式”的教育讓人費解。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他們還不能很好地理解政治信仰教育的相關內容,所以不宜過早對其進行政治信仰教育。大學階段是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信仰和政治信仰的最佳時期,但大學教育只開設了一些政治理論課程,社會實踐活動卻組織甚少。
(2)重理論,輕實踐,忽視學生的內心感受。首先,青少年信仰教育的方式單一陳舊。長期以來,信仰教育都以“說教”和“灌輸”為主,忽視了學生是否理解和接受,于是他們成了“被信仰的對象”。其次,信仰教育的內容多是深奧難懂的理論,遠離學生實際生活,難以使他們產生思想共鳴。再次,在升學率和就業率的影響下,不少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灌輸“分數至上”的思想,這使得一些學生誤以為“活著就是為了考高分數,進好學校,過好日子”,然而他們對“好”的定義卻是一片茫然。
(3)青少年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的影響。首先,青少年的知識水平和生活閱歷有限,難以對自己的人生方向有合理、準確的定位。其次,青少年處于成長變化的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閱歷的豐富,他們的人生信仰會隨之發生變化。再次,一些青少年缺乏吃苦耐勞精神,遭遇挫折就輕言放棄。因此,他們的人生信仰具有不穩定性。并且,“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外各種社會思潮的涌入,各種新觀念、新事物不斷呈現,加之思維方式不成熟的影響,舊的一元價值受到巨大沖擊”。⑤此外,在網絡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如何選擇和甄別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信息,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
(4)信仰教育沒有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北京一份調查顯示,被試的605人中,僅有2.1%的家長要求子女有信仰”。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長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的成長需要有科學的方向性的引導,而非盲目地要求孩子考高分,因為分數的高低不能說孩子能力的高低、也不能說明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
4 青少年信仰教育的路徑探析
(1)設置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信仰教育內容。信仰教育中教育內容的倒掛現象導致了其實效性大打折扣。學校教育應在小學階段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引導他們從愛自己的身邊人開始,學會觀察生活中的點滴,從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輝。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在此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至關重要,行為規范的教育也不可松懈。高中生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一定的知識儲備量,對其進行人生信仰教育較為適合,政治信仰教育也必不可少,這可以為大學階段相關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大學生是青少年群體中的重要群體,他們的信仰狀況預示著未來民族精神的狀況,對大學生進行人生信仰教育和政治信仰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利于他們的個人發展也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用“師生互動”的課堂代替“教師的獨角戲”。首先,學校教育應該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尊重學生、關愛學生,為他們創造一個和諧、寬容的環境。其次,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為學生精心準備和組織有意義的主題活動與社會實踐,在學生親身體驗之后逐步理解書本中深奧難懂的理論性知識。再次,教師們在對學生進行信仰教育的同時也應注意自身的言行,擴大自己內心的善端,并盡可能的為學生提供方向性的指導而非理論的灌輸。
(3)信仰教育應回歸生活,使青少年在社會實踐的磨練中找尋自己的精神家園。信仰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校園環境相對封閉、單純,這導致一些學生在踏入社會以后出現精神世界落空的現象,為青少年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接觸社會,使他們感受競爭的殘酷、體會生活的艱辛,在競爭中學會遵守規則,在艱辛中磨練意志品質,并在此過程中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結合自身狀況與社會現實確立正確的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人生信仰并堅定不移地為之而奮斗。
(4)為青少年創造一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信仰教育大環境。首先,家庭教育是信仰教育的起點。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家長需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傳遞健康向上的思想訊息。從孩子的興趣開始,逐步引導他們確立自己的人生信仰并為之奮斗。其次,學校教育是信仰教育的關鍵。學校的專業教師隊伍會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對其進行系統人生信仰教育和政治信仰教育。由于信仰教育屬于情感教育,因此在信仰教育的過程中應切實做到以人為本,盡可能地引導和幫助學生而非程式化的“灌輸”。再次,社會大環境是信仰教育的晴雨表。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多元文化的出現對從前的信仰一元化提出了挑戰,因此“政府應從輿論導向、制度保障等方面對優化青少年信仰教育環境因素進行規范引導,努力創造有利于青少年信仰教育的良好社會環境”。最后,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⑦通過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共同努力,為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信仰教育大環境,幫助他們走出人生信仰的危機,找回迷失的精神家園。
注釋
① 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② 梅萍.從當代大學生的人生困惑看信仰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③⑤⑦張文學,廖志勇,劉靜.當前青少年信仰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1(7).
④ 馮建軍.重塑青少年信仰教育[J].人民教育(理論版),2011(12).
⑥ 黃少平.信仰教育不可丟[J].家長導向,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