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實施以來,部分教師曲解了新課程的本意,只注意活動的現象而忽略其本質,使得音樂課堂的一些教學環節成為一種形式。本文針對現實的音樂課堂教學現象做以揭示和分析,欲與音樂天使們共勉!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120-01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廣大音樂教師能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積極投身于教學實踐中,于是-些課堂設計得五花八門,做到了充分滿足學生的意愿,歡聲笑語、無所顧忌;一節課涉及了天文地理、政治文學;做到了知識的廣、博、深;有聲有色的多媒體代替了教師的勞動……從這些現象不難看出,部分教師曲解了新課程的本意,關注音樂活動的現象而忽略其本質,使得一些教學環節成為一種形式,具體表現為:
一、環節設計復雜化
很多教師認為新課程的“新”體現在復雜多變的環節上。于是,費盡心機把一些教學環節設計得很復雜。如:在一節小學歌曲《洗手絹》的教學設計中,為了引出課題,問學生怎樣做才是一個好孩子?學生爭先恐后回答:上課認真聽講、不打仗、不罵人、尊敬老師……等等,因這些都不是教師要引入《洗手絹》的正確答案,由此又繼續引導學生說,直至說出“幫媽媽干活”這句話,教師才滿意地給予總結。可見教師為了揭示課的主題繞了好大一個圈子。而此時教師又拿出一個小木琴,讓學生分別上前隨意敲擊旋律,以此感受當小作曲家的心情……一節課已進行20多分鐘,還沒進入新的歌曲教學。可見,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導入環節。
二、樂理知識有意淡化
過去的音樂教學曾過于重視音樂技能的傳授,使中小學音樂課堂失去了音樂課的本來面目,失去音樂的本體,令學生生厭。而新課標明確指出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重視過程與方法,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很多教師把它理解成了不談技巧了,認為課改不應講樂理知識和技能,忽略了知識和技能在音樂中的工具性。由此在一些欣賞課中出現“欣賞、學生談、再欣賞、學生再談、又欣賞……”認為這就是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可一遍遍沒有任何要求的重復欣賞對學生理解、掌握新作品能有什么作用呢?
其實,在欣賞作品時,可先讓學生聽,讓他們自主地體驗音樂,然后讓他們講一講音樂分為幾個部分,有什么情緒及情緒有什么變化,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一步引導,讓學生發現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感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用何種手法來實現的?哪些音樂要素體現了情緒的變化?這樣,音樂的旋律、力度、速度和簡單的和聲樂器音樂特點等音樂知識都能讓學生有所認識和了解,是讓學生在領會樂曲情感的過程中來實現的,緊密相聯的音樂形式和內容讓學生既學到了音樂基本知識,又得到了音樂的熏陶,做到了“聽懂”了音樂。
三、各學科盲目綜合
所謂音樂課的學科綜合并不是形式上的機械拼合,應是以審美為核心,突出音樂特點、以音樂為主體的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 “綜合”能豐富音樂學科的人文蘊涵,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感受、體驗。因此,音樂課的綜合以音樂為主線,不能離開音樂而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取代音樂在音樂課中的地位。
如在一節小學一年《時間像小馬車》的歌曲教學中,學生用了三十多分鐘的時間學會了歌曲,并能按自己的感受創編動作來表現歌曲,此前這些環節設計得都比較合理。而此時教師為了體現學科綜合,引導學生用古詩創編歌曲(用熟悉的旋律),最后又每人發一盒彩筆,要求學生畫一個自己喜歡的表。這種綜合占據了一定的時間,與本節教學也沒太大聯系,似乎是畫蛇添足。
四、課堂環節流于形式居多
游戲和打擊樂伴奏是音樂課上經常出現的環節,往往一些教師把它們當成了音樂課堂上必有的過程。其實這些活動設計,要結合本節教學內容來確定的、是對本節內容的再認識、再拓展和再創造,無論設計的出發點是哪種,它必須緊緊圍繞音樂來進行,它的目的是以游戲的方法挖掘并發展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相應的活動中獲得豐富的精神享受,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他們喜歡的活動中,從而得到相應的鍛煉和提高。
曾觀摩一節初一《哦!十分鐘》這節歌曲教學活動,為了突出主題,課的開始教師把學生課間活動玩的羽毛球、投布袋、踢鍵子、拍球等游戲搬到課堂上進行十多分鐘,對于初中生來說,課堂上進行這些游戲導入對學生學習新歌曲沒有什么意義和作用,因此就顯得有些多余,是流于形式的盲目效仿。再如很多教師在歌曲教學之后,讓學生用打擊樂器伴奏(有用瓷盤或玻璃杯代替的),教師沒有提出任何要求,學生也沒什么顧慮,用盡力氣,很多學生竟然把“樂器”都敲碎了,大聲的喊唱伴著震耳欲聾的敲擊聲,使課堂完全失去了藝術審美性,打擊樂器沒有發揮作用,完全是形式的存在。要知道,在打擊樂伴奏之前,教師應提出相應的要求、或進行分工,讓學生必須用心、用腦去思考、用耳朵去聽,在這樣有思維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方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五、多媒體應用缺乏理性認識
一些教師認為,沒有多媒體這種直觀、生動的輔助手段就不能上好課,有的教師用多媒體技術代替了黑板、錄音機、錄象機、影碟機、琴等傳統的教學手段。
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并不是簡單的媒體相加,要根據音樂教育目標與過程設計來選擇運用。因為音樂教育有著自身的教學規律,它的最大特點是通過藝術活動來調動人的興趣,喚起人的情感,讓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學中,過多地使用多媒體,往往容易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現,忽略了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因此,要理性地認識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總之,音樂是孩子們的靈魂,身為音樂天使,我們要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關注“人”的發展,關注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師生關系等各方面入手,不斷反思、重認自己的課堂教學,盡快成為“新課標”的有效實踐者和積極探索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我們的音樂教育才能夠真正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肩負起培養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作者簡介:
冷平,41歲,林口縣教師進修學校音樂教研員、藝體教研部主任。黨員。音樂本科學歷,學士學位。中國音樂家協會電子鍵盤學會會員。
取得的成績:
自參加工作以來,曾連續多年被授予縣政府“記功”獎勵,多次被評為縣級“優秀教師”,曾榮獲縣級“優秀黨員”、“巾幗標兵”、市級“優秀教研員”、“最佳指導教師”等稱號,2006年12月獲省級“中小學音樂學科錄像課”評比一等獎。論文曾在哈爾濱師范大學《函授教育》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