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菲
電影,這一經久不衰的瑰麗藝術,這一濃縮的流動的世界第七大藝術,其滲透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本國電影,還是借由多種傳播手段供廣大電影愛好者欣賞的外國電影,都已成為我們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而在打開這扇窗戶欣賞風景的時候,我們不難注意到,首先映入眼簾的片名有時卻令我們大失所望。究竟應該用什么方法夠較好地傳遞漢譯法語電影的片名呢?本文根據嚴復先生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思想,從影響電影片名翻譯的因素著手,著重分析法國電影片名漢譯,最終給出適用的電影片名翻譯策略。
隨著網絡與傳媒的迅速發展,當下電影片名翻譯的“花樣”五花八門。電影片名翻譯得“好”、翻譯得“妙”,能夠正確引導觀眾,成為選擇觀看電影的“導火線”;反之,片名譯得混亂不堪、不知所云,則會使觀眾對電影望而卻步。在追求商業價值的今天,上映的電影無人觀看,試想將會產生怎樣的后果?
一、電影片名為誰“牽絆”
電影片名,就好比一部電影的窗戶,電影愛好者們終究是要通過這扇窗戶來一探電影中的萬千世界,由此,電影片名的重要性便可窺見一斑。那么,電影片名的誕生究竟要考慮哪些因素就成為了我們研究的首要問題。
1.忠實不可忘
說翻譯,談“忠實”,似乎是老生常談。電影片名作為對電影內容的高度概括,片名雖字數不多,但應該達意,甚至是引發觀眾對所看電影的預測和猜想。試舉一例:備受中國觀眾喜愛的《放牛班的春天》,其法語原名為Les Choristes,應翻譯為“合唱團”或“唱詩班”,講述了一名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面對一群“問題學生”,并沒有采取說教、體罰等毫無新意的教育方式,而是發現了學生們的潛能,組建唱詩班。翻譯時沒有完全直譯,將片名譯成“唱詩班”,而是用《放牛班的春天》取而代之,“放牛班”為臺灣俚語,專指為“差生”開設的班級,忠實于電影主人公的身份;而“春天”為希望之意,更是忠實于電影想要傳達的美好意義,兩者結合,不失為忠實傳遞電影信息的佳譯。
2.審美不可少
說到電影片名的“美”,傳神、言簡意賅、適當的修辭可以算得上是衡量的標準。提到法國電影,就不得不說《兩小無猜》,法語原名Jeux denfants,直譯為“孩子們的游戲”。電影的確向我們展示了兩個孩子之間通過“敢不敢”之類的游戲,做出各種離經叛道的事情,卻不敢承認互相愛慕的故事。影片以另類的視角展現的愛情深深吸引了觀眾,而片名《兩小無猜》也功不可沒。成語“兩小無猜”指男女小時候一起玩耍,親密無間,沒有猜疑。比起“孩子們的游戲”來,哪一個更吸引你去觀賞呢?非“兩小無猜”莫屬。這一四字成語,簡明扼要,傳神達意,恰到好處,而“猜”字則是點睛之筆,“猜”可理解為競猜,暗合電影“敢不敢”的游戲;亦可理解為“猜忌”,兩人之間毫無猜忌,信任彼此,一如既往,正是此成語與電影內容的契合之處。
3.文化不可“丟”
電影片名在翻譯時會碰撞出文化之花。對翻譯與文化之間關系的研究雖不如翻譯與語言學層面的研究來得悠久,但我們不難發現文化在翻譯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及影響由來已久。比如:法國影片La place Vend?觝me,有人譯成《旺多姆廣場》,也有人譯成《五克拉的愛情》,對法國有一定了解的人知道,旺多姆廣場是法國一著名廣場,知名珠寶商的云集之地,而電影講述的是珠寶商人自殺后,妻子發現其財產散盡,偶然的機會卻發現家中藏匿的五克拉鉆石,這一鉆石引發諸多紛爭的故事。如果直譯成《旺多姆廣場》,大多數觀眾不會產生與法國觀眾同樣的感受:一個珠寶云集的奢華之地,有可能在這里發生有關珠寶的故事。那么,片名的翻譯就是徒勞的、失敗的。相反,將其譯成《五克拉的愛情》,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導火索,又點名了故事的主旋律:愛情,一舉兩得。
4.商業因素
從選擇電影引進,到為電影翻譯片名,整個過程無一不具有商業元素。電影片名的翻譯尤其如此。法國經典電影《虎口脫險》中爆笑的情節,演員的生動表演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語原名為La Grande vadrouille,vadrouille在法語里意為“閑逛、游蕩”,如果將片名直譯,則應該翻譯成《大閑逛》或是《大游蕩》,這是個糟糕透頂的翻譯。漢語有云:羊入虎口,指羊處于老虎的威脅下,或進入了老虎的領地,比喻弱者陷入危險的處境。而電影正是講述了英國士兵在巴黎與德軍展開激烈較量的故事,所謂“虎口”,最終通過共同戰斗順利逃往中立國瑞士,所謂“脫險”。當你走進影院,看到“虎口脫險”四個字,是否有“這是一個歷險片”,“會不會很激烈”,“為什么要脫險啊”,“肯定有很多精彩的打斗”等諸如此類的感覺呢?
二、電影片名翻譯策略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試圖對電影片名的翻譯策略進行總結歸納,以期能夠對電影愛好者在選擇影片,觀賞影片時提供些許參考。真正感受到原電影想要傳達給觀眾的切身感受。
1.音譯
音譯,是指用發音近似的漢字來翻譯。翻譯地名,人名時較常用到。電影片名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用地點或人名做標題的,我們不妨采用音譯的方法。如La Reine Margot,人名音譯為《瑪戈》。
2.直譯
基于電影片名翻譯的特殊性,我認為,直譯不會改變原作的詞句、風格,將忠實于原文內容放在首位,原文形式放在其次。涉及片名翻譯時,當源語和譯語在內容、形式等方面近似,且表達意義相同時,便可采用直譯的方法。
3.意譯
中法兩國語言、文字、文化存在巨大差異,因此當音譯和直譯不能傳神傳達電影意欲表現的主題,當觀眾不能感同身受片名與電影所描寫的關系,當單調無新意的翻譯不能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意譯的方法,兼顧準確傳達電影信息與審美的統一。
(1)增詞
在保留原文形式與內容的基礎上,為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可以通過增加詞匯來翻譯。法國電影Les Femmes de LOmbre,引進中國時翻譯成《超級女特工》,為符合電影中女主角在執行特工任務時的英勇表現,在表現人物身份“女特工”的前面加上“超級”二字,通過增詞的意譯法,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并且增強了片名的美感,使電影更具吸引力。
(2)減詞
電影片名作為概括整部電影的標題,在兼具信息準確和傳神優美的同時,也應該提綱挈領,言簡意賅。縱觀電影片名,特別是翻譯成漢語的片名,幾乎沒有超過八個字的長度。所以在原電影片名過長的情況下,漢譯時就會通過減詞的方式達到簡明扼要的效果。如Lhomme qui voulait vivre sa vie,直譯為《想要隨心所欲的男人》,字數過多,還毫無美感,所以譯者在考慮電影情節和標題后,將片名譯成《全局》,高度概括了電影主題,翻譯得恰到好處。
(3)擴展
將片名中沒有的引申,或是將原有的內容擴大化,是為“擴展”。電影Une vie de chat,若直譯,則為《貓的一生》,而官方將其翻譯為《貓在巴黎》,“巴黎”是在片名中沒有體現的,卻是故事的發生地,譯者就此擴展,未嘗不可。
(4)再創造
再創造,即脫離內容與形式,根據電影主要內容,概括出與原片名出入很大的片名。在電影片名漢譯的過程中,這類翻譯方法占據大半壁江山。電影Je ne suis pas là pour être aimé,譯為《奇情探戈》,簡直就是“驢唇不對馬嘴”,相較于直譯成為《我不是為了被愛而來》,哪個更好呢?答案不言而喻,并且再創造后的譯名并沒有脫離電影內容,而是更好地展示了電影主題,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三、電影片名中的“信、達、雅”
我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在《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信、達、雅”說,這一翻譯原則在我國翻譯界長期居于主流地位,卻爭議不斷。事實上,嚴復并沒有在書中對這一說法作詳細、深入的分析和說明,但我們仍能從前人的見解中找到共同之處,以期為電影片名的翻譯找到契合的原則指導。
“信”(fidélité),即忠實,忠實于原文,這是翻譯基礎。對照電影片名的翻譯,則是要忠實于電影傳達出的信息,在內容上準確無誤。有些片名,形式上看起來“花樣”不少,卻不能正確引導觀眾,沒有做到“信”。“達”(intelligibilité),電影譯名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應該被觀眾所接受并認可,通順,明白。如電影Les convoyeurs attendent,直譯成《護送者等待》顯然不妥,譯者變換角度,兼顧“信、達”將其譯成《天下無敵》,以此來高度概括主人公為完成夢想,想盡一切辦法終于達成的情節。“雅”(élégance),涉及電影片名翻譯,是指在準確傳遞電影信息的基礎上,注重表現形式的同時,追求審美價值。當你看到《碧海藍天》四個字時,是否心曠神怡,即使這只是一部描繪個人難以融入社會,于是另外尋找夢想的濃厚的個人自傳式電影,你也會要感受那片廣闊的藍帶給你的純凈體驗。
參考文獻:
[1]沈蘇儒.論信達雅——嚴復翻譯理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2]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與方法.外語教學,2001.1.
[3]何躍敏.當前西片譯名中的新問題和策略.中國翻譯,1997.4.