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修武
【摘要】蟬,一種為現代人所厭煩的害蟲,卻為古代的一部分文人所愛,多歌之詠之頌之,來言己情己思己志,創作了大量以“蟬”為題的詩。這類詩大致分為四類:感慨時光流逝、抒發離愁別恨、抒發羈旅之苦、高潔心志。
【關鍵詞】蟬 時光流逝 離愁別恨 羈旅之苦 高潔心志
【中圖分類號】I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18-01
蟬,是一種能飛的動物,吸食樹木的汁液,發出吵人的叫聲,確是一種害蟲。它的成長的確不易,法布爾曾說它,“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即使如此,能原諒它的當今世人還是不多。但古代的詩人卻多歌之詠之頌之,來言己情己思己志,創作了大量以“蟬”為題的詩。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七月》:“五月鳴蜩”,蜩即蟬。在《詩經》中《大雅·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朱熹評注說“蜩,螗,皆蟬也。如蟬鳴,如沸羹,皆亂人意”。莊周的名篇《逍遙游》中,也有過它的身影。在《禮記·月令》中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的句子,到了唐代,以蟬為題材的詩更多出現,以蟬為題的詩就有70多首,在網址http://hanyu.iciba.com,輸入“蟬”,搜到與“蟬”相關的古詩詞共1000首。
筆者經過篩選整理,把這些詩大致歸為四類:
一、感慨時光流逝
蟬的一生是十分短暫的,莊子說它“不知春秋”,(《莊子·逍遙游》)。蟬的這一特征引起了古代詩人對個體生命的自憐與自傷。晉無名氏《鳴蜩賦》:“有嚖嚖之鳴蜩,于臺府之高槐。物處陰而自慘,奚厥聲之可哀?愁日凄凄兮,感時事之若頹。何時逝之是感兮?感年歲之我催!孰知命之不憂?詠梁林之有摧,生世忽兮如寓,求富貴兮不回。”作者因蟬聲凄苦,漸感自己老之將至,生發出一種惆悵。初唐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六首其十二》:“玄蟬號白露,茲歲已蹉跎。群物從大化,孤英將奈何。”該詩表面上寫在白露到來之時,蟬必將死去的無可奈何之情,實質上是詩人以蟬喻指自己老邁,已到了生命暮年的悲劇情懷。唐司空曙寫的《新蟬》:“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老,能令萬感生。微風方滿樹,落日稍沉城。為問同懷者,凄涼聽幾聲。”也透露出一種時光易逝的思緒。
二、抒發離愁別恨
秋天給人的感受是一種悲涼,蟬的鳴叫極易渲染出一種蒼涼的氣氛,使送別的場面更加悲涼與痛苦。
白居易的《答夢得聞蟬見寄》:“人貌非昨日,蟬聲似去年。”表達了詩人與朋友分別的愁苦。唐許棠一首《蟬》:“初離何處樹,又發去年聲。騷屑隨風遠,悠揚類葉輕,報秋涼漸至,嘶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搖似欲引。繁音人已厭,朽殼蟻猶爭,……此時吟立久,萬緒一時生。” “默守”、“欲行”語義雙關,既寫蟬,又寫人,詩人把離愁別恨寄于蟬,而蟬的孤單悲涼何嘗不是詩人情感的化身,宋代婉約派代表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冷落清秋節”已使人“難堪”,詩人開篇又以秋蟬凄切的鳴叫,為全詩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使離別更加讓人肝腸寸斷。
三、抒發羈旅之苦
寒蟬凄切的鳴叫,使許多游子倍感羈旅的孤獨與悲愴。所以,許多詩人就把自己的羈旅之悲寄托于蟬。寫這類題材的詩人頗多,如白居易《早蟬》“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里。”寫詩人一聽到蟬聲就感到愁緒難平,再聽這蟬聲使長年漂泊在外的大詩人鄉愁頓起。唐盧殷《晚蟬》:“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感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寫蟬似乎故意與人為難,詩人走一程,蟬跟一程,并鳴叫一程,寫出了詩人走一路愁一路的沉重心態。賈島《風蟬》:“風蟬旦夕鳴,伴葉送新聲。故里客歸盡,水邊身獨行。噪軒高樹合,驚枕暮山橫。聽處無人見,塵埃滿甑生。”別人都回到了故鄉,只有詩人自己還在水邊獨行,這時,蟬聲從高樹上傳來,在這傍晚的山邊使得客心更加濃,使得其景更加悲涼。
四、表達高潔心志
蟬的短暫一生,又加上在“難堪”的悲涼秋風中凄切鳴叫,很容易與仕途坎坷、命運不濟的感傷而迷惘詩人的心靈相契合。通過詩歌形成一種耐人尋味的悲劇美,抒發文人對政治、社會、人生的認識與感受。
翻開《唐詩鑒賞辭典》,所選的第一首詩是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作者虞世南為人正直、學識淵博,被唐太宗重用,但其為隋朝舊臣,受著忠臣不事二主影響。作者托物言志,就以鳴蟬來表白自己是因為立身高潔而不是憑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詩鑒賞辭典》)
駱賓王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西陸”指秋天,“南冠”指囚徒。當時,駱賓王任侍御使,因上疏觸怒武后,遭誣陷,以貪贓罪名被捕入獄。頷聯“露重”、“風多”比處境險惡,“飛難進”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說言論上的受壓制。尾聯“無人信高潔”,是作者對坐贓的辯白,“無人信”而自信,堅信自己的品格是高潔的。此詩表面在寫蟬,骨子里卻在寫自己,句句都可以找到詩人對于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總之,愛蟬詠蟬成了一種文化現象。蟬這種可愛的小生靈,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種寄托,一種安慰,是他們心靈的伴侶。
①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中學生經典閱讀誤讀研究”(10YJA88017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