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秀華
【摘要】課堂提問是英語教師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是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活動之一。作者通過對該活動進行觀察和分析后發現,英語課堂提問在類型、內容、策略、輻射面和教師反饋等方面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并對此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提出了改變該現狀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課堂提問 提問策略 教師反饋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53-02
課堂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與要求,針對教學內容設置一系列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回答,以此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問的有效性直接影響著英語課堂交互活動的效果和學習者主體作用的發揮,從而影響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技能的最終習得。通過對本組十二堂英語公開課的課堂提問活動進行觀察,我發現:不少教師對英語課堂提問的策略和原則缺乏研究與探索,使課堂提問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問有答,實際上提問缺乏實用價值。具體表現如下:
一、問題過于收斂,缺乏發散性。問題的類型一般分為展示性問題(提問者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和參考性問題(提問者還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對十二堂公開課的課堂提問活動進行觀察與分析,統計得出:展示性問題占74.8%,遠遠多于參考性問題,有的教師所提的展示性問題達到了參考性問題的五倍。參考性問題能使學生的語言輸出更為復雜、更接近自然環境下的話語,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互動,使英語交際活動更有意義。雖然展示性問題在對學生進行詞匯、語法和課文理解的操練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這些問題有固定的答案,限制了學生使用所學語言參與真實交際的機會,對學生的語言習得沒有太大的促進作用。
二、提問流于形式,缺乏提問策略。大部分教師提出問題后沒有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平均等待時長為3秒,有的教師不到1秒。所提問題對學生的回答內容具有明顯的規范性和限制性,只需在“Yes”或“No”、“Right”或“Wrong”、“True”或“False”等肯定或否定的兩極范圍內選擇。當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障礙時,教師會把問題重復一到兩次或者干脆用中文復述一次,缺乏提出策略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課堂提問流于形式。
三、回答問題的方式單一,缺乏多樣性。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分為教師指定學生回答、學生集體回答、學生主動回答和教師自問自答。據觀察,“教師自問自答”的比例占38.5%,“教師指定學生回答”和“學生集體回答”分別為30.7%、28.6%,而“學生主動回答”的比例僅為2.2%。所占比例最高的“教師自問自答”雖然有助于節約有限的教學時間,卻使課堂提問失去了意義。“教師指定學生回答”和“學生集體回答”兩種方式得到英語教師的普遍采用,它們在英語課堂提問活動中的作用當然不可忽視。然而,所占比例最小的“學生主動回答”更能反映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方式在英語課堂提問活動中出現的頻率很小,甚至沒有。
四、問題分配不均,缺乏公平性。據觀察,教師傾向于將提問的范圍集中在教室前排和中間部分,前排占53.3%,中間占33.6%,后排和兩側的學生獲得提問的機會很少。更有甚者,有的教師在課堂上頻繁地叫優等生回答問題,使絕大部分學生成了課堂提問活動的“看客”。提問分配不公不僅挫傷了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加劇了“兩極分化”現象,而且剝奪了這些學生回答問題的權利,違背了“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不利于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五、教師反饋注重語言形式,缺乏推進性。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給予的反饋分為評價性反饋和話語性反饋。前者指教師在反饋時指出學生的回答正確與否,它起的作用是評價,關注的是語言的形式,在真實交際中較少出現。后者指教師在反饋時并不直接表明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而是采取繼續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做進一步思考,不刻意糾正學生話語中的錯誤,而是對學生的回答稍作修改和補充,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誘發學生的語言輸出,促進有意義交際的展開。據觀察,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一般給出的是“You are right/wrong.”、“Good.”、“Wonderful.”等評價性反饋,其比例為72.4%,話語性反饋遠遠少于評價性反饋,這不利于培養學生進行英語真實交際活動的能力,不利于語言的習得。
提問是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并據此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提問可以使學生參與交流,擴大語言的輸出量,增加用英語進行表達和交流的機會,使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得到培養。因此,提問不僅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一種手段,也是促進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方式。
在常規課堂教學中,班級人數多和學生英語程度差別大等客觀原因給課堂提問活動增加了難度。提問次數多了,課堂效率低,時間難以控制;提問次數少了,師生很難溝通,達不到提問的目的。提問過難,程度較差的學生會不適應,會造成學生的兩極分化;提問過于簡單,則失去了提問的價值。英語教師很有必要對課堂提問活動進行研究,掌握有效的提問技巧,準確把握提問時機,精心設計提問難度,靈活運用提問策略,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般說來,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在課堂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應盡量多提參考性問題,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和表達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出發,設計能喚起師生情感共鳴的討論話題,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動機。為了避免談話中出現“簡單的語言操練”,教師要注重參考性問題的邏輯性,注意問題之間的自然過渡。教師要避免用“yes or no”等思維含量太低的問題發問不止,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觀察、發現、體驗英語,通過大量的實踐,使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并具備運用英語進行真實交際的能力。
二、對不同的問題和不同的學生,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提問策略,多運用解釋、換用詞語、提示、降低認知要求等策略來引導學生把握問題,鼓勵學生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問題。
當學生遲遲不回答或不能正確回答問題時,教師可重復所提問題來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理解問題后再作答。有時學生可能是由于缺乏答題的關鍵信息而無法作答,教師應設法將這些信息提供給學生,幫助他們通過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是直接提供正確答案。如果某個學生不能對問題做出回答,教師可以讓其他學生回答。如果連續幾名學生都不能正確回答,這說明問題的難度偏大,超出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此時,教師應降低問題的認知要求,重新設計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的問題。如換用簡單的詞匯、提供有助于理解問題的圖表或教具、將回答問題的重點由考察學生的理解力轉為考察其記憶力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最終對問題做出回答。
三、提問后,要盡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時間,并根據問題難易程度和學生的不同水平進行調整。
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有強有弱,反應速度有快有慢,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學力層次提出難度相當的問題。“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才能夠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教師設計的問題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問題過難,會使學生產生懼怕心理,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問題過易,則不能正確評價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常的做法是進行系列提問,從易到難。讓學困生回答較容易的問題,使之感受成功,激發其興趣;讓優等生回答較難的問題,使之“跳起來才能摘到桃子”;這樣才能讓全體學生都有機會積極參與課堂提問活動。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不要在學生尚未想好該問題如何做答之前,就重復該問題或請別的學生來回答。
四、適當減少指定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通過優化問題內容和提問形式來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讓學生樂于主動回答問題。
教師要盡量少用自問自答的回答方式,適當減少指定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靈活運用多種方法活躍課堂氣氛,啟迪學生的思維。教師要盡力引導學生多思考、多開口,通過師生真正意義上的英語交際活動來幫助學生得到足夠的語言輸入和輸出,促進語言的習得。
五、在問題分配上應盡量做到公平,善待學困生,要為他們設計一些難度較低的問題,鼓勵他們參與課堂交際活動。
課堂提問的對象是全體學生,問題要在班級中均勻分配。教師要注意提問的輻射面,不要忽視教室后排和兩側的學生。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問題的難易搭配錯落有致,使所有的學生都能獲得回答問題的機會。教師要避免有規律地提問,如橫向或縱向或從第一個到最后一個等,一旦學生掌握了規律,就能猜出下一個問題由誰回答,這樣會使大部分學生注意力分散,使課堂提問失去意義。
六、在課堂提問活動中,教師要多運用話語性反饋來鼓勵、誘發學生積極思考和產出話語,并選擇恰當的場合進行評價性反饋。
學生回答問題難免出錯,教師如果見錯就糾,會打斷學生思維的連貫性,也會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對于不全面或有錯誤的回答,教師可讓其它學生糾正、補充,必要時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對于基本正確的回答,要及時予以表揚;對于有創意者,要大加鼓勵。切忌冷嘲熱諷、惡語傷人,更不能把提問當作懲罰學生不認真聽課的手段。總之,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一定要對其答案有所反饋,這樣才能使課堂提問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英語教學中,課堂提問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有助于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逐步具備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在一堂課的新舊過渡、直觀演示、分析歸納、課堂練習、總結談話等活動中,都離不開教師的提問。出色的提問能夠引導學生探索所要達到目標的途徑,獲得知識和智慧,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因此,英語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活動,掌握課堂提問的藝術,做一個“善問者”,使師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交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真實交際活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江慧萍. 淺談英語課堂的有效提問. 正德學院學報,2006.2.
[2]劉顯國. 課堂提問藝術. 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3]王篤勤. 英語教學策略論.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4]張厚玲. 課堂提問的誤區種種.中小學外語教學,2006.5.
[5]陳澤璇、何廣鏗課.改前后高中英語教師課堂提問得對比.中小學外語學,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