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天博 農仁富 凌龍
摘 要:山體崩落是喀斯特巖溶山區一種習見的地質災害。由于地處喀斯特石漠化災變帶,麻山地區的山體崩落現象極為頻繁,并嚴重威脅著當地苗族鄉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立足于文化適應的理論,長期生息在這里的苗族鄉民,理當擁有相應的防范對策。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筆者深入麻山腹地的紫云縣宗地鄉牛角村等7個村寨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調查。結果發現:當地苗族對頻發性的地質災害有著精深的理解,并能作出可靠的預測,同時他們也不乏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
關鍵詞:地質災害;頻發性;文化適應;麻山苗族
中圖分類號:C9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1X(2012)04-0014-06
崩落是指陡峭斜坡上巖塊、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發生突然、快速的下移運動。其多發生在45°以上的陡坡上,塊石以跳躍滾動的形式運動,或不受地面阻擋,直接墜落[1]。崩落的方式可分為崩塌和落石兩種。巖石崩落不僅會阻塞河道、毀壞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而且還會破壞農田、房屋,危及人們的生命安全,是我國最為習見的地質災害之一。長期以來,如何有效防治這種地質災害都是眾多學者、各級政府研究和關注的重點。2011年3月,筆者在貴州麻山腹地的紫云縣進行田野調查時偶然發現:這里山體崩落現象極為頻繁,并給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極大的危害。但是面對這樣的生存環境,長期生息在此的苗族鄉民卻表現得異常鎮靜與從容,因為他們對此有著精準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文化適應方式和整套的防治對策。為此,筆者將“麻山地區山體崩落有哪些特點?當地苗族鄉民是如何認識山體崩落現象的?他們對此有著怎樣的文化和現實防范對策?”這三個問題作為調查的重點,對紫云縣宗地鄉的牛角、竹林等7個村寨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田野調查。期望展現當地苗族鄉民防范山體崩落的本土知識和文化,以便為我國相關部門防治山體崩落等頻發性地質災害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宗地鄉的巖石崩落現象
宗地鄉位于貴州省紫云縣境內的東南部,鄉政府距離縣城45公里。該鄉東鄰羅甸縣,南靠本縣大營鄉,西與本縣水塘鎮和猴場鎮相連,北與長順縣接壤。境內最高海拔點為1100m,最低海拔點僅710m。整個鄉的居民以苗族為主,少數漢族和布依族雜居其中。全鄉共有6659戶、33251人,其中87%為苗族。由于地質結構使然,地表山脈縱橫交錯,地表切割強烈。境內多石山、溶洞、地漏斗、盲谷、干溝和溶蝕坑等巖溶山區標識性地貌,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石漠化現象嚴重。地表基巖出露和礫石覆蓋面積超過地表總面積的75%。加之這里屬于亞熱帶氣候,濕潤多雨,且降雨集中,并導致山體崩落等地質災害頻發。
在最近20年間,每年都會發生山體崩落而導致田土、房屋、牲畜等財產損失及人們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據相關部門統計,僅2009年宗地鄉就發生了大小崩落事件上千起,幾乎每個村寨每個月都有山體崩塌現象發生。典型的地質災害有如下幾次,成災較為嚴重。
例如,2003年6月某天晚上兩點多的時候,牛角村牛角組寨子后面的山坡上有巖石滾落,大概有1間小房子大的巨石落下。巖石在滾落的過程中裂開,一部分滾到了寨子中間的田土上,一部分則滾進了村民梁小友的家中。滾進家里的石頭撞到了灶膛邊后再撞到床,把梁小友的妻子和孫子連床帶人都給推開了。后來,石頭停了下來,并掉入了豬圈,①這里的老式房屋是木頭、竹子、草等材料制成,最底層放牲畜,二樓以上住人。將地上砸了一個大坑,現在該坑的痕跡還依然十分清晰。當時他們家的人都很害怕,但幸虧沒有人員的傷亡,只是房屋受到一些破壞。到了第二天,人們發現:從巖石原來在坡上的位置來看,本來石頭應該是落到山洼中的玉米地,不會落到梁小友家的。但石頭好像會走路一樣,不知道怎么就拐到了他們家。在這里,房子被石頭打到是不吉利的事情。因此,現在梁小友家在修新房子的時候,并不是在原來的位置上重修,而是把房基移到了老房子的旁邊。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具體詳情如下:
1.1981年,牛角村塘水組的楊老巖的茅草房被房子后面掉下來的大石頭砸毀,楊老巖被砸死。后來政府補助了100斤玉米,由他的女兒和女婿進行安葬。
2.1982年,牛角村卡爾組的楊秀珍在上山扯豬草的時候被山上掉下來的石頭砸壞了腳桿,后經村里的羅老石用草藥治好。
3.1983年,打郎鄉打郎組的梁小妹(宗地鄉原副鄉長楊光明的老婆,時任打郎鄉政府計生信息員)在叫寨砍柴的時候被山上的滾落的石頭砸斷了一條腿,后在醫院救治,但仍落下殘疾。
4.1986年6月,牛角村楊小田家有2畝土地被山上的石頭掩埋,政府補助了40元。后來,他自己又把石頭移走,把土地清理了出來,繼續種包谷。
5.1986年7月,牛角村開巖組陳老巖家的1畝土地被石塊砸毀,政府補助了40元。他們家將清除了石頭,將土地重新整理出來。
6.1986年10月,牛角村牛角組的梁國榮(當時牛角村的支書)在小米地砍柴的時候,被山上掉下來的大石頭砸成重傷,不治身亡。
7.1993年8月,牛角組梁小有家的茅草房被山上掉下來的石頭砸壞了屋頂,石頭掉下來后又砸壞了灶鍋和一張床,政府補助了100元。去年的時候 ,政府又補助了他們家1萬元進行危房改造。
8.1997年7月,牛角組陳正學的老婆在山上(牛角同道)找草藥的時候被山上滾落的石頭砸成重傷,在去往醫院救治的途中死亡。
9.2004年,牛角小學附近的馬頭山有巖石滾落,沒有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10.2005年,牛角組有2次巖石落下來的事情發生。有一次掉落的石頭大概有一兩萬斤,小的也有桌子那么大。另外一次則非常怪異,巖石是從牛角寨子對面的山坡上掉下來的,但直接落到了梁小友家的旁邊,但人們在村子中找不到石頭滾動的痕跡,好像石頭是直接從空中越過半個村寨掉在了那里。
11.2008年,竹林村竹林組一戶人家辦喪事的時候,突然有石頭從房屋后面的滾落下來,當場砸傷了來參加喪事的3個人,房子也受到一定的損壞。
12.2009年7月,宗地鄉打豪村石板組有一家人修新房子,晚上的時候有一大塊石頭(房子那么大)從山坡上掉下來,翻過了新修的房子直接掉在寨子里的山洼地中,同時有小的石塊掉在房子上,打傷了男主人的腿。
13.2010年6月,牛角村牛角組牛角井發生巖石垮塌事件。牛角組楊正和、楊正福兩家的 4畝地被山上塌下來的石頭掩埋。
14.2010年6月,宗地鄉打郎村叫寨2里處有巖石崩落事件發生。巖石垮塌后,有面積約20m2的田地被掩埋,此地屬于宗地鄉毛旺一戶人家的耕地。
近幾年來,由于石漠化不斷加劇,山體崩落的事件則愈演愈烈。據當地鄉民回憶,僅2010年上半年牛角村就發生了10多起山體崩落事件,所幸并未造成財產損失及人員傷亡。
二、苗族鄉民眼中的巖石崩落
在宗地,巖石坍塌現象可謂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從上面的案例和統計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宗地的巖石崩落現象有著兩個主要的特點:一是從巖石崩落的頻率和時間來看,發生的時間一般多集中在雨水較多的4-8月份,且多是發生在晚上;發生的次數極為頻繁,幾乎每年都有;二是發生的地點主要集中在公路兩側以及人們平常耕作的山坡上。
在調查期間,我們就親眼目睹了多起巖石滾落的情形。2011年3月20日,我們從牛角村牛角組馬頭山路邊經過時,有大石塊突然從山上滾落,直接掉下了路旁的陡坡,幸虧沒有人受傷。4月17日,在去往宗地鄉趕集的公路上,我們發現下宗地的打梁坳有巖石滾落事件。公路左邊的田土中有許多大石塊散落,而公路右側的山坡上明顯可以看到有巖石裂開的紋路,顯示石塊滾落不久。同車的老鄉告訴我們,這兩天一直下雨,石頭是昨天晚上掉下來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紫云通往羅甸的公路上,巖壁峭立,許多巖石已經風化并出現分層,泥土也夾雜其中,很多石塊看上去隨時有掉下來的可能。因此,從打郎村到擺落村不到5公里的公路上,就設置有兩處“危石路段,車輛行人禁止停留”的警示牌,提醒人們路過此處時盡快通行,注意安全。
對于為什么會經常發生巖石崩落的事件,這里的苗族鄉民有著自己的理解。
訪談對象一:楊正學,男,56歲,苗族,原牛角村村委會主任
從小時候到現在,我自己知道的毀壞農田、房屋或者有人員傷亡的巖石崩落事件有30到40起,如果加上落了石頭,但沒有發生人員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巖石坍塌事件就有上百起,幾乎是每年都有。特別是在4月到8月這段時間,到了雨季,山上的石頭經過雨水的沖刷很容易滾下來。因為當地夏天的氣溫比較高,白天很熱,到了晚上又很涼快,溫差大。再加上雨水的作用,石頭很容易裂開。另外,山上的石頭滾落有可能是因為人們在種地的時候火燒坡而引起的。1997年以前,牛角這邊幾乎每家都種小米,而種小米的時候要放火燒坡。在燒坡的時候,由于溫度很高,山上的石頭也會被火燒炸,這樣在輕微的風力或者雨水的沖刷下,石塊就很容易開裂并滾下山來,從而砸到人或毀壞田土?,F在,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都是老人家,而且政府也不允許放火燒坡,寨子里幾乎沒有人種小米了,山體滾落事件也有所減輕,但至今都沒有停歇過。
訪談對象二:楊小華,男,66歲,苗族,原宗地鄉紀委書記
除了四季以及晝夜的溫差大外,山上的巖石之所以崩落還有著其他的原因。宗地這個地方的山有兩個特點:一是坡高;二是坡陡。山上的石頭經過長期風吹雨打后很容易開裂,而且有的植物在石縫中生長,會加速巖石縫隙的擴大,這樣的巖石很容易打落下來。另外,在下雨后,泥土和石塊都比較疏松,雨水沖刷著泥土,巖石本身的重量增加,而與其他的巖石之間的結合部出現松動,滾落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F在,很多山腳附近平地上的石頭都是從山上打落下來。
訪談對象三:楊再華,男,70歲,苗族,牛角村牛角組村民
馬頭山(牛角組附近)那邊的石頭更容易落下來,而學校(牛角小學)和寨子這邊的石頭不容易滾落。因為就像人老了要死一樣,馬頭山那邊的石頭已經老了,所以也就自然會落下來,學校和寨子這邊的石頭很年輕,就不會落下來。
訪談對象四:楊光珍,女,48歲,苗族,牛角村牛角組村民
下雨多的時候,石頭很容易落下來。石頭落下來的時候一般都是在晚上,白天很少。山上的石頭滾落是有鬼在后面推的結果。如果哪一家的房屋或者田土中有石頭滾落進來,就表示這一家要有災禍了。滾落的石頭要及時的進行處理,并請當地的“老魔公”①“老魔公”是當地的宗教人士,類似于漢族的風水先生。當地人認為他可以與鬼神進行溝通,請神驅鬼。做法事,請神鎮鬼消災。而且在山上做活路的時候一定要隨時注意周圍的動靜,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被滾下的石頭打到。
在當地苗族鄉民看來,巖石崩落既是因為巖石經過長期的日曬雨淋、風吹雨打自然風化而引起的,又是道路建設、火燒坡等人類活動破壞了原有的巖石地質結構,造成水土流失的結果,二者的共同作用最終引發了這里巖石崩落的頻發。而鬼推石的說法則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們對于自然的敬畏,對未知現象的一種附會解釋。
三、巖石崩落的防范對策及處理方法
巖石崩落具有突發性、巖石滾落速度快等特點。在巖石滾落時人們經常很難躲避,但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卻可以避免或者減少因巖石崩落而導致的人員及財產損失。那么如何才能防范巖石崩落帶來的危害,就成了當地苗族鄉民必須解決的問題。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他們根據以往的經驗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范對策和方法。
1.防范對策
一般來說,山上巖石垮下來的速度非常快,人們一般很難躲避,但是可以預防。在山上砍柴或者做農活的時候,如果發現哪塊石頭與周圍的巖石之間有了位移的痕跡,這塊石頭在下雨或者雨后就很有可能會滾落下來,所以人們在家或坡上干活的時候都十分小心,聽到有巖石滾動的聲音就及時躲閃。如果在寨子周圍或者道路兩邊山上的石頭發現已經有嚴重的傾斜或者位移的情況,人們就會組織起來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提前把較小的巖石推到山下去,較大的巖石則用石塊加固,防止掉落,以確保人們行走的道路和房屋周邊的安全。
同時,修建房屋是當地人們的重要活動之一,而房屋修建的好壞則取決于修建地址的選擇。因此,在宗地,人們在修建房屋時,宅基地一般會選擇在山坡比較平緩的地方,同時也會請風水大師給宅基地看風水。如果宅基地位于山脊上,則表示風水好,家里有人容易當官。選擇好宅基地,人們并不會直接在上面修房子,而是在修房子之前,先花1年時間來檢查山上的石頭,把那些發生位移痕跡或者位于大樹前面,容易滾落的石頭敲下來或者用炸藥炸掉,這樣才能保證新修房屋的安全。如果是在老的宅基地上進行重修,則需要保證以前自己的房屋沒有被石頭毀壞過。如果以前老房子遭到過石頭的襲擊,人們在修建房屋時就會將屋基向旁邊挪移一段距離,以便避免不吉利的事情再次發生。另外,在修建房屋的結構和材料選擇上,人們現在已經很少使用木材、茅草等材料修建干欄式的房屋,而是選擇修建水泥鋼筋式的磚瓦房,這樣的房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抵抗較小規模巖石崩落的襲擊。
但是,這種鋼筋水泥式的房屋雖然堅固,但面對大規模滾落巖石的巨大沖擊仍然顯得脆弱不堪。其實,在苗族鄉民的眼中,最堅固的房屋莫過于天然的溶洞、巖穴。在宗地,天然的溶洞、巖穴眾多,是躲避巖石崩落的天然屏障,每一處的溶洞、巖穴的位置,他們都是一清二楚。如果預測到可能會發生巖石崩落的事情時,他們就會及時的躲避到溶洞、巖穴中去,以預防危險。例如,直至現在,紫云縣的中洞村仍有人常年居住在洞穴中。這個洞穴位于半山腰上,寬115米,深215米,高50多米,里面住著20多戶苗族人家,有70多人。同時,里面還有一個小學,100多個學生。為什么現在還有人住在洞穴中?在現代人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實際上,在以前,麻山地區的許多人都住在大大小小的巖洞中,因為這些巖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能確保人們的安全。在這樣的巖洞中,山石滾落和猛獸襲擊的風險都能降到最低[2]。即令是修建最堅固住房,也比不上住在巖洞中安全,因而他們早年樂于住在巖洞中并不是貧窮,更不是懶于建房屋,而是一種規避自然災害的明智選擇。
上面這些防范巖石崩落的方法是人們長期經驗的總結,那么這些經驗又是如何傳承下來并發揮作用的呢?除了平時父母、親戚、朋友的言傳身教外,學校教育也是傳承的重要途徑。牛角小學的梁正明老師(男,30歲,苗族)介紹:“現在牛角小學有一到四年級,70多個學生。很多學生每天要走1個多小時的路程來上課,而在上學的途中經常會有巖石崩落,因此學生的安全教育是學校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每天放學的時候,學校老師都會讓孩子們注意安全。比如說,在大路上走的時候,不要在危險的石頭附近逗留、玩耍,及時回家;看到有石頭從山上滾落,如果路邊有大的巖石,就躲避在巖壁底下;如果在小路上沒有大的巖石可以躲避,就先看石頭是向前落還是向后落,如果是向人的前面落,就要往后面跑,如果是向后落,就要往前面跑;在下雨天的時候,在路上要特別的警惕,注意山上的動靜,聽到巖石滾落的聲音要及時找地方躲藏。類似的學校教育幾乎在宗地的每個學校都會頻繁實施,提醒學生注意安全,而且學校和家長要保持密切的聯系?!?/p>
2.處理方法
對于落下的石頭,因落到的地方不同,人們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如果石頭落到了田土中,田土的主人就會請老魔公請神驅鬼,保佑家人平安,同時將石頭打碎或者炸碎(對于較大的石塊而言),清理出田土,繼續耕作。如果石頭落到了農戶的家中,主人便會將石頭敲碎丟入山洞中,以免附著在石頭上的鬼怪再危害家人。
案例一:滾落到田土中的石頭處理方式。
2009年6月的一天,牛角村牛角組小灣片區的一面坡上有大石頭滾落,落下來的石頭掉在了羅莉妹家的玉米地中,有小房子那么大,砸毀了一塊玉米地。由于石頭是晚上掉的,當時并沒有人知道,等到第二天人們上坡的時候才發現。在當地人看來,有石塊落到自家的田土中是不吉利的事情,預示著有鬼作怪,家里將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因此,羅莉妹的兒子就找了雷管、炸藥去那里將石塊炸碎(現在窩塘內仍有炸碎的石塊痕跡),把玉米地塊清理了出來。同時,他們家還請了當地的老魔公,帶了一只雞、一壺酒去山上做法事,請神仙來驅除鬼怪,以消除災禍。
案例二:滾落到家里的石頭處理方式。
2003年6月,有大石滾落到牛角村牛角組梁小友的家中,石頭砸壞了房屋和灶膛。他們也認為石頭滾落到家中是鬼怪作用的結果,因而在處理滾落到家中的大石頭時,首先是拿一些雞蛋、米飯等食品放到石頭旁邊供著,①其他鄉民亦是如此,成本不高,一般不超過五塊錢。然后對著石頭念念有詞,大意為“鬼神快走開,家中好主人”之類的咒語。念完咒語后,便將石頭打碎,然后丟到深洞中,②寨子里有一個深不可測的洞,是當地向地下暗河消水的地漏斗。意為將作祟的鬼怪打入十八層地獄、永遠不能超生,以防止鬼怪再來禍害寨子里的人。同時也希望山上的石頭不會再滾落,威脅到寨子的安全。
因石頭滾落而導致人員傷亡的事情時有發生,如果有人受傷,人們很少去正規的醫院進行治療,更多的是請當地的“土醫生”③沒有正式的行醫執照,但懂得一定的醫藥知識的本地人。采用當地的土法進行治療。當地人認為,即使被石頭砸壞了胳膊或者腿腳,當地的“土醫生”找點草藥就能治好,而且價格相對便宜很多,只要1000多元就可以包治好。而西醫的價格太高,動則上萬元,治療效果有時并不怎么明顯。當地就曾有人被石頭砸斷了腿腳,去正規的大醫院進行治療,結果沒有治好,反而落下了殘疾。如果當時就請當地的“土醫生”進行治療,也許已經治好了。因此,在當地,人們對當地的“土醫生”的十分信任,一般生病后都是請“土醫生”進行治療,且效果明顯。
四、相關的禁忌和故事
除了上述的防范對策,當地還有許多和巖石有關的故事和禁忌。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聽到了很多關于鬼怪推落巖石的說法,但當時并不以為然,只是認為那是對巖石滾落現象無法解釋的附會說法。但在訪談時,牛角村牛角組的楊再華向我們講述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試圖讓我們相信真的有鬼神存在。
訪談對象一:楊再華,男,70歲,牛角村牛角組村民
2003年的一天,我去小灣打豬草,從一塊山上滾落的巖石旁經過時,突然就走不動路了,整個腳桿發軟,想掙扎著站起來都很難。當時就覺得是被那塊石頭啃了腳桿和腰桿,所以走不動了。后來,我就在石頭旁邊休息了一會,才勉強站起來一步步挪回家去。因此,回到家后,我就請了當地的老魔公帶著一只雞和一壺酒去了那塊石頭旁做法事,用草將落下來的那塊石頭纏住,④意為將鬼怪綁住,使他不能在作祟。然后就在那里和老魔公一起將雞和酒吃了。自那以后,走路才像以往那樣方便了很多。在這里的苗族看來,在路上走路時碰到石塊從山上滾落是不祥的事情。如果石塊落在了路人的后面就不會有什么忌諱,如果石塊落在了路人的前方就表示家里的親戚、朋友中有人會死亡。同時,如果是在去趕場的路上,很多人就會轉回家去。要是不轉回家去,在場上就會被人騙或者搶,甚至被人打。另外,如果這里有人意外死亡,在喪葬的時候就要殺馬。這樣,死去的人才能騎著馬到老一輩的人那里去。要是沒有馬騎,他是走不到那里的。
這些故事和禁忌的存在使得當地的人們相信,世界上確實有鬼神的存在。雖然我們并不相信,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種對于鬼神的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人對于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對于穩定和安全的渴望。因為如果按照當地人的看法,巖石崩落真是鬼怪作用的結果,那么他們請神驅鬼的對策也就可以起到相應的效果,戰勝巖石崩落這種頻發性的地質災害也就是必然的了。同時,我們從村民們對巖石崩落的態度和對策中,也能看到他們對于戰勝巖石崩落這種頻發性地質災害的信心和能力。
五、小結
總之,麻山地區特殊的地貌和地質結構以及雨量集中的特點共同造成了這里巖石崩落等地質災害的頻發。對于這種頻發的地質災害,當地的苗族鄉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有著準確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有效的防范對策。這種對策既有對鬼怪神靈的信仰,又不乏理智的應對方法。這些都是他們長期經驗積累的結果,也是當地苗族鄉民們本土生態知識的結晶。這樣的本土生態知識不僅在我國的生態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同時也對我國其他類似地區的防災、減災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地理學詞典編委會.地理學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69.
[2] 杜 薇.穴居、懸棺葬、免耕與生態適應[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39-44.
[3] 楊庭碩,田 紅.本土生態知識引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22.
[責任編輯:蒲 濤]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of Frequ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Miao Area of Mashan
HE Tian-bo1,NONG Ren-fu2,LING Long3
(1.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of Qiandongnan, Kaili, Guizhou, 556000, China;2.The Museum of Nanning City, Nanning, Guangxi,530012,China;3.Fuyang municipal offic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Hangzhou,Zhejiang, 311401,China)
Abstract: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mountain avalanches frequently occur in karst areas. In the Miao area of Mashan Mountains, located in cataclysm zone of karst 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such natural disasters can be common, which bring serious threats to the daily production and life of the local Miao villagers. In accordance to the theory of cultural adap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iao villagers and their culture should hav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ve this assumption, the authors made a further fieldwork in 3 months in 7 townships of Ziyun County in the central part of Mashan area. The data shows that the Miao villagers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such natural disasters and can foretell their happening. They hav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or mitigate such disasters.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Cultural adaptation; Countermeasures; the Miao Area of Ma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