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歷月 吳斯嬌 吳翔


【摘要】文采用負面身體自我量表、羅森博格的SET自尊量表及內隱聯想測驗(IAT)為研究工具,以37名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索負面身體自我與外顯、內隱自尊的關系。實驗結果顯示,女大學生內隱自尊的實驗效應顯著,外顯自尊和內隱自尊的相關性也不顯著;IBM與負面身體自我的胖維度呈顯著正相關,表面內隱自尊引發女大學生的一系列減肥行為。
【關鍵詞】女大學生 負面身體自我 外顯自尊 內隱自尊
基金項目:浙江師范大學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08-02
負面身體自我(negative physical self),也稱身體意象失調(body image disturbance)是對身體的消極認知、消極情感體驗和相應的行為調控(Baker&Williamson, 1995)[1]。自尊(Self ̄esteem)指個體對自我所做的一種整體性評價,是個體正向認知需要的反映[2],包括外顯自尊(explicit self ̄esteem)和內隱自尊(implicit self ̄esteem)。
青少年身體自我的發展會促進自我概念的發展,青少年時期被稱為是自我“覺醒”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個體開始關注自我,其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并逐步形成[3]。大學階段是生長發育的最后階段,這個階段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體形是否勻稱和健美,將對其身體素質、心理健康、就業與擇業及以后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女大學生成了形體美的狂熱追隨者,一邊是瘦身廣告滿天飛、瘦身產品大行其道,另一邊是患厭食癥、暴食癥及焦慮癥的病人日益增多。本研究擬通過考察女大學生身體自我與自尊的關系,探討提升女大學生自尊水平的方法與途徑,形成正確的身體自我觀。
1.實驗過程
1.1被試
選取大學本科女生共40人進行測試(體型指數(BMI, Body Mass Index, kg/m2)均處于18和24之間,屬于標準型體型)剔除3名無效被試的數據。
1.2實驗設計
自變量:負面身體自我各個維度、IBM(現實自我)
因變量:內隱自尊、外顯自尊
1.3研究工具及材料
1.3.1 負面身體自我量表(NPSS):負面身體自我量表共48 個題項,用于測量女性對自己身體的消極認知、消極情感體驗和相應的行為調控。
1.3.2 羅森博格的SES 自尊量表:測量外顯自尊。該量表在國內、外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3 內隱聯想測驗(IAT):本研究應用美國INQUISITS專業心理軟件公司編制的IAT2.0 版專用心理測試軟件程序作為實驗研究內隱自尊的測試工具。測驗內容分為7個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一個辨別任務(discrimination task)。基本分為兩種:一種是要求把自我詞和積極的屬性詞歸為一類,即進行相容的歸類;另一種是要求把自我詞和消極的屬性詞歸為一類,即進行不相容的歸類。
1.4實驗程序
實驗采取個別施測,先由主試簡要說明實驗的操作要求后,被試首先完成羅森博格自尊量表的填寫,然后獨自在實驗室依照計算機顯示屏幕上的實驗指導語的提示完成所有實驗,其實驗結果均由計算機自動記錄,最后完成負面身體自我量表。
1.5數據處理
按照Greenwald, McGhee和Schwart(1998)提出的記分方法[4],先把低于 300ms 的以 300記,大于3000ms的以3000記,錯誤率超過20%的予以刪除;接下來對所有原始反應時數據進行對數轉換,再對相容組和不相容組分別計算其平均反應時。最后,把不相容組的平均反應時減去相容組的平均反應時,這樣,所得到的分數內隱自尊的強度,IAT分數越高,內隱自尊越高。
應用Excel2003對反應時數據進行對數轉換,應用SPSS18.0(t檢驗、多元方差分析)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6實驗結果
1.6.1內隱自尊效應
由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將自我詞與積極的屬性歸為一類時,即進行相容歸類時,反應時短,反應快;相反,進行不相容歸類時,反應時長,反應慢。對兩個實驗的結果進行配對t檢驗的結果顯示,兩個實驗結果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效應(t=7.868,p<0.001)。
1.6.2內隱自尊和外顯自尊的關系
由表2可以看出,被試的IBM與外顯自尊、內隱自尊的相關均無統計學意義,負面身體自我胖維度與內隱自尊呈負相關,具有統計學意義;IBM與負面身體自我的胖維度呈顯著正相關,與瘦維度呈顯著負相關。外顯自尊和內隱自尊的相關性也不顯著。
2.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女大學生的內隱自尊效應顯著。根據美國飲食失調協會指出[5],每個人都會在心中建構屬于自己理想中的身體形象,當每個人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外觀能符合理想中的形象時便會有一種愉悅自信的感受,產生正向的身體意象,進而對自己的體型、外觀有正確的知覺與認同不會以非理性的方式尋求改變身體外觀的方法,接受自己的身體而產生自信心。反之若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喜歡而無法接受,而感到自卑與焦慮產生負向的身體意象而導致飲食失調、憂郁和低自尊。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終身發展論,大學生處于親密對孤獨的沖突階段。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系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里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系,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剛度過青春期的女大學生希望得到異性的關注,獲得親密感,而隨著人們以瘦為美的審美標準潛移默化的滲入到學生的思想、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態使女大學生通過內省而更加崇尚形體美,對自我有更高的要求和標準,進而產生過激的減肥行為和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應。
3.結論
女大學生被試的內隱自尊效應顯著,IBM與外顯自尊、內隱自尊的關系均無統計學意義,負面身體自我胖維度與內隱自尊呈負相關;內隱自尊和外顯自尊之間無相關聯系,內隱自尊和外顯自尊屬于兩個相互獨立的不同心理結構。
參考文獻:
[1]Chen H. Adolescents. physical self theory and empirical studies(in Chinese).Beijing:Xin Hua Press, 2006.125,138.(陳紅.青少年身體自我:理論與實證.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125,138).
[2]石偉,黃希庭.內隱自尊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4):684-686.
[3]季成葉.中國學生超重肥胖BMI篩查標準的應用[J].中國學校衛生,2004.
[4]蔡華儉.內隱自尊效應及內隱自尊與外顯自尊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3,35(6):796-801.
[5]GREENWALDAG,FARNHAMSD.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Measure Self ̄EsteemandSelf ̄concept[J].J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2000, 79,(6):1022-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