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史載黨項人對肉蓯蓉的認識與利用

2012-04-29 00:44:03董立順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12年4期

董立順

摘 要:肉蓯蓉是一種沙地植物,主要分布于今天的甘肅、寧夏、陜北及內蒙古西部。從黨項人本土生態知識的視角出發,探討黨項人對肉蓯蓉的認識和利用,發現他們對肉蓯蓉生物屬性的理解十分精準,對它的利用也能恰到好處,既能獲利,又不會破壞它的再生;從西夏時期的典籍記載發現,在與宋、遼交往過程中,肉蓯蓉被視為珍貴的藥材和補品,充當貢品和商品,身價百倍,從而使西夏王朝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仰仗肉蓯蓉的外銷獲得了眾多的好處,為西夏立國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黨項人;肉蓯蓉;西夏王朝;社會生活

中圖分類號:C9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1X(2012)04-0020-08

肉蓯蓉是一種典型的沙生植物,古代在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廣大草原上分布很普遍,產量很大,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天然食品之一。但如果外銷到其他民族后,特別是隨著環境惡化,產量日趨萎縮的情況下,它卻成了珍貴的藥材和滋補品,并被其他民族譽為“沙漠人參”。

目前學術界對肉蓯蓉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類:一對肉蓯蓉的藥用價值展開研究,主要從醫藥、保健的角度,探討肉蓯蓉的醫療價值和保健功能。如在《肉蓯蓉抗衰老作用的研究綜述》一文中,該文作者對肉蓯蓉的中藥保健價值做了全面的總結[1];又如《肉蓯蓉炮制歷史沿革的研究》一文,該文作者從肉蓯蓉炮制工藝的歷史沿革、肉蓯蓉炮制的傳統理論和肉蓯蓉不同炮制品的臨床效用三方面,展開了綜合探討[2]。二是對肉蓯蓉的生物屬性及生態背景展開研究,目的是為肉蓯蓉人工栽培、擴大產量積累資料。如《荒漠肉蓯蓉生活史研究》一文,該文作者從生物學的角度對肉蓯蓉的生活史及形態和生長發育特點展開了研究[3],積累了豐富而系統的資料;再如《華北平原管花肉蓯蓉寄生環境研究》,作者對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管花肉蓯蓉展開了研究,從人工栽培的角度提出了可供指導操作的技術要領[4]。三是對肉蓯蓉的產業化和可能的條件展開探討,如《肉蓯蓉研究及其產業發展》一文中,對于肉蓯蓉產業發展現狀進行綜合分析,為今后的產業發展提出了指導性的思路。①屠鵬飛,姜勇等:《肉蓯蓉研究及其產業發展》,《第六屆肉蓯蓉暨沙生藥用植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

當代上述三個方面的研究都是以這種植物的珍稀和特殊藥效作為切入點,它與歷史上黨項人把這種植物作為食物去利用迥然不同。當前的研究定位顯然是我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肉蓯蓉瀕臨滅絕,而滋補品市場將它激為奇貨而催生的研究取向。只有對比歷史與現實,肉蓯蓉身價的變遷才可能為我們提供有助于西北干旱區生態建設的可貴本土生態知識和經驗。

相反的,對西夏時期肉蓯蓉的研究至今仍屬罕見,大多數情況下僅是在大型論著中偶有提及,并僅是做了表層的分類和描述而已。如杜建錄在《西夏經濟史》中對肉蓯蓉的經濟價值作了簡單的介紹,并將其列屬野菜類,僅是強調肉蓯蓉的食用價值[5]。

本文則是從歸納和總結黨項人本土生態知識的視角出發,探討黨項人對肉蓯蓉的認識和利用,肉蓯蓉被征為“沙漠人參”的變遷歷程展開探討,以便為西北地區的生態建設提供可憑的資料和經驗。

《宋史·夏國傳》記載,西夏人(以黨項人為主)夏天食用蓯蓉苗(肉蓯蓉的嫩苗),說明肉蓯蓉在黨項的社會生活中,是一種很普遍食用的植物,是黨項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蔬菜,并未將它作為藥用植物去對待。肉蓯蓉價值變遷的歷史過程與我國西北干旱草原的生態退變密切關聯。為了使我們對這一過程的理解獲得歷史的資料佐證,在這里很有必要借助史料,對肉蓯蓉在西夏時代的分布做一個系統的總結。

一、肉蓯蓉及其生態背景

肉蓯蓉是一組植物的總稱。①對于蓯蓉的種類,古代文獻中記載有肉蓯蓉、草蓯蓉(列當)、花蓯蓉等,雖名稱有所不同,但均屬蓯蓉之類。這一類植物在中國典籍中又被稱為大蕓、寸蕓等。在植物分類學上,肉蓯蓉屬于被子植物中的雙子葉植物,分屬唇形目列當科。俗稱的肉蓯肉包含5個種,即荒漠肉蓯蓉、鹽生肉蓯蓉、蘭州肉蓯蓉、管花肉蓯蓉和沙蓯蓉[6]。中國古代典籍中,對肉蓯蓉還有不少別名。《通志》云:“肉蓯蓉曰肉松容。”[7]《長春真人西游記》曰:“肉蓯蓉,國人呼曰‘唆眼水,曰‘兀速草,曰‘愛不速。”[8]文中所講的“國人”系指建立蒙古汗國的蒙古族而言,因而以下對肉蓯蓉的稱謂顯然出自蒙古族各部的方言或波斯語的譯名。《本草綱目研究》曰:“肉蓯蓉,一名黑司命。”[9]這是一個典型的漢語名稱,得名的依據是相信它可以延長人的壽命,而且入藥的肉蓯蓉呈現為黑褐色,故有此名。

“肉蓯蓉”一詞首見于《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作為中國最早的藥物學著作,成書于東漢時期,故知古代對肉蓯蓉的記載至少出現在秦漢時期或更早。肉蓯蓉產于我國西北地區、河西走廊、新疆及其周邊地區多有分布。肉蓯蓉“生于沙中,在西方多馬處,然亦有生于大木(梭梭類的樹木)間及土壍上者”[7]。也有記載說:“肉蓯蓉生于高峻山嶺。”②(民國)黃占梅修,程大璋纂:《桂平縣》卷19《藥之屬》,民國九年鉛印本。可見肉蓯蓉的主要分布區是那些氣候干燥、土壤呈堿性的干旱半干旱草原,以及沙漠和沙地。這與西夏時期黨項人的生息環境相吻合,為黨項人深入認識和利用肉蓯蓉提供了基礎。

肉蓯蓉的生物形態比較怪異,從土中長出后形成一個挺拔向上的柱狀物。葉片很小,呈鱗形布滿其上。抽出花序后,在頂端開花。它既不分枝,又無明顯的葉片。這與溫暖地區習見的植物極不相同,似草非草,似樹非樹,因而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好奇,甚至有些人將它誤判為是真菌類的植物。早年對肉蓯生物形態的經典描述如下:肉蓯蓉“根形似蓮藕,長尺余;皮如松樹之鱗甲,似龍形,亦有說其皮如松子(如圖1[3]);外形柔潤如肉,全身無葉有花,好似狗尾根般模樣(如圖2)”。①(民國)王之臣纂修:《民勤縣志》卷1《地理志·藥類》,民國十五年刻本,第35頁。在這一些記載中,不僅凸顯了它形態的怪異,還對這種植物的形態做了附會性的推衍。文中說“皮如松樹之鱗甲”是指它的鱗狀葉片而言,說它“皮如松子”是就它的出身形態與松樹的果球做對比。對它藥性的比附性說明關鍵有三:一是強調它的形狀“柔潤如肉”;二是強調它“無葉有花”;三是強調外形有似“狗尾根般模樣”。這三種形態的綜合意在表達這種植物的外形很像是勃起的男性生殖器,因而推測它具有壯陽的特殊藥效,而這正是肉蓯蓉被尊為靈藥的依據所在。隨著干旱半干旱草原生態環境的惡化,這種植物的生長環境也受到了威脅,以至于到了近代要找到巨大的肉蓯蓉十分難得。于是,一些醫藥書也就有了相應的“非有福分不易得此物”②(民國)黃占梅修,程大璋纂:《桂平縣》卷19《藥之屬》,民國九年鉛印本。等神話解說。

從生物學的立場著眼,為了適應極度干旱、炎熱的生存環境,肉蓯蓉的葉片退化為鱗形乃是植物進化的必然結果,失去了分枝同樣是為了應對強風生存環境的產物。至于軀體富含水分形成肉質則是出于抵御干旱儲存水分的進化產物。形態雖然怪誕,但卻符合生物進化的規律。此外,所結出的種子極為細小,能夠被風吹散,這也是為了擴大種子傳播而做出的適應。除了地上部分外,它還有地下莖,其適應價值在于可以在初春少雨多風的季節里,在地下躲避強風的襲擾,以備在合適的條件下正常生長并開花結實。肉蓯肉在夏末開花結實后干會空心枯萎,地下莖也一樣。不過,如果肉蓯蓉被采食來不及開花結實,那么地下莖生長須根部分在來年還可以重新萌發成植株,因而采食這種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會影響到它的繁殖和種群規模擴大,而且也不懼怕其它動物采食。

由于肉蓯蓉葉片小并呈麟形,植株體內葉綠素的擁有數量也極為有限,因而不能靠光合作用為生,而是通過它的須根從干旱草原的地表風化殼中吸取有機養料維持生命,因而它是一種典型的寄生性被子植物。在干旱草原上,大型食草動物排出的糞便會被蜣螂等一類昆蟲作為食物去加以利用,而且通過伴生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糞便很快成為富含有機養分的腐殖質,并與狂風攜帶來的泥沙混合形成風化殼覆蓋在梭梭林、草地等旱生植物群落地表。肉蓯蓉的種子一旦落到風化殼的縫隙中就能吸收水分萌發生長,利用它的須根從風化殼中直接吸取有機養分長成高大的植株。正因為如此,干旱半干旱草原的風化殼一旦受到壞損,肉蓯蓉就無法正常生長,因而肉蓯蓉成為瀕危物種也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悲劇了。

二、肉蓯蓉在西夏境內的分布

古人對肉蓯蓉的記載為數不少,但對它在西夏境內的生長和分布記載卻不多,僅宋人文獻中有所提及。

《隆平集》:“……西北少五谷,其民(指黨項人)夏食蓯蓉苗……”③(宋)曾鞏:《隆平集》卷20,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62頁。《遼史·西夏外紀》:“西北……土產蓯蓉……”[10]

《宋史》卷87:“……保安軍(今陜西省保安縣)貢毛段、蓯蓉……”[11]《宋史新編》卷22:“……威德軍(故址今陜西省保安縣北三十里)貢毛段、蓯蓉……;……甘泉堡貢絹,蓯蓉……”④(明)柯維騏:《宋史新編》卷22《志八》,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第252頁。

《高麗史》卷9:“夏州(今陜西靖邊縣紅墩界鄉)(產)肉蓯蓉……”⑤(明)鄭麟趾:《高麗史》卷9《世家·文宗》,明景泰二年朝鮮活字本,第120頁。

綜合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宋代時西夏境內有較多的肉蓯蓉產出,而且它的生產范圍也十分廣闊,以至于當地的黨項族居民可以在夏季將它的嫩芽作為蔬菜去食用,因而憑借上述記載應當看到當時的西夏國境內生態環境十分良好,風化殼沒有遭逢嚴重破壞,進而才能出現肉蓯蓉隨處可見、隨處可采的生態景觀。就其原因而言,關鍵在于當時的黨項人的主業是畜牧業,從事畜牧生產時從不擾動地表的風化殼,而牲畜的糞便拋灑在風化殼上,降解后可以不斷加厚風化殼。肉蓯蓉生存所需要的有機養分可以不斷得到補充,因而肉蓯蓉才有可能隨處可見。當然,黨項人也從事少量的農事耕作,但主要是仿效宋朝種植濕生的水稻和旱生的粟,其耕作區段主要集中在銀川平原上的黃河灘涂地帶。不過,這樣的灘涂地帶由于土壤過于潮濕不是肉蓯蓉的生長地區,因而這樣的農耕不會影響肉蓯蓉的生存和種群規模的擴大。與此同時,對遼國和宋廷而言,由于不是肉蓯蓉的生長帶,因而肉蓯蓉得之不易,很自然的被視為珍稀靈藥。于是,在西夏與遼國、宋廷的朝貢中,肉蓯蓉才會成為具有重要價值的貢品和商品,并為黨項人獲得巨大的經歷收益和政治實惠。

總之,在西夏時期,對肉蓯蓉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并在實踐中加以有效的利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本土知識在于,他們能夠準確的掌握肉蓯蓉的生物屬性,知道在開花前及時采摘供作食用或陰干做藥用,因為一旦結實,肉蓯蓉就會干空枯萎了。文獻中提到他們僅是采食肉蓯蓉的苗,這一記載十分關鍵。上文已經提及肉蓯蓉地下莖的基部著生不定根的位置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只要不觸及這個部位,無論對地上部分做什么樣的采摘和利用,這株肉蓯蓉明年都可以再生,因而僅采食苗乃是對其生物屬性有認知之后而采取的明智手段。此外,肉蓯蓉在干旱草原上的分布也有其特異性,它必然集中分布在梭梭林、灌叢草地較為茂密的地表風化殼上,也就是牲畜經常停留覓食的地區,因為這樣的區段地表有機養分豐富、風化殼較厚,肉蓯蓉可以生長得茂盛和粗大,采摘也容易。一株巨大的肉蓯蓉可供數日菜肴食用。至于提供做貢品和商品食用的肉蓯蓉則是利用當地極其干旱的生活環境,將肉蓯蓉苗采摘后,置于陰干處任其自然陰干。總之,當時的黨項人由于天天與肉蓯蓉打交道,他們對肉蓯蓉生物屬性的理解十分精準,對它的利用也能恰到好處,既能獲利,又不會破壞它的再生。這是當前我們從事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生態建設值得吸取的智慧。

三、肉蓯蓉在西夏國內外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西夏時期黨項人經常遭逢戰爭的威脅,西夏政權的轄地又經常遭逢旱災、水災、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襲擊[12],以至于不知內情的人往往誤判黨項人的生活肯定極為艱苦,西夏立國的根基極為脆弱。然而,實情并不如此簡單。黨項族居民由于長期適應了他們的生存環境,擁有了應對各種災害的知識和技能,因而他們的生活并不像外人想像的那樣艱苦,西夏的國力也較為牢靠,否則的話西夏政權就不可能延續數百年,甚至北宋滅國之后,它還能夠繼續存在就難以做出合理的解釋了。這里單就黨項族對肉蓯蓉的利用去加以說明。

由于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所限,“西北少五谷,軍興糧饋,多用大麥、蓽豆、青麻子之類。其民春食豉子蔓、醎蓬子;夏食蓯蓉苗、小蕪荑;秋食席雞子、地黃葉、登廂草;冬則畜沙蔥、野韭、柜霜、莜子、白蒿、醎松子,以爲歲計。時綏、銀久旱,靈、夏禾麥不登,民大飢”。①(宋)曾鞏:《隆平集》卷20,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62頁。這一記載堪稱準確、完備,但要認真讀懂這一記載困難卻不少,原因在于這是宋朝人針對與西夏的戰爭而做出的生存方式說明,因而這段記載的立足點是宋軍的給養,而不是立足于西夏的實情下結論。不明辨這一背景,文中的很多內容就很難獲得正確的理解。

建立西夏政權的黨項人是一個以畜牧為主業的民族,居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牲畜的奶和肉。由于這類食品富含蛋白質與脂肪,但卻缺少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因而如果不配食植物食品會因此而染上營養病,如酮尿癥、維生素C缺乏等。因此,文中所說的其民春夏秋冬的配食而做出的說明,都不是他們的主食,而是調節食物的菜肴。與此同時,文中所說的大麥、蓽豆、青麻子之類則是針對宋軍的給養而做的說明。北宋漢族居民多是以大米為主食,對旱地作物不是很看重,而且認為它們是低等的糧食。可是,宋朝要對西夏用兵,戰場卻位于干旱的陜北和寧夏地區。在這一地區的數萬平方公里范圍內根本無法種植水稻,要把大米運送到這一地區都得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無力。結果當時的北宋軍隊只能仰仗大麥和豆類為主食,甚至被迫用麻類植物的種子彌補糧食的不足。總之,缺糧對宋軍的威脅很大,但對西夏人而言威脅并不嚴重,故下文提及的“時綏、銀久旱,靈、夏禾麥不登,民大飢”是針對宋和夏用兵之際,是針對宋軍的緊急軍情而言,文中的“民”是指當地的漢族居民,而他們缺糧。因此,文中稱為“大飢”。“飢”在古漢語中單只缺糧,而不指缺菜。蔬菜缺乏在古漢語中稱為“饉”。相比之下,黨項人是靠肉蓯蓉等作為菜肴,而這樣的植物極為耐寒,無論碰上什么樣的干旱年份都不會大規模減產,因而上文表達的含義在于,黨項人即使碰上了干旱的年會也不會“大饉”,當然也不會“大飢”,因為他們的軍糧不是農作物果實,而是風干的肉制品或奶酪。

進一步的剖析還應當注意到,黨項人用作菜肴的這些植物主要是沙生植物,而且這些植物的生長季和利用方式十分合拍,黨項人對這些植物的利用都能做到恰到好處。文中提到的豉子蔓是罌粟花的幼苗,這種植物當積雪融化時就可以從風化殼中長出,是春季最好的維生素C補給食品。醎蓬子是典型的干旱草原植物,可以在高度干旱和鹽堿化的草原中生長,其種子富含油脂、營養豐富,但在春季時不是吃它的種子,而是吃它剛剛發育出來的幼苗。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進入夏季這種植物的幼苗發苦,過了春天就不能食用。至于夏天食用肉蓯蓉文中已做詳細說明,不再贅述。文中提及的小蕪荑是一種十字花科的植物,在結實前鮮嫩可口。至于秋天所食的席雞子、地黃葉、登廂草等植物,則是另一類生長季不同的植物,它們是仰仗入秋后當地大量降雨時才能長出的植物,黨項族居民是抓緊時機把它們采摘為食物食用。冬季食用的沙蔥等植物,則屬于加工久儲的食品。干旱草原這樣的植物是在春季憑借融化的雪水發芽并迅速開花結實,黨項族居民是將它們及時割下、陰干以備冬季食用。至于莜子、白蒿、醎松子等植物,則是取用其子儲藏做越冬食用。總之,上述記載雖然行為極度簡潔,但卻較為系統地揭示了黨項族居民對當地各種可食用植物的深刻認知和巧妙的利用,而肉蓯蓉僅是整個菜肴植物中的一個物種而已。它的藥用價值被外界放大,顯然與黨項族居民的知識和技能沒有必然聯系。對今天的生態建設而言,關鍵是要通過這樣的記載去把握古代黨項人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應當把當地的環境誤判為不適合生存的環境,黨項人能夠強大立國就是最好的說明。當地環境是可以有作為的,雖然沒有五谷的產出,但只要通過文化適應還是可以支持社會發展的。

《宋史》載:“沙深三尺,馬不能行,行者皆乘駱駝。不育五谷,沙中生草名登相,收之以食。”[13]除了登相外,沙蔥也是大宗植物性食品來源之一。這些食用作物的生物屬性與肉蓯蓉很相似。一是生長季短,萌發后生長極為迅速,能夠在短短的兩三個月內就能夠開花結實,而且一般都能夠長到一米左右的高度。二是這3種植物各自的生長季節相互交錯,解凍后最先長出的是沙蔥,由于這種百合科植物是靠低下塊根儲積有前1年的水分,因而在干旱的荒漠草原中,只要土溫接近十攝氏度就能夠順利出芽,并很快長到二三十厘米高,而花莛則可以長到1米左右。一旦開花結實后,整個植株就枯萎,以躲避即將來臨的炎熱和干旱。但僅是地表部分枯萎,而地底下的塊根則不受影響,以備來年繼續發芽生長。肉蓯蓉同樣是靠前一年的降雨存儲在地下,因而能在第二年迅速出芽長大,最高時可達1米半高,在秋雨來臨前就完成開花結實,并迅速枯萎。登相草是靠每年秋季的豐沛降水而迅速出芽生長,在冬季來臨前完成結實,與登相草相似的作物還有蕎子這種藜科植物,在典籍中稱為“莜”。這兩種作物都可以在短暫的秋冬之交,僅需要六十天左右的生長期就能結實,因而是西北干旱草原上最具適應能力的糧食作物。

另外,《遼史·西夏外紀》也記載西夏“土產……蓯蓉苗、登廂草、沙蔥……”[10]等食用品。不言而喻,這是對西夏境內代表性的糧食作物所做的最佳概括,正是因為黨項人對這3種作物有了深刻的認識,所以才能憑借這3種看似不起眼的作物也能夠維持在干旱草原上的正常生活。宋代以前,還有一些著述,如《三才圖會》對肉蓯蓉也有很好的記載,(雍正)《陜西通志》轉引該書說,“肉蓯蓉,陜西州郡多有之,西人多用作食品”。①(雍正)《陜西通志》卷43,《三才圖會》亦名《三才圖說》,是明朝人王圻及其兒子王思義撰寫的一部百科式的圖錄類書,成書于明萬歷年間,共一百零八卷。文中提到的西人是指生活在宋代轄境以西地區的民族,大致是指西夏王朝及其以西的西域各部居民,而指代對象就包含了黨項人。不要說是在當年,就是在今天仰仗一種寄生性的植物為主食確實會使得農業民族居民感到十分意外。也正是感到這樣的文化事實難以置信,因而當年的宋朝人以及以后的漢族居民都會很自然地把肉蓯蓉視為一種十分奇特,甚至是充滿神秘感的植物。

新鮮的肉蓯蓉含水量大難以保存,一般只能供作鮮食之用。如果要長期保存或供作商品利用,就得及時的采收和加工利用。文獻稱,肉蓯蓉“非秋時產者為佳”。①(民國)王之臣纂修:《民勤縣志》卷1《地理志·藥類》,民國十五年刻本,第35頁。其原因在于,每到秋天肉蓯蓉開花后就空心腐爛,因而沒有收藏加工的價值和必要,最佳的采集時間以三、五月,因為這個時候肉蓯蓉所含營養最為豐富,產量也極為可觀,采摘和加工都極為有利。故而《御制本草品匯精要》中說肉蓯蓉“陰干為佳”[14]。陰干后的肉蓯蓉就可以長期保存,并可以充當貢品和商品,從而成為黨項人與其他民族進行大宗交易的支柱型產品之一。

既然肉蓯蓉被稱為“沙漠人參”,說明其不但能食用,還可以入藥。《神農本草經》記載,肉蓯蓉“主(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治)婦人癥瘕。”②(明)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卷7《草部上品之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66頁。上述記載所要表達的主題在于,對于房事過度的滋補,也能治療生殖器的疼痛,還能給男性補精氣,對女性不育癥也有療效。不消說,這樣的藥用功效對于迷信道教,倡導多子多孫的漢族居民而言具有難以抗拒的誘惑力,肉蓯蓉輸入到漢族地區可以獲得超額的經濟報償,也就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本金逢原》記載:“肉蓯蓉,酒洗去甲及腐,切片焙用。……又蓯蓉止泄精遺瀝,除莖中寒熱痛,以其能下導虛火也。”③(清)張璐:《本金逢原》卷1《山草部》,清光緖宣統間刻民國校補醫學初階本,第28頁。文中所稱的“酒洗去甲及腐”是指陰干的肉蓯蓉其鱗狀葉片容易脫落,而且容易膨脹變軟,比較容易做切片加工,但用時需要用火焙熟才能用。至于肉蓯蓉的其它藥效與《神農本草經》所載無二,但特意強調性生活時的早泄和非性交的遺精具有明顯療效。這樣的藥效對漢族地區的貴族更具誘惑力。當時的漢族貴族們都過著多妻生活,對上述病癥十分懼怕,不惜高價去購買肉蓯蓉自然成了漢族貴族們的偏好。

西夏境內所產的肉蓯蓉在當地主要是充作食物食用,出境之后則是轉化為了珍貴的藥材。西夏漢文本《雜字》第十《藥物部》中記載有“蓯蓉”[15],足見在西夏人看來肉蓯蓉并不是藥,但從漢人看來卻是珍貴的藥材。蓯蓉之名不見于西夏文本的藥材記載,正好佐證了西夏人與漢人觀念上的差異。

西夏與周邊宋、遼之間的貿易比較頻繁,貿易涉及到的商品種類繁多。貿易方式主要有榷場貿易、貢使貿易和民間貿易3種,而肉蓯蓉在這幾種貿易中均體現出其相應的價值。不過,民間貿易在典籍中很難得到系統的反映。盡管其十分重要,但本文中只能從略。

西夏與宋朝之間的貿易規模最大。據《西夏書事》載,景德四年(1007年),為了緩和與宋的關系,黨項首領趙德明于是年“秋七月,請置榷場于保安軍”。宋真宗起初不準備允諾,后經朝臣勸說后,最終同意了這一請求。“令以駝、馬、牛、羊、玉、氈、毯、甘草易繒、帛、羅、綺,以密、蠟、麝香、毛褐、羱、羚、角砂、柴胡、蓯蓉、紅花、翎毛易香藥、甆、漆器、姜、桂等物。其非官市者與民交易”[16]。宋真宗在這一詔令中,明確規定了宋、夏之間的貿易范圍和規模。大體而言,是以西夏的土特產交換宋廷的精美工藝品和中原的特產。從這一貿易規模不難看出,貿易的范圍極廣、交易量極大,幾乎恢復了此前雙方的貿易關系,黨項人在其中可以獲得極大的利益。從雙方的土特產方面看,西夏方面具有明顯的畜牧文化特色,輸出品出了駱駝、馬、牛、山羊、綿羊等外,還包括大量的牲畜副產品,此外就是野生的動植物產品。肉蓯蓉在這一背景下列入了主要商品。與肉蓯蓉相似背景的還有柴胡、紅花、甘草等中原奇缺藥材也一并納入了其中。除了玉石外,很少涉及到礦產品。相反的,宋朝的輸出品則具有明顯的精美手工藝品特色,除了精美的絲織品外,瓷器和漆器處于商品的主要地位。此外,西夏所轄的姜、桂等香料,在貿易中也處以突出地位。至于香藥則是宋朝憑借其特長,從南洋群島轉手購入,再出售給西夏。在整個貿易清單中,肉蓯蓉的貿易地位顯然與它的藥用功能有關聯,特別是與中原貴族養生的特殊需要相關聯。但這些中原貴族也許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趨之若鶩的這種特殊制品,在西夏人看來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菜肴罷了。

除了宋廷批準的榷場貿易外,進貢也屬于貿易的范疇,只不過有很強的政治性色彩被融入其中,往往是通過這種特殊的貿易去鞏固雙方的政治互信和友好關系。在中國古代,進貢是對于對中原王朝的臣屬為基礎而開展的制度化實物交換,各少數民族政權朝貢要攜帶土特產獻給中央王朝。表面上是禮品,而實質則是商品,因為中央王朝接受貢品后還要等價,甚至是以多倍的代價回賜中央的特產作為答謝禮品。朝貢過程本身就是制度化的交換過程。更值得注意的是,每次貢使團的隊伍龐大,除了攜帶制度規定的貢品外,還要攜帶其他商品和貨幣在上貢的路途和沿線進行民間貿易,因而這樣的貢使團就是一個商品團。他不僅擴大了商品的規模,而且還增進了相關民族的理解和互信。

肉蓯蓉既然是一種具有特殊療效的藥品,因而在雙方的朝貢中很自然的成了標識性的貢品。肉蓯蓉在進貢的過程中,被某些進奉使者拿來私自買賣的情況也非常普遍。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趙德明進奉人使中賣甘草、蓯蓉甚多,人數比常年亦倍”[17],就是一次破例的朝貢貿易。黨項人之所以有意為之,甘草、蓯蓉在中原地區需求量大,利潤豐厚,容易從中獲取暴利。當然,這樣的破例會對宋廷構成重大的財政壓力,特別是引發宋廷的錢荒,因而宋廷往往不得不動用制度的手段加以限制。

西夏王繼遷遷都后根基不穩,為了緩和與遼國的關系,便向契丹稱臣納貢,貢品中就有肉蓯蓉。淳化元年(990年)三月,繼遷向契丹進貢,“獻良馬二十匹,粗馬二百匹,駝一百頭,……,五合蓯蓉,石井鹽一千斤,沙狐皮一千張,兔鶻五只,犬子十只。自后每歲八節貢獻”[18]。在這篇上貢清單中除了肉蓯蓉外,兔鶻和犬子具有特殊的意義。這兩種動物都是打獵時的助手,由于契丹人和黨項人一樣酷愛打獵,因而才用這樣的產品作為貢品。相比之下,所貢蓯蓉僅僅五盒而已,與對宋廷的進貢對象不成比例。這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契丹人對肉蓯蓉的醫藥功能不感興趣,而是對打獵更為感興趣。又據《契丹國志》載:“西夏國貢進物件,……蓯蓉,甘石……”①(清)厲 鶚撰:《遼史拾遺》卷15《西夏國進奉使朝見儀》,振綺堂乾隆八年校刊本,第6冊,第25頁。黨項人當時將肉蓯蓉與家畜、皮毛、食鹽等生活必需品一起列入向契丹進貢的物品,看來與兩國傳統文化的相似性存在內在的關聯性,肉蓯蓉在貢品中地位象征性大于實用價值。

總之,肉蓯蓉在宋朝和夏朝關系中具有獨特的地位。這與宋人,特別是貴族對肉蓯蓉藥性的迷信直接相關,而這種迷信卻給西夏國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但卻不會因此而損害西夏的生態環境。原因在于黨項人對肉蓯蓉的生物屬性有著精準的把握和利用,以至于貿易數量雖然不小,做食品使用的數量更大,但都不會損害當地的生態環境。

四、結語

肉蓯蓉有自己獨特的生物進化歷程。新生代初期,它是古地中海沿岸習見植物。進入文明社會后,經過千百萬年的適應,肉蓯蓉早已適應了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生態環境,并以草原風化殼寄生的基礎,以至于盡管這里極度干旱,但肉蓯蓉的產出量極為豐厚。只要掌握它的生長規律,使得采摘不僅能獲取厚利,對生態環境也無大礙。

統觀黨項人對肉蓯蓉的認識和利用不難發現,當代肉蓯蓉群落的萎縮,做藥用產品使用量的稀缺,顯然不是采摘過量導致的結果。肉蓯蓉在今天成了瀕危植物,乃是因為草原風化殼遭到人為破壞,特別是沙漠農耕破壞風化殼而造成的后果。就這一意義而言,肉蓯蓉事實上恰好是干旱荒漠草原生態標志物種。肉蓯蓉產出量大,標志著草原生態系統極為健康;肉蓯蓉產量銳減,標志著草原生態系統已經受損。這正是當地生態環境已經十分危險的佐證。有鑒于此,以史為鑒僅僅將人、畜遷出草原其實無助于干旱草原的生態恢復,發掘利用當地各民族的本土生態知識,適度放牧擴大有機物的循環量,那么當地生態環境就有望得到快速恢復,肉蓯蓉的瀕危狀態也可以得到快速的緩解。

參考文獻:

[1] 溫秀芳,葉 苓.肉蓯蓉抗衰老作用的研究綜述[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6(5).

[2] 甄漢深.肉蓯蓉炮制歷史沿革的研究[J].中藥材,1992(3).

[3] 周曉芳,張雄杰,等.荒漠肉蓯蓉生活史研究[J].生物學通報,2007(8).

[4] 楊太新,王華磊,等.華北平原管花肉蓯蓉寄生環境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5(17).

[5] 杜建錄.西夏經濟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43.

[6]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69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83-88.

[7] 鄭 樵.昆蟲草木略一[M]//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866.

[8] 李志常.長春真人游記:卷下[M]//李勇先,付昊星,高順祥.宋元地理史料匯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9.

[9] 劉如衡,錢超塵,鄭金生.本草綱目研究:卷12[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508.

[10]脫 脫.遼史:卷115[M].北京:中華書局,1975:1524.

[11]脫 脫.宋史:卷87[M].北京:中華書局,1975:2148.

[12]楊 蕤.西夏地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9-229.

[13]脫 脫.宋史:卷490[M].北京:中華書局,1975:14110.

[14]劉文泰,陳仁壽,杭愛武.御制本章品匯精要:中醫古籍孤本精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54-257.

[15]史金波.西夏漢文本《雜字》初探[M]//白 濱,等.中國民族史研究(二),1989:181.

[16]吳廣成.西夏書事:卷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62.

[17]徐 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5841.

[18]吳廣成.西夏書事:卷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26.

[責任編輯:蒲 濤]

Dangxia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Cistanche in Historical Records:On the Value of Cistanche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e Western Xia Dynasty

DONG Li-shun

(Institute for Historical Environment &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China,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nxi,710062,China)

Abstract: Cistanche, a plant growing in sandy areas,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Gansu, Ningxia, northern Shaanxi and western Inner Mongol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of Dangxiang people,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explore Dangxia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the plant.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y had very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its biological properties, making profit from it without undermining its regeneration. It is found in the ancient records of the Xia Dynasty that in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with the people of the Song and Liao Dynasties, Cistanche was regarded as precious herbs and supplements. It was treated as a tribute and commodity so valuable that the court of the Western Xia Dynasty made high benefits from its export in their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mak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ounding of the dynasty.

Key words: Dangxiang people; Cistanche; the Western Xia Dynasty; social lif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婷婷午夜影院|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区免费精品视频|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97se亚洲综合不卡|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国产精品视频久|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麻豆a级片|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美女国产在线| 有专无码视频|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欧美色伊人|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啊嗯不日本网站|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亚洲人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69视频国产|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一级小视频|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91网站国产| 毛片网站在线看|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色综合激情网|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欧美午夜久久|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成人91在线| 在线亚洲天堂| 亚洲aaa视频|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免费| 99性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91色在线|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色天天综合|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色综合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