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 楊經華
摘 要:黎平縣竹坪侗族粽子節中的粽子禮具有婚姻的媒介作用,不同形狀的禮品粽子具有不同的文化意義,直觀體現了侗族的婚姻文化,對當地侗族和諧的婚姻關系與族群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侗族粽子禮源起受特定歷史條件下社會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狀況的推動。
關鍵詞:侗族粽子節;粽子禮;婚姻文化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1X(2012)04-0153-04
黎平縣竹坪侗族地區每年要過粽子節,這是除春節以外的第二個重大節日。說到粽子人們會想到端午,會想到屈原,然而,竹坪地區的粽子節卻與他們毫不相干,完全是侗族文化體系內的節日文化,具有明顯的民族特性。粽子節的節日構成要素包括節日期的選定、送粽子禮、斗牛、村寨“月也”活動等。其中送粽子禮是侗族過粽子節的關鍵要素。侗族粽子節包粽子不僅僅是為給自己吃,更重要的是用來作為一種貴重禮物饋贈,這種饋贈是有明確的對象的,那就是給新媳婦家送粽子。粽子被制作成不同形狀,并賦予相應的文化內涵,小的有二三兩,大的每個粽子要有十多斤重。這是當地節日活動中最重要、最具民族性也是最隆重的禮儀。侗族送粽子禮是粽子節中最精彩的元素,也是這一地區侗族婚姻活動的組成部分,對當地侗族和諧的婚姻關系與族群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一、禮品粽子的類型及意義
侗族過粽子節所包粽子的類型有多種,除自家吃的三角粽外,主要是用作“婚約禮”的柱子粽、雙對粽、枕頭粽等。這些形似其名的粽子,各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指代意義。除了制作造型各異之外,個大體重的粽子在制作、蒸煮、儲存等方面都一些特殊的方法。
(一)柱子粽制作與文化內涵
柱子粽侗語稱為“Beev Dungh”,因其形狀像柱子而得名。柱子粽的制作要依賴于特制專門用于包柱子粽的竹筒,竹筒的作用是固定粽子的形狀和范圍。竹筒上下兩端均不封閉,一端呈平面,當地人稱為底部,另一端留有手柄,方便包粽子時對竹筒進行充填糯米的操作。一般竹筒長30多厘米,直徑6厘米左右。竹筒體積的大小決定柱子粽的大小。包柱子粽要用長度稍稍長于竹筒的粽粑葉連接將其包裹,一般粽粑葉的長度也即是柱子粽的長度。
制作時一邊往粽粑葉所包裹的竹筒中一把一把雨填充糯米,一邊用類似筷子的長竹棍戳扎使之緊實,并把竹筒一節節往上提移,直到粽葉筒全部包滿。用糯稻草作為扎繩捆好一節以固定,并且留好繩尾與下一節的捆繩相連以便吊掛挑提受力,每節間距約四五厘米。一般捆下來大概有六七圈,大的粽粑則有十幾圈。最后,把剩余的粽葉尖部倒折回與粽子身捆牢固定,然后搓吊掛繩即成。
為什么把柱子粽作為禮品?我們在田野調查過程中采集到3種說法。一種含意是,在遠古時候,女人是承載勞動生產的頂梁柱子,給新娘家送柱子粽即寓意對女人的無限崇敬,這種說法反映的當屬母系氏族社會情況;第二種含意是,侗族人認為女人是侗族族群未來發展即生殖繁衍的頂梁柱,給新娘家送柱子粽即意味著對女人的尊重與對未來的期望;第三種含意是堅挺的男性生殖器象征,寓意對侗族人種繁衍賦予美好寄托。柱子粽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都是與人類繁衍相關,說到底就是一種生殖崇拜文化信息。
(二)雙對粽的制作與文化內涵
雙對粽侗語稱為“Beev Kgebl”,即由兩個既獨立又相依的粽子捆扎在一起的粽子復合體。相比柱子粽來說,雙對粽要短一半多,長度一般都在20厘米以內。制作技巧是,先把一個粽子兩頭扎實固定,并留下與另一個粽子固定繩相連的繩尾,中間不捆,待另一個做成半成品后即把2個相疊并以中間為主軸攔腰捆連,形成2個相擁相抱狀。吊掛繩從2粽子間穿過,使2個粽子在吊掛繩提拉力作用下更加緊密相靠在一起。雙對粽的2個粽子大小要一致。其他工藝流程與柱子粽相同。做好后都以6對或者8對系作一簇,蒸煮、懸掛、挑抬都基本保持這種狀態。雙對粽內涵就是寄望新郎與新娘成雙成對,百年偕老,永不分離。同時寄寓子孫后代繁衍,婚姻順利。
(三)枕頭粽的制作與文化內涵
枕頭粽因其形狀像古時木枕而得名。它是最大的粽子,每個重量有10幾斤以至20多斤。枕頭粽有兩種包法,一種與柱子粽相似,用一個大筒子作為模具。另一種方法則完全靠“手工”,不依賴任何模型完成,目前還有一些老年婦人能嫻熟地掌握這種技術。不過不管是哪種方法,技術難度都很大。用于包枕頭粽的模型一般有竹制筒子和木制筒子。筒子一般長四五十厘米左右,內徑20厘米左右。包粽子時先選數張超長粽子葉在空簸箕中按橫豎斜交叉疊放好,取木筒豎立于中間,并沿木筒外壁把粽葉往上折套包扎,然后再沿木筒外壁包上粽粑葉并捆扎好,固定畢即可往筒中充填糯米,再后就是一邊充填糯米一邊一節節往上移動和捆扎,直到最終收尾成型。由于枕頭粽體型較大,制作技術復雜,且包起來也比較麻煩,如今做這種粽子的人家已越來越少。枕頭粽寓意同床共枕,夫妻和睦,合二為一。男方家給新娘家送枕頭粽,代表十分看重這門親事,同時暗含姻緣美滿,早生貴子的文化心理。
二、侗族對粽子的傳統儲存知識
竹坪侗族在過粽子節一兩個星期之后都還有人在吃節日留下來的粽子,這說明侗族粽子能儲存較長時間。那他們是怎樣儲存的呢?經田野調查發現,竹坪及周邊一帶侗族人自有一套傳統的儲存知識。
首先,加工包裝材料。竹坪侗族在制作粽子之前,都要將粽粑葉、糯稻桿等包裝材料放入水中浸泡,使粽粑葉變得更柔軟,使捆粽子的糯稻草更具韌性。其次,加工制作原料。在包粽粑前先將糯米放入草木灰水中泡制,充分攪勻泡五六個小時后再將糯米過濾淘洗,然后謄放入簸箕或其他面積較大容器中,才進行制作包扎。據說這樣粽子能增加儲存時效,且容易熟透并大大縮短蒸煮時間。其三,煲煮方法特殊。竹坪侗族人煲煮粽子不是用一般的清水煮,而是用草木灰泡制過的水來煮。具體做法是將糯稻草燒成灰后放入清水中攪拌均勻并放置一段時間直到渣滓沉淀,然后取分離出來的清水來煮粽子。放入鍋中的水要淹沒被煮的粽子,且火候不要太大,以保持文火為宜。當鍋中煮粽子的水被蒸發減少時,要繼續往鍋中添加草木灰水。一般禮品粽要煮十幾個小時,枕頭粽要花一天一夜甚至更長時間,這樣才煮好煮透。當地人認為糯稻草灰水具有很好的防腐功能,可以大大延長粽子的有效儲存期。第四,選擇好存放點。侗族人對粽子的儲放方式通常都是懸掛于通風的樓板下,既通風透涼,又不受潮濕侵蝕,無形中加長了保存時間。
侗族人吃粽子簡單方便,即把捆扎粽粑的糯稻繩解開,打開粽子葉即可食用。對諸如柱子粽之類又長又大的粽子,食用時解下的糯稻繩按所需要量的多少纏繞粽粑一周,然后輕輕外拉繩索兩端即形成對粽子的節點切割。
三、粽子禮與侗族原始婚姻文化
馬林若夫斯基說:“贈禮并非物品的純粹傳遞,而是帶有確定意義的社會行為。”[1]侗族送粽子禮與其傳統婚姻制度有著密切聯系,可以說就是婚禮的一個過程。侗族送粽子禮活動雖然有不同表現形式,但根本目標卻出奇的具有一致性,都集中顯示侗族傳統婚姻觀念、族群發展聯系、傳統婚姻基本形態等,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了侗族傳統婚姻文化的價值取向。
(一)給新媳婦家送粽子
竹坪過粽子節給新媳婦家送粽子,指在粽子節這天男方家給已確定但還未結婚的準新娘家送去一二十挑粽子的禮儀活動。過粽子節所包的雙對棕、柱子棕、枕頭粽都是專門用于這一禮儀活動的。同時送去的還有鴨子、家釀酒、豆腐、辣椒等附屬禮品。
在送粽子禮時,男方家房族都集中起來,幫忙挑粽子到新媳婦家。這粽子禮的舉行也是男主人在向本房族宣告他家有媳婦了,將有下一代了的一種儀式。即便粽子禮品數量再多,都必須一次性送到新媳婦家,禁忌反復多次,不然被認為不尊重女方家,是在制造婚姻不穩定因素和氏族矛盾。
給新媳婦家送粽子禮時,男方家選由二三十個能歌善舞的青壯年挑擔前往,隊伍人員組成有老人、中年男女、年輕小伙子等,禮品越多,幫忙送禮的人越多,男方家與女方家越覺得有面子。粽子禮送到新媳婦家,均由新媳婦的嫂子接收并代表女方家將新娘的新衣、新鞋、新頭飾、新鞋墊、侗布(家織布)和給新郎的新衣褲、新鞋帽等作為回禮送回男方家。不管所送的新衣、新帕等質量的好壞,數量的多少都必須有禮品的回禮,如莫斯說“回禮的絕對義務,如不回禮便會導致‘嗎納權威、法寶以及本身便是權威的財富之源的喪失”[2]。女方家對男方家送來的粽子禮除自己留一小部分外,其余都一一分配予房族,寓意告訴所有房族,姑娘已是長大成人,將要出嫁,或將要孕育新生命,即房族新的子孫后代。
(二)給新生兒送粽子
給新生兒送粽子禮是指已出嫁的姑娘生第一個小孩后在過粽子節時將小孩帶回娘家,娘家族內親戚給新生小孩送粽子的禮儀活動。這時所送的粽子不像男方給新媳婦家那樣一送一二十挑,而是每家每戶象征地送幾個,并根據親疏關系選擇送粽子個數,一般以2到6個為宜。盡管每家僅送幾個,如果娘家房族大,送來的粽子也足有一二百斤。新生兒得到的粽子越多表示擁有的長輩關愛就越多,對小孩就越好,寓意就越吉祥,其父母也越高興。給新生兒的粽子由外婆代為接收,由孩子的父輩挑回男方家。如是逢小孩剛滿月,得到的禮品則更多。給新生兒送粽子禮的內涵,一是祝賀新娘喜得貴子;二是對新生兒的祝福,在眾多親戚長輩的關愛和庇佑下健康成長。這是侗族人對新生命的慶賀與護佑,是對未來的憧憬。
(三)粽子——“送子”——“種子”
婚姻是基于人口再生產的基本關系,給新媳婦家送粽子禮是竹坪及周邊侗族人古老婚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映的是從“粽子”到“種子”(即播種子孫后代)的互動過程。
竹坪及周邊地區的侗語中,粽子與“送子”相諧音。在田野調查中,很多侗族老人介紹說,侗族送粽子禮本身就是這種“送子”的內涵。在當地,粽子與 “種子”“重子”是同一個語音。從歷史角度看,或許他們是在通過過粽子節和舉行粽子禮的活動,寄望侗族人族群發展強盛,子孫后代繁衍興旺。從粽子禮品的各種形狀與相應內涵,到給新媳婦家送粽子禮,再到給新生兒送粽子禮的現象也應證了這種寄望,竹坪及周邊侗族人送粽子禮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種子”“重子”,締結婚姻關系只是其中過程。它揭示了原始時代人們對擴大族群力量的極度期望。這也更進一步說明,侗族粽子節與端午節無關,它只是傳統經濟形態下侗族先民渴望擴大物質生產和人口再生產的物。
四、侗族粽子禮的原始經濟基礎
一般而言,民間制度、民間文化的源起、發展和演化都在相應的社會經濟基礎上發生,侗族粽子禮及其所反映的婚姻制度也不外乎這樣。因而粽子禮的源起深受特定歷史條件下社會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狀況的推動。
(一)粽子禮起源的經濟基礎
“民以食為天”,解決溫飽問題是人類早期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人類早期的經濟基礎主要是食物和衣物,逢年過節或吉慶喜事,親戚朋友間并沒有現代人們所說的“紅包”可送,唯一可送的東西就是食物,衣物還是后來的東西。
侗族一直喜愛糯食。據侗族《創世紀》史詩“jiv aol deangv dens wenc oux (巨敖始創禾谷種)”[3]的敘述,侗族先民很早就種植糯稻。糯稻有粘性,糯米飯容易成團,再用植物的葉子包裝成團的糯米飯便是相宜得彰,攜帶起來也很方便。這或許是侗族粽子節產生的起碼物質經濟基礎。
(二)交換關系與氏族聯系
以解決溫飽為基本生存目的是人類早期經濟活動的主要體現。而以物易物、物物交換則是那個時代分配、交換的基本特征。粽子禮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種“送禮”行為,但從經濟學角度,它實質上是一種分配和交換現象。
女方家接收到男方家送來的粽子,要分送給其房族親友們共享,這是對粽子資源的“二次分配”。 通過對資源的二次分配,新媳婦家達到告知整個房族,以獲得房族支持,兩個氏族間已建立婚姻聯系,以后有什么大事還請房族多多幫忙。男方家通過“送”粽子,使女方整個房族的人都因新娘出嫁而受益,從而換得整個房族對這對新人的認可,對兩個房族建立姻親聯系的認可。這里邊的“二次分配”過程始終伴隨某種“交換”意義于其中。當女方家在接收粽子之后,一定要用新衣、新褲、新頭帕等作為“交換”的回禮給男方家,即表示同意建立并完成某種程度上的物物交換關系。這種“交換”關系一經確立和得到男方與女方兩個房族認可,勢必帶來更多相應的“交換”,從而促進兩個氏族之間的密切聯系與團結合作。
從資源分配與交換角度看,粽子禮發端于侗族先民還遠處于原始族群活動的惡劣生存環境中。可見侗族粽子禮不僅與物物交換的歷史遺存有關,更是侗族人團結親友,互相依存的民族心理需要和體現,它反映了侗族人將親戚關系看得很重的族群生存發展的機理。兩個氏族通過婚姻媒介密切雙邊關系,同樣揭示了侗族先民對擴大族群力量的迫切渴望。
四、結語
侗族是一個尊崇女性的民族,在其精神世界中受人尊敬的神都稱為“sax”,最高神是“sax suic”,“sax”是侗語母親、祖母的意思,“sax suic”即是大祖母、老祖母,包含祖先之意。可見,女性在侗族社會中有相當高地位。或許,這種對女性的崇尚與尊敬來源于母系氏族時期對女性某種能力的崇敬。侗族社會至今還保存著這種對女性的崇敬應該是母系氏族社會的一種遺風。
婚姻是男人與女人的結合,從而帶來民族人口的增長和民族的延續。同時,婚姻也是兩個家族聯合的紐帶,從而帶來民族關系的融洽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強。黎平縣竹坪侗族粽子禮活動是侗族婚姻制度存在的一種式樣。“贈禮的意義是表達或確立交換者之間的社會聯結”[4],侗族粽子節與侗族婚姻制度相關聯,反映了社會物質生產與人口生產狀況的某種制衡關系,以及侗族先民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而作為一項地域性民族民間文化,也即竹坪侗族一種生活式樣,送粽子禮則是特定人類族群的社會活動與特定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自始至終影響著當地人的族群生活。
參考文獻:
[1] 馬林若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梁永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154.
[2] 馬塞爾·莫斯.禮物[M].汲 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6-17.
[3]王勝先.越裔遺俗新探[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4.
[4]陳慶德,潘春梅.經濟人類學視野中的交換[J].民族研究,2010(2):40.
[責任編輯:曾祥慧]
An Anthropological Survey of Dongs Zongzi Customs:A Case Study of Zhuping Village, Lip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YANG Hong-mei,YANG Jing-hua
(School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4,China)
Abstract: Zongzi as gifts of the Dong at Zhuping Village of Liping County has the role of a matchmaker. Different shapes of the gift Zongzi contain different cultural significances, directly expressing the marriage culture of the Dong, resulting in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harmonious marriages and ethnic community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The origin of Dongs Zongzi as gifts is concerned with the situations of social material and population production in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Key words: Zongzi Festival of the Dong; Zongzi as gifts; marriage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